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產品思維學習(一)--淺顯的整體認識

產品思維學習(一)--淺顯的整體認識

首先,我是一個程式設計師(2年菜鳥)。也就是說不是做產品的,在開發過程中避免不了和產品經理進行討(si)論(bi)。於是經常被這樣“你沒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或者這樣“你不能跳出你自己的特定使用者去思考”總之各種理由反駁地只能默默地擼程式碼。為了能夠更加地提高使用者體驗,擁抱使用者,增加團隊凝聚力·············(裝逼的話就不多說了),我於是開始學習產品思維,也同事寫下自己的學習過程,希望對一些同學有一定的幫助。
我們公司原來只做一個產品,在稍大的公司算一個產品線吧。公司的組織架構也比較完整,技術,運營,產品等部門架構齊全(老闆牛逼)。
所以整體而言,就有:
1.BD(Business Development 商務拓展)&PM(Project Manager 專案經理)做使用者調研,收集使用者需求,然後對使用者需求進行分析,然後整理成需要做的功能。
2.寫PRD交付給我們(開發),和開發一起進行討論邏輯,評審工作量。
3.開發人員進行開發,測試(一般兩週一個迭代),然後交付給PM稽核
4.如有bug進行修補,最後一切OK,上線。下面繼續。
這幾步只是大體的概括下,真正執行的時候要細緻很多。包括各個時間節點,產品和開發的協作,流程管理等。(下圖借鑑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團隊工作協作圖


以上就是團隊的大體情況。下面記錄下我的學習認知(先看的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對我這種菜鳥還是有概念的指導作用的。)
首先是產品的概念,產品就是用來解決某個問題的東西
比如我們做的APP就是這個東西,解決的問題是為了滿足家長想安排孩子課外時間但資源不足的需求。如果只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對使用者產生價值,而對公司不能產生價值,那麼這個產品也活不長。(雖然現在一般是拿投資人的錢去運作,但是如果沒有使用者量,即使有使用者量但不能轉化帶來利益,一樣堅持不了多久。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死在沒有使用者量的居多,有使用者量但是沒有轉化率帶來收入的也是投資人苦惱,如墨跡天氣和今日頭條)。
所以好的產品不能要解決使用者的需求,消除使用者的痛點,為使用者產生價值同時還要能夠為公司引流,具有相對成熟的商業模式,能夠為公司創造價值。
在這裡順便記錄下專案和產品的異同。舉個例子,一家公司找你們公司定製一套軟體,時間為半年,那麼這就可以說是在做一個專案。我們面對的是付錢的客戶,而不是直接面對軟體的終端使用者。如果我們做一個東西直接面向市場,然後根據市場的反饋進行不斷的修改,這就是在做一個產品。主要不同:1.生命週期 2.軟體的直接面對人群
當然,專案都有個性化,我們儘可能把專案產品化,把相似的功能能夠做的通用,提高開發效率,也能夠更好地對功能進行打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