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一線架構師指南

讀書筆記@一線架構師指南

整體這本書很實際,十年前寫的也不過時。今天所謂好書越來越沒水平,跟時下浮誇之風氣相關吧。

關於分階段,每個階段在多檢視。我覺得做一件事情是要以時間軸來看。更廣泛一點,應該是主題來看。一個主題,我們可以有多種視角。拿時間來說,我們確實會分步驟去做長期的實施計劃。

關於二維需求矩陣。一個維度是功能質量約束,沒啥問題。但另外一個維度是說組織、使用者和開發,這裡問題比較大,因為從理論上來說,我們應該考慮涉眾及其利益,包括boss、客戶、使用者等。研發是一個過程,他卻把裡面的很多點都放進去了,涉及軟體工程。維度不怎麼合理、差一點理論。我覺得他把組織和使用者分開適合面向網際網路to c的場景。好比一端是商戶的需求,一端是使用者的需求。目標和涉眾,應該是更科學的劃分。

關於魯棒圖。他彌補了從用例到互動圖之間的缺失。互動圖非常的複雜,因為它會有很多場景,是一個非常重的圖,我不建議用在常規的設計裡面,除非是一些核心的互動場景,而且是那些不易經常發生變化的。魯班圖可以識別出來物件和過程,相當於把用例更細化掉。後面可以做做推廣實踐。他定性成系統的初步設計,沒啥問題。

關於用例架構驅動還是概念架構驅動。此文說,概念架構的驅動力,等於功能、質量、約束。但實際從軟體的根本目標來講,都服務於使用者和商業價值。軟體本身也可是一種商業,但這比較特殊。所以核心用例驅動,這句話沒啥毛病,他雖然不是一個很全的覆蓋面,但是他把軟體的本質體現出來了。

如果求全我們可以說,是需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驅動。但本質並不對,很有可能很多功能需求,很是很傻逼的產品經理提出來的,並不代表著市場的認可。需求是偽需求,那根據偽需求構建的系統也是偽系統,所以,真正是市場驅動著軟體的一個架構。

關於概念架構和方案的區別。概念架構他關注抽象的部分,它沒有介面約定和子系統間的互動。方案更偏內容層面。

關於邏輯架構的分層、分割槽和機制。主要關於機制,他的定義是為了完成某一目標、基於抽象角色的協作方式和流程。可以理解為是基於角色和USECASE的功能流程。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角色,另外一個是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