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筆記

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筆記

達雷爾·穆利斯,朱迪絲·奧洛夫. “世界上最簡單的會計書。”

第一章:現金、原始投資、資產、負債、應付票據、所有者權益、資產負債表、存貨、盈利、費用

現金:指可流動形式的貨幣

原始投資:它是指為使專案完全達到設計生產能力,開展正常經營而投入的全部現實資金

資產:會計學上的資產(英文:Asset),指一企業透過交易或非交易事項所獲得之經濟資源,能以貨幣衡量,並預期未來能提供效益者。資產,就是能夠為個人或企業帶來收益的東西

負債:在財務會計中,負債(英語:Liabilities)是指因為過去的交易或事件,使得未來必須要犧牲的經濟利益。這些負債可能來自於向銀行或其他機構取得某些資產,這些現在獲得的資產,有在未來償還的義務;償付負債,將會造成資產的減少

應付票據:是指由出票人出票,並由承兌人允諾在一定時期內支付一定款項的書面證明

所有者權益:所有者權益(Owners’ equity 或 Ownership equity),也譯作業主權益,是指企業所有權人對企業剩餘資產的請求權;如果用數字顯示,則是企業資產數額扣除所有負債後的剩餘部分。

一般來說,所有者權益對獨資企業(所有者為個人)來說是股東權益、股東往來、所有者往來等。而公司組織(所有者為股東)的所有者權益則稱為股東權益,包含股本及保留盈餘兩大項。

以破產宣告而言,債權人具有優先順位的資產請求權,而所有者權益則須待清償債權人債務後,僅得最後或剩餘資產請求權

資產負債表:財務狀況表,也叫做資產負債表(GAAP舊制:Balance Sheet;IFRS制:Statement of Financial Position),為會計、商業會計或簿記實務上的財務報表之一,與損益表(綜合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權益變動表並列企業四大常用財務報表。資產負債表利用會計平衡原則,將合乎會計原則的資產、負債、股東權益交易科目分為“資產”和“負債及股東權益”兩大區塊,在經過分錄、轉賬、分類帳、試算、調整等等會計程式後,以特定日期的靜態企業情況為基準,濃縮成一張報表。其報表功用除了企業內部除錯、經營方向、防止弊端外,也可讓所有閱讀者於最短時間瞭解企業經營狀況

存貨:存貨(英語:inventory)的認定與該公司之營業範圍有關,凡企業為了營業活動所購買或製造的商品,才能計入存貨科目中,否則必須計入其他的資產科目中

盈利:利潤可細分為毛利、純利及除稅前盈利,用以財務分析,瞭解企業的表現。

毛利是銷售收入減去售貨的成本,毛利再加上額外的收入再減去其他費用(例如:輸出費用,薪金等等)便是除稅前純利,扣去稅項就是真正的純利。它們都會被顯示在購銷損益帳上,反映公司在某時期的營業額和相關的收入及支出

費用:費用通常是指某人或某團體為了獲取物品或勞務而導致的現金流出,會計學上則是指現金或資產從某人或某公司移轉至另一個人或公司

資產(現金,存貨) = 負債(應付票據) + 所有者權益(初始投資,盈利)

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毛利

毛利-費用=淨利潤

第二章:毛利、淨利潤、利潤表、現金流量

毛利:毛利潤,也稱毛利,是商業會計中銷售收入扣除主營業務的直接成本後的部分

淨利潤:純利又稱作淨利、淨收益,是常在企業中被使用的會計名詞,指一特定時間內,公司的總收入減去商品成本以及所有相關支出之獲利。純利的多少與公司營運的好壞息息相關。以營利為本的企業或組織會比較多個專案的純利多少,用以評估某項舉措是否值得實行

利潤表:利潤表(GAAP舊制:英語:Income Statement,IFRS制:英語:Statement of Comprehensive Income, 綜合利潤表),或稱購銷損益帳(Trading and Profit and Loss Account),為會計重要財務報表之一(其餘為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變動表)。主要計算及顯示公司的盈利狀況。合夥經營和有限公司的利潤表中會在計算公司淨盈利後加入分配帳(appropriation account),以顯示公司如何分發盈利

現金流量:現金流量在財務學和會計學上,是指某一特定時間以內,特定的經濟單位在經濟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的而發生的資金流入和資金流出。在會計學裡,除了要量度現金流量以外,亦要為將來的現金流量作出合理的估量。現金流量的基本觀念就是企業某一段時間內可以立刻拿出來使用的現金。不過,經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通常在時間上不匹配,而且經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的數量和時間都具有不確定性[1],因此企業經營者必須致力於管理現金流的缺口,確實控制好現金流量,若現金流量不足將可能很快使企業資金供應短缺而倒閉。

完整財務流程基本表:(期初期末)資產負債表 + 利潤表 + 現金流量表 + 股東權益變動表

第三章:留存收益、貸款、賒賬、應付賬款、應付票據

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是指企業從歷年實現的利潤中擔取事形成的留存於企業的內部積累,主要包括計提的盈餘公積和未分配利潤

貸款:借貸、貸款、借錢,是指債權人(或放貸人)向債務人(或借款人)讓渡資金使用權的一種金融融資行為。放貸人(銀行)無須有指定的貸款額,則可在借款人的銀行戶口上存款,借款人所還的款會按銀行及政府所定的條款進行打扣存回銀行(放貸人),若債務人未能還款則可被取回資產,銀行常以此方法來獲取盈利

賒賬:把貨款記在賬上延期收付

應付賬款:應付賬款(英語:Accounts Payable)為會計原理之一,一般來說是指賒購貨品或先享用勞務等所發生的債務,且此債務並未以其他書面承諾:如應付票據所承諾保證其支付

應付票據:應付票據是指由出票人出票,並由承兌人允諾在一定時期內支付一定款項的書面證明

第四章:應付工資、應收賬款、壞賬、利息、待攤費用、權責發生制、收付實現制、創意會計

應付工資:應付工資是指應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總額

應收賬款:專指因出售商品或勞務,進而對顧客所發生的債權,且該債權且尚未接受任何形式的書面承諾

壞賬:呆賬(Bad Debts),又稱壞賬、呆壞賬,較文雅的稱法為不良債權,是應收賬款中無法收回的部分

利息:利息,指負債方為借債向債權人所付的補償性費用。對於借債方來說,利息是借錢的代價;對於提供貸款或購買債券的投資者來說,利息可以部分抵消債務投資的信用風險和機會成本

待攤費用:待攤費用是指已經支出但應由本期和以後各期分別負擔的各項費用

權責發生制:權責發生制又稱應收應付制或應計制,是指以是否取得收到現金的權利或發生支付現金的責任即權責的發生為標誌來確認本期收入和費用以及債權和債務。權責發生制基礎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於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收付實現制:收付實現制又稱為現收現付制或現金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它是以實際收到或支付現金的時間來確認會計期間的收入、費用。收付實現制基礎要求,凡是當期收到和支付的現金,都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當期沒有實際收到和付出現金,都不記錄本期收入和費用

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決定了你是否能夠運用收付實現制來核算

第五章:服務業

服務業:第三級產業,又稱三級產業,指不生產物質產品、主要透過行為或行式提供生產力並獲得報酬的行業,即俗稱的服務業

服務業的成本一般包括服務成本和費用。服務成本是與提供服務直接相關的支出;費用是經營公司的日常所有開支

第六章:先進先出法、後進先出法

先進先出:先進先出法(英語:First In, First Out,FIFO)是一種存貨記賬方法,假設用於再加工、出售的原材料或產品存貨是最早購入的存貨,以最早購入的存貨成本作為損益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後購入的存貨成本作為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計價。與之相反的記賬方法是“後進先出法”(英語:Last In, First out,LIFO)。

先進先出法的優勢在於,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價值更接近於存貨的當前市場價格,使得投資者對存貨價值的把握更為準確。但相應的,損益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就可能與最新的存貨市場價格有差別。

在缺乏遊戲規則的情形下,企業將有機會利用高低存貨成本的結轉,輕易地操縱企業的獲利數字,導致財務報表無法真實表達企業的經營狀況,所以會計上針對存貨成本的運用有一定的規範。

實務上常用的有幾種:先進先出、後進先出、平均成本法。

平均成本法(英語:Dollar Cost Averaging,DCA)又名“懶人理財術”或“定期定額投資法”,為投資學名詞,指在特定間隔期間(例如每月買入一次)、買入固定金額的某資產的投資策略。平均成本法的目的是為了規避因資產的波動性對投資人最終收益造成的負面影響。

平均成本法以規律機械式的方式,固定週期、固定金額地投入資金買入某一種資產(如股票、基金、外匯、貨物等),而不是一次性將全部資金買入。這樣,即便在買入資產後該資產出現下跌,因投資人沒有將全部資金投入,故損失較一次性單筆買入者少,後期還可因低位買入進一步拉低平均成本。因而使用平均成本法策略的投資人除了可以不斷累積投資資本外,也可將“擇時能力”從投資決策因子中排除,以分批投資方式進入市場,降低單一時間點投入的風險,讓投資者不必“等”或“猜”所謂適當時機,不需去挑選何時執行進入、何時退出市場的指令。

先進先出(英語:First in, First out,FIFO): 就是當發生銷貨,結轉銷貨成本時,採用的存貨成本順序。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亦即愈早買入存貨的愈先結轉。

後進先出(英語:Last in, First out,LIFO): 則是以較晚買入的(最近期買入)的存貨成本先結轉。

對於存貨計價的先進先出法和後進先出法是從賬目上而言的

公司選擇採用後進先出法的唯一目的在於節稅

第七章:現金流量表、固定資產、資本化、折舊

現金流量表(GAAP舊制:Cash Flow Statement;IFRS制:Statement of Cash Flows)是財務報表的三個基本報告之一,所表達的是在一固定期間(通常是每月或每季)內,一家機構的現金(包含銀行存款)的增減變動情形。現金流量表的出現,主要是要反映出資產負債表中各個專案對現金流量的影響,並根據其用途劃分為經營、投資及融資三個活動分類。現金流量表可用於分析一家機構在短期內有沒有足夠現金去應付開銷。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7號公報規範現金流量表的編制。

現金流量表是一份顯示於指定時期(一般為一個月,一季。主要是一年的年報)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財務報表。這份報告顯示資產負債表(Balance Sheet)及損益表(Income Statement / Profit and Loss Account)如何影響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以及根據公司的經營,投資和融資角度作出分析。作為一個財務分析工具,現金流量表的主要作用是決定公司短期生存能力,特別是繳付賬單的能力。

固定資產(英語:fixed asset)在會計學中指企業用於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一年的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1]固定資產一般使用年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實物形態,包括建築物、機械儀器、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工具、器具和裝置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產必須是供營運上使用,如生產或供應貨物或服務、出租或自用用途,而預期可使用多於一個會計期間,才可歸類於此項下;對於非作為營運上的使用或根本無法使用的資產應轉列為其他資產項下,如許多臺灣公司將生產重心移往中國大陸,以致島內廠房裝置等固定資產閒置,這類建築物或裝置應即時轉列為其他資產

資本化是指:符合條件的相關費用支出不計入當期損益,而是計入相關資產成本,作為資產負債表的資產類專案管理。簡單地說,資本化就是公司將支出歸類為資產的方式

價值大的採購支出使資產增加,從而被放入資產負債表中,即資本化

對於一項支出,公司如何考慮其應該資本化還是費用化?取決於兩個標準:

1.時間。該項支出使公司受益的時間。一般都會將受益時間超過一年的支出作為資本性支出而若其受益期間僅在一年以內,就為費用性支出

2.成本。大多數公司對此都會確定一個固定的金額,如500美元、1000美元、1500美元。那麼,讓我們假定在500美元——如果你的公司定的標準為500美元,一個專案的支出少於500美元,則自然就應該費用化。如果它是500美元或超出500美元,則需要資本化

折舊(英語:Depreciation)在會計學是指在一個期間使用的部分使其提列成資產的減少以表示使用的紀錄。例如房屋及建築就是其中一個須提列折舊的物品。但是土地不需提列折舊,因為土地的總供給數量通常是固定不變的。配比原則的一個例子就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固定資產可以貢獻企業營運的經濟效益在一會計期間以上,即使如此,其效益也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而為企業營運所耗用,也就是為了創造企業的營業收入提供其服務效益,所以依據收入費用配合原則,固定資產的成本必須在其提供服務的會計期間逐期轉列為費用,作為相關營業收入的減項,以計算營業損益,這個有系統的將固定資產成本轉成費用的方式,稱為“折舊”

根據法律,我們不能對土地進行折舊,因為其使用壽命無限長,且不會被磨碎

請記住:折舊是一項非付現費用

第八章:利潤vs現金

利潤可細分為毛利、純利及除稅前盈利,用以財務分析,瞭解企業的表現。

毛利是銷售收入減去售貨的成本,毛利再加上額外的收入再減去其他費用(例如:輸出費用,薪金等等)便是除稅前純利,扣去稅項就是真正的純利。它們都會被顯示在購銷損益帳上,反映公司在某時期的營業額和相關的收入及支出

維持企業日常經營的是現金而非利潤

企業的核心、驅動力及血脈?現金

折舊是一項非付現費用

流動資產包括現金或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存貨、預付費用等

固定資產(英語:fixed asset)在會計學中指企業用於生產商品或提供勞務、出租給他人,或為行政管理目的而持有的,預計使用年限超過一年的具有實物形態的資產。[1]固定資產一般使用年限較長、單位價值較高,並且在使用過程中保持原有實物形態,包括建築物、機械儀器、運輸工具以及其他與生產經營有關的工具、器具和裝置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資產必須是供營運上使用,如生產或供應貨物或服務、出租或自用用途,而預期可使用多於一個會計期間,才可歸類於此項下;對於非作為營運上的使用或根本無法使用的資產應轉列為其他資產項下,如許多臺灣公司將生產重心移往中國大陸,以致島內廠房裝置等固定資產閒置,這類建築物或裝置應即時轉列為其他資產

稅(又稱稅賦、稅負、稅捐、租稅等)是指政府(或與政府等價的實體,如教會、部落首領)向納稅人(個人或企業法人)強制徵收的貨幣或資源。稅由法律強制力保證,抗拒或延遲納稅的人會受到法律懲罰。稅收可以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或所得稅和財產稅和消費稅,稅收的形式可以是貨幣或勞動。少數國家完全不用納稅,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

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依據不同課稅物件、或是不同法律授權、或是不同納稅人可劃分為不同的分類,稱為稅種或稅目。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

第九章:稅金、清算

壞賬核銷是指企業在清查核實的基礎上,對確實不能收回的各種應收款項應當作為壞賬損失,並及時進行處理。屬於生產經營期間的,作為本期損益;屬於清算期間的,應當作為清算損益。壞賬損失處理後,應當依據稅法的有關規定向主管稅務機關申報,按照會計制度規定的方法進行核算

稅(又稱稅賦、稅負、稅捐、租稅等)是指政府(或與政府等價的實體,如教會、部落首領)向納稅人(個人或企業法人)強制徵收的貨幣或資源。稅由法律強制力保證,抗拒或延遲納稅的人會受到法律懲罰。稅收可以分為直接稅和間接稅,或所得稅和財產稅和消費稅,稅收的形式可以是貨幣或勞動。少數國家完全不用納稅,像阿拉伯聯合大公國[1]。

依稅法繳納的金額稱為“稅金”。依據不同課稅物件、或是不同法律授權、或是不同納稅人可劃分為不同的分類,稱為稅種或稅目。政府依法對民間收取稅收的行為稱為課稅;個人或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的行為稱為納稅。政府要求納稅人在繳稅期限後繳足應納稅金稱為補稅,政府退還溢收稅金稱為退稅。

清算(英語:Liquidation),是一種法律程式,公司的生產運作停止,所有資產(包括生財工具的機械、工廠、辦公室、物業以及所持有的專利、債權和有價證券等),在短期內出售,變回現金,按先後次序償還(分派給)未付的債項,之後按法律程式,宣佈公司解散的一連串過程

第十章:最後分析——增加利潤

成本銷售比率,即毛利率(Gross margin),又稱銷售毛利率,是一個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通常用百分數表示。其計算公式為:

毛利率=(銷售收入淨額-銷售成本)/銷售收入淨額×100%

毛利率越高則說明企業的盈利能力越強,控制成本的能力越強。但是對於不同規模和行業的企業,毛利率的可比性不強

銷售收入費用率是反映企業製造費用在銷售收人中所佔的比重,銷售收入率越高,表示企業經濟效益越差。

銷售費用率計算公式是營銷費用率=營業費用/銷售收入

純益率、淨利率(Profit margin) 指的是稅後淨利佔營收的百分比。[1]

淨利率 = 稅後淨利 / 營收

淨利率通常用於內部對比。準確的對不同的實體進行淨利率的比較是困難的。不同商業的運作方式以及財務分類有著極大的不同,以至於不同的實體被繫結到不同的費用級別上,為了使得這些實體之間的比較具有一定的意義。一個低的淨利率指出了一個低的安全率:將會有更高的可能性發生銷售的下降導致收益的減少,最終導致淨損失以及負收益。

收益率是一個公司定價策略以及成本控制一個指示符。競爭策略的不同以及產品的混合會引起不同公司之間收益率的巨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