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WEB模式與圖書館模式探討

WEB模式與圖書館模式探討

2 Web版本與模式
在資訊化的社會環境中,Web模式,在更大範圍上說,網際網路模式,本質上反映了網路環境中資訊從生產直到消費的整個過程的總樣式。資訊生產者與資訊消費者,以及居於二者中間的資訊傳播環節則是該過程的基本構成要素。當將資訊傳播環節抽象並分離成資訊傳遞通道和資訊集時,經由資訊儲存而形成的資訊集則是資訊傳播環節的內容和核心,併成為一個獨立的基本構成要素,與資訊生產者、資訊消費者等一起構成了Web的基本模型。同時,Web模式則是該模型上實現資訊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流動和傳播的所有可能樣式的一種劃分,劃分中的每一項就是一個模式。由資訊生產者、資訊消費者、資訊集和資訊傳遞通道等構成的Web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Web基本模型

到目前為止,已被提出並獲得不同程度認可的Web版本依次為:Web1.0、Web2.0和Web3.0等三個,分別對應著Web1.0模式、Web2.0模式、Web3.0模式,並按照出現的先後順序,Web版本依次升高[11-14]。現實中,早期雅虎、新浪、搜狐等傳統入口網站是Web1.0模式例項的典型代表。結合這些典型例項,在Web基本模型基礎上,給出Web1.0版本下從資訊生產者到資訊消費者的整個過程的典型樣式,也即Web1.0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Web1.0模式

Web1.0模式下,顯式存在著資訊集,資訊生產者與資訊消費者兩個角色相互分隔,二者之間不存在直接聯絡,而是通過以資訊集間接聯絡起來,資訊生產者、資訊消費者與資訊集之間分別存在兩條單向的資訊傳遞通道,資訊集則由Web系統集中控制和管理。Web系統與資訊生產者和資訊消費者之間邊界是明確的。在Web1.0模式下,只有少部分具備資格的人才能夠扮演資訊生產者的角色,並單向地向Web系統提交資訊,而Web使用者僅能扮演資訊消費者角色,只能單向地從Web系統獲取資訊,而Web系統只是單向地向Web使用者提供資訊服務。
雖然要給出Web2.0的準確的、統一的定義仍有一定困難,但是現實中Web2.0模式的例項不勝列舉,比如豆瓣網、貓撲網、Wiki百科全書、YouTube等等,而部落格和微博等則是Web2.0模式的經典例項。結合這些經典例項,在Web基本模型之上,給出Web2.0版本及模式,如圖3所示:


圖3 Web2.0模式

Web2.0模式下,仍顯式存在著資訊集,而資訊生產者與資訊消費者兩個角色融合成一個新角色——Web使用者角色。Web使用者角色與資訊集之間,存在著一條雙向的資訊傳遞通道。資訊集則直接由資訊生產者分散控制,資訊生產者成為Web系統的一部分,也即Web使用者角色部分地融入了Web系統中,Web系統與Web使用者角色之間的邊界變得不明確了。在Web2.0模式下,Web使用者扮演Web使用者角色,不僅可以從Web系統直接獲取資訊,還可以直接向Web系統新增資訊或者釋出資訊,並能自主控制個人擁有的存在於資訊集中的資訊[15]。
Web3.0被提出已經多年,但是被接受程度比Web2.0要低很多,認識上更加不統一[16,17]。直至今日Web3.0仍然充滿分歧並難以定義,現實中Web3.0模式的例項也很少,一些人將雅蛙網、頭頭網等看作是Web3.0模式的例項[18]。事實上,Web2.0的出現正是在Web1.0不能滿足Web使用者日益增加的對相互交流便利性和實時性要求的情況下應運而生的[11]。Web3.0版本及其模式如圖4所示:


3 圖書館版本與模式
仿照上述關於Web版本及模式的分析,下面對圖書館的版本和模式進行探討。
3.1 圖書館的模式
對於圖書館,尤其是實體圖書館,其作為收集、整理、典藏文獻資料,並對外提供閱覽、參考等文獻利用服務的服務機構,正位於文獻源與讀者之間,是文獻在文獻源與讀者之間傳播、交流的途徑和中介之一[20,21]。從更大範圍來看,圖書館屬於文獻傳播環節,而館藏文獻集則是該環節的內容和核心。仿照Web的基本模型,從而有圖書館的基本模型,如圖5所示:


圖5 圖書館基本模型

顯然,圖書館所處的位置及模型與Web所處的位置和模型是十分類似的,而這正是能夠進行類比和對比分析的基礎。若在圖書館的該模型上,給出一般意義上的典型圖書館的模式,則如圖6所示:


圖6 圖書館1.0模式

比較Web模型與圖書館模型,以及典型圖書館的模式和Web1.0模式,可知圖書館與Web在模型上是同構的,典型圖書館與Web1.0版本在模式上也是同構的,即在模式上典型圖書館也符合Web1.0模式。因此,可以認為典型的圖書館是圖書館1.0版,並在模式上符合Web1.0模式,而圖書館1.0與Web1.0二者是一致的、統一的。實際中一座典型的圖書館與標準的Web1.0模式的例項之間的細微差別僅在於:對圖書館,讀者需要按照圖書館的規章制度將借閱的文獻歸還給圖書館,而對Web1.0模式的例項,不需要將獲得的資訊歸還給Web系統。
對於圖書館2.0,與Web2.0類似,也沒有一個公認的、準確的定義[22]。從圖書館2.0概念的提出和發展的歷程來看,主要是以Web2.0理念作為啟發,以Web2.0模式作為參照物件,仿照Web2.0建立起來的。因此,從Web2.0模式可以得到相應的圖書館2.0模式,如圖7所示:


圖7 圖書館2.0模式

圖書館2.0與Web2.0也有相同的版本和模式。圖書館2.0是基於Web2.0的,二者也必然是統一的。就現實而言,實體圖書館以及當前商業化的數字圖書館都是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而圖書館2.0模式的例項、圖書館3.0模式的例項,則需要進一步討論。
3.2 圖書館模式之間的關係
前述已經依次給出了Web和圖書館的各個版本及其模式,這些模式之間的關係如何?
眾所周知,Web2.0是對Web1.0的變革,Web2.0模式是對Web1.0模式的否定。這種變革主要表現在:Web2.0否定了Web1.0的單向的只讀訪問形式,實現了雙向的讀寫訪問形式;Web2.0否定了Web1.0中使用者被動地接受資訊的狀態,實現了使用者主動參與及互動;Web2.0否定了Web1.0中存在的資訊中心,實現了去中心化和個人中心化;Web2.0否定了Web1.0的精英特權和精英創造,實現了大眾平等和共同創造[23,24]。如果用否定這個詞來描述Web2.0與Web1.0之間的變革關係,而用統一這個詞來描述Web1.0與圖書館1.0之間的一致關係,則在Web2.0是對Web1.0的否定的基礎上,通過推理可得到這樣的結果:基於Web2.0的圖書館2.0應當是對基於Web1.0的圖書館1.0的否定,也即圖書館2.0與圖書館1.0之間是相互否定的關係。如圖9所示:

4 圖書館模式深入探討
基於上述對Web、圖書館版本和模式的演進、相互關係的分析,以下對基於圖書館模式建立相應圖書館實體的可能性做進一步探討。
4.1圖書館的核心及其規定性
直到現在為止,關於圖書館也沒有一個為大家都能接受的統一的定義,也即沒有一個公認的成為圖書館的充分條件,這使得沒有辦法通過圖書館的定義來判斷一個考察物件是否是圖書館。但是對於圖書館,仍可以從圖書館的基本構成要素的分析中,得到一些令人滿意的成為圖書館的必要條件。一個考察物件若不具備這些必要條件,則可以判斷它一定不是一個圖書館。
首先,對於通常的實體圖書館,其基本構成要素分別為館藏文獻、裝置、館舍和館員等四個[25,26]。對這四個構成要素,根據它們在實現圖書館服務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可以得到這些構成要素對圖書館服務的一個層次排列,如圖11所示:


圖11 圖書館構成要素及層次

顯然,館藏文獻是圖書館四個構成要素中最為核心的要素。

4.2 圖書館2.0/3.0的改變
圖書館2.0對圖書館1.0及其模式是如何改變的,圖書館3.0對圖書館2.0及其模式又是如何改變的,從而導致相應的兩者之間互相否定。這需要將相關模式細化和例項化,則由圖2、圖3、圖6和圖7可得到例項化的模式圖,分別如圖12至15所示:

圖12 Web1.0模式


圖13 Web2.0模式


圖14 圖書館1.0模式


圖15 圖書館2.0模式

相互比對,則不難發現最顯著的改變在於Web2.0中取消了Web1.0中的編輯和編輯環節。與此類似,從圖書館1.0到圖書館2.0最顯著的改變在於圖書館2.0中取消了圖書館1.0中的採編和採編環節。
編輯角色和環節本是Web1.0的構成部分,但是從Web1.0轉變到Web2.0時,Web1.0模式中的編輯角色被分散到資訊生產者角色上,並與資訊生產者角色融合,而編輯環節則也由資訊生產者在生產資訊的同時代替執行,從而使得Web2.0模式中並不顯式存在編輯角色和環節。因此,Web2.0的使用者可以被部分地看作Web2.0的構成部分。正是這種改變,使得Web2.0否定了Web1.0的中心化,實現了個人中心化,否定了Web1.0的集中控制和精英創造,能夠實現大眾平等和共同創造。應當注意的是,Web2.0的去中心化並不是從根本上去掉Web1.0中的資訊中心——資訊集,而只是對Web1.0中的資訊集按Web使用者進行分隔,解除了資訊集的集中控制,轉向由資訊生產者分散控制而已。
對應的變化也必然發生在圖書館1.0向圖書館2.0的轉變過程中。圖書館1.0中的採編角色在圖書館2.0中消失了。採編角色被分散到文獻源角色上,與文獻源角色融合,採編過程則是由文獻源角色代替執行的。圖書館的讀者可以被部分地看作圖書館2.0的構成部分。圖書館館藏文獻集仍然存在,但是按圖書館讀者進行了分隔,而圖書館館藏文獻集的集中控制被放開,由扮演文獻源角色的圖書館讀者各自控制。
Web2.0中Web使用者之間互動是間接的,並以所傳遞的資訊本身作為互動的中介,因而這些資訊必需被儲存在Web系統中,否則Web使用者之間的交流無法完成,資訊的傳播也將受到影響,從而必然在Web系統中以Web使用者所傳遞的資訊形成資訊集。

4.3 圖書館2.0/3.0否定的效果
圖書館2.0模式否定了圖書館1.0模式,圖書館3.0模式否定了圖書館2.0模式,這些否定對作為圖書館1.0模式例項的典型圖書館的實際影響又如何呢?
由於圖書館2.0模式對圖書館1.0模式的否定,使得圖書館2.0中不再顯式地存在採編角色和採編過程,採編角色融合到文獻源角色中,並由文獻源角色來代為執行採編過程。這一改變必然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的核心——館藏文獻及其規定性。由於Web2.0的去中心化和個人中心化,使得只要Web使用者願意,就可以隨時建立資訊併發布到Web資訊集中。相應的圖書館2.0的去中心化和個人中心化導致的採編角色和採編過程的消失,使得圖書館2.0的讀者作為文獻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判斷,建立和編輯文件並新增到館藏文獻中。由於圖書館2.0的讀者在建立館藏文獻上的極大便利性,以及圖書館2.0龐大的讀者群體,必然使得圖書館館藏文獻集在數量上急劇膨脹,形成海量資料。這一結果對館藏文獻的數量積累是十分有利的,客觀上使得滿足館藏文獻的數量要求變得非常容易。然而,另一方面,由於Web2.0的去中心化和個人中心化,使得Web系統失去了對資訊集的直接集中控制,從而導致資訊集在暴發式增長的同時出現雜亂無序、良莠不齊、版本不一、真偽難辨等狀況。相應的圖書館2.0的去中心化和個人中心化導致的採編角色和採編過程的消失,使得圖書館失去了對館藏文獻的直接集中控制,圖書館再也無法根據館藏文獻的收藏原則、範圍、重點,以及採選標準來有目的的開展館藏文獻建設。同時,也沒有辦法通過館藏文獻的保護和剔舊等機制,達到控制館藏文獻數量增長和保證館藏文獻質量的目的。圖書館2.0模式的例項中,館藏文獻的質量取決於其全體讀者,取決於全體讀者中的每一個讀者自身的原則、喜好和判斷,所謂“文責自負”。這一狀況對館藏文獻的質量控制十分不利,無法有效保證館藏文獻的質量,客觀上使得館藏文獻無法滿足質量標準要求。
總體上,由於圖書館2.0對圖書館1.0的否定,以及圖書館3.0對圖書館2.0的再次否定,導致從圖書館1.0向圖書館2.0或者圖書館3.0轉變時,圖書館1.0中的核心,即館藏文獻集受到深刻影響,館藏文獻的質和量的規定性被破壞,特別是館藏文獻的質的規定性被打破,最終導致館藏文獻不再具有圖書館1.0中館藏文獻的質和量的統一狀態。圖書館2.0模式的例項或者圖書館3.0模式的例項,並不具備成為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或者典型圖書館的必要條件,因而圖書館2.0和圖書館3.0不同於圖書館1.0,依照它們建立起的例項也不是圖書館,更準確地說,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圖書館。
4.4 圖書館模式的相容性
略。
4.5 圖書館的可能模式
雖然理論上圖書館的三個基本模式可以單獨方式或者以某種組合方式並存於一個實體上,也即理論上圖書館實體的可能模式有多達7種。然而,實際中一個圖書館實體上可以出現的形式或許沒有那麼多。
如前所述,圖書館2.0模式和圖書館3.0模式都不能建立起通常意義上的圖書館,那麼它們建立起來的又是什麼呢?從Web1.0到Web2.0,再從Web2.0到Web3.0,一個明顯的趨勢是Web模型中由資訊集所關聯的兩個角色之間互動的便利性和實時性不斷增加。隨著互動的便利性和實時性的增加,必然要求互動中每次傳遞的資訊越來越短小,這種變化體現在資訊集上就是組成資訊集的集合元素的基本度量單位的變化。對於Web1.0和圖書館1.0,從Web1.0原先的入口網站和圖書館可知,其資訊集或者館藏文獻集中的元素的基本度量單位是篇。它們能以篇為單位收集資訊和文獻,並建立相應的資訊集或者館藏文獻集。對於Web2.0和圖書館2.0,從部落格和微博可知,其資訊集或者館藏文獻集中的元素的基本度量單位是段,比篇更為細小。它們具備以段為單位收集資訊和文獻的能力,並建立相關的資訊集或者館藏文獻集。對於Web1.0模式和圖書館1.0模式,其例項的資訊集或館藏文獻集中所能容納的元素的粒度,大於或者等於篇,Web1.0模式和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最多能夠控制和管理基於篇的資訊集和文獻集。對於Web2.0模式,其例項的資訊集中所容納的元素的粒度,大於或者等於段,涵蓋了Web1.0模式下資訊集中的元素的粒度範圍,其中那些以段為單位的元素並不具備以篇為單位的元素所具備某些必需的要素,Web2.0模式的例項更應當具備控制和管理基於此類資訊的資訊集的能力。與Web2.0模式相對應的圖書館2.0模式,其例項中的館藏文獻集所呈現的狀態與Web2.0模式例項中資訊集的狀態相同。這也從另一個側面給出了圖書館2.0模式中館藏文獻數量爆發式增長和質量難以控制的原因。圖書館2.0模式的例項應當具備控制和管理基於此類“文獻”的館藏文獻集的能力。
要給出實際中圖書館的可能模式,需要將圖書館按照圖書館的分類細分為實體圖書館和數字圖書館兩大類,以便分別討論。因為這涉及到圖書館模式的實現,而不同型別的圖書館存在於不同的領域中,受領域自身因素的客觀制約,對不同模式的支撐程度也不同。
對於實體圖書館,通常的實體圖書館本身就是圖書館1.0模式的,是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在實體圖書館上,若要實現圖書館2.0模式,則首先要解決以段為粒度的大量館藏文獻的整理和典藏問題,而實體圖書館中的館藏文獻所依賴的裝置和館舍兩個構成要素,客觀上嚴重製約著這一問題的解決。要麼將以段為粒度的“文獻”新增上所缺少的必要部分,將其轉變為以篇為粒度的文獻,要麼放棄以段為粒度的“文獻”,將其排除在館藏文獻之外。無論做何種選擇,都相當於在圖書館中顯式增加了採編角色和採編環節,即由圖書館2.0模式退化成圖書館1.0模式,從而影響到圖書館2.0模式的實現。其次,需要解決在此類大規模的館藏文獻集上實現高效檢索的問題,基於實體圖書館的裝置和館舍,這個問題是很難解決的。因此,在實體圖書館上不能真正實現圖書館2.0模式。

4.6組合圖書館的可能模式
基於實際中實體圖書館的可能模式和數字圖書館的可能模式,如果將實體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跨領域界線組合,在由實體圖書館的一個例項和數字圖書館的一個例項組成的實體上——組合圖書館或者混合圖書館、複合圖書館上又有怎樣的模式?由上述探討可知,實體圖書館上只能實現圖書館1.0模式,而數字圖書館上可以實現圖書館的三種基本模式及其任意組合。這樣在組合圖書館上就可能出現實體圖書館1.0模式與數字圖書館三種基本模式的組合,或者實體圖書館1.0模式與數字圖書館三種基本模式任意組合的組合。這就是組合圖書館的所有可能模式。現實中,典型的混合圖書館就是實體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與數字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的組合[27]。由於實體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否定、相互獨立、互不包含關係,典型混合圖書館中的兩個圖書館1.0模式例項是並列的,互不依賴。不妨將這種實體圖書館1.0模式與數字圖書館1.0模式的組合稱為組合圖書館1.0模式。如圖18所示:


圖18 組合圖書館1.0模式

對於實體圖書館1.0模式例項與數字圖書館2.0模式例項、數字圖書館3.0模式例項或者此二者的組合所構成的組合圖書館,由於圖書館2.0模式和圖書館3.0模式中文獻源與讀者角色的融合,加之圖書館2.0模式和圖書館3.0模式比圖書館1.0模式對讀者有更強的粘附力,大部分讀者聚集在圖書館2.0模式和圖書館3.0模式例項上,從而使得數字圖書館例項就像外殼一樣包裹在實體圖書館例項之外,能形成一種依賴和協作關係。如圖19所示:


圖19 組合圖書館1.5模式

這種組合中,實體圖書館1.0模式的例項利用了數字圖書館2.0模式或數字圖書館3.0模式例項在文獻源以及讀者兩個方面的優勢,而數字圖書館則利用了實體圖書館1.0模式例項在館藏文獻質量控制和管理上的優勢,充分結合了文獻管理平臺和資訊管理平臺或者通訊平臺各自的優勢。不妨將這種實體圖書館1.0模式與數字圖書館2.0模式或數字圖書館3.0模式的組合,或者實體圖書館1.0模式、數字圖書館2.0模式以及數字圖書館3.0模式的組合,這幾種模式組合情況統稱為組合圖書館1.5模式,因為它們既不是純粹的圖書館1.0模式,也不是純粹的圖書館2.0模式或者圖書館3.0模式,但是可看作是對組合圖書館1.0模式的改進和增強。隨著實體圖書館向數字圖書館的轉變,組合圖書館1.5模式可以逐步演變為數字圖書館1.0模式,或者數字圖書館1.0模式與數字圖書館2.0模式、數字圖書館3.0模式的各種組合模式。
5 結 語
Web是在克服原先基於客戶機/伺服器模式的分散式計算網路負載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迅速發展起來的,而Web的不同模式則是Web在不斷克服自身互動能力不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於伺服器側雲端計算和雲端儲存的興起,客戶側自媒體的興起和基於瀏覽器的應用與普通客戶端應用的逐步融合,使得Web與分散式計算網路漸趨統一,而這也正是Web模式,或者更廣泛地說,網際網路模式進入到3.0版本的重要推動因素和實現的基礎。若沒有這種融合,Web或者網際網路的3.0版本和模式將很難實現。
自從Web2.0概念被提出來之後,Web的版本和模式才像軟體的版本號一樣,逐漸被用來標記、區分和比較處於不同階段和具有不同商業模式的Web實體。得益於Web2.0,圖書館2.0的概念被提出來,同樣,此後圖書館的版本和模式也被用於標記、區分和比較處於不同階段和具有不同運營模式的圖書館。當然,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圖書館2.0與Web2.0等並無關係[16]。然而對圖書館2.0、圖書館3.0等模式的深入分析表明,依據圖書館2.0、圖書館3.0版本或模式不能建立起通常意義上的圖書館,所建立起的並不是適合於圖書館的文獻管理平臺,從另一個方向,甚至實體圖書館根本不能實現圖書館2.0模式和圖書館3.0模式。這也就很好地回答了近十年來圖書館2.0等理論炙熱,倡議不斷,而實踐結果卻寥寥無幾的根本原因所在。圖書館2.0/3.0模式並不能挽救當今的實體圖書館[28]。或許我們能夠修改圖書館的定義和標準,通過放寬對作為圖書館核心要素的館藏文獻的要求,來勉強使得實體圖書館具有圖書館2.0的某些特徵,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卻可能是大量的諸如新浪部落格和微博、新浪愛問資料共享、百度文庫等此類網路實體,率先成為名副其實的圖書館,而且還是圖書館2.0模式的數字圖書館。Web2.0和圖書館2.0中涉及的所有技術,都是用來保障Web2.0和圖書館2.0模式得以實現的,而Web3.0和圖書館3.0相關技術也是如此,從理性的角度來看,組合圖書館1.5模式是目前唯一能增強實體圖書館核心要素和外在服務的模式,也是能兼顧實體圖書館長遠發展和轉型的模式,因而是對實體圖書館最有利的模式。實際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做法是實體圖書館結合自身網站,利用Web2.0的相關技術通過網路開展某些讀者服務。這種方法客觀上提高了實體圖書館的服務水平,但是並不能使實體圖書館實現圖書館2.0模式,最多也只能算作組合圖書館1.5模式。顯然,圖書館2.0早期文獻中的一些認識和表述,諸如Web 2.0 + Library = Library 2.0等,是不準確、不成熟的[29-31]。


特別說明,這篇文章寫成於2014.3.30日,因種種原因現在才呈現在這裡,讓大家久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