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學習技巧以及學習方法的總結

學習技巧以及學習方法的總結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凡學習做事無非此理。器具不利,事情不順,反之,一旦器具利,做起事情則得心應手。基於此,在這些天裡,也讀了不少學習方法以及學習技巧的書,以下做出總結,希望能夠在接下來的行事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

我將分兩部分進行總結。第一部分是學習技巧部分,第二部分是事務管理部分。學習技巧能夠大幅度提升單位時間內的產出以及轉化,而事務管理部分則能夠獲取更多的時間去進行自己真正所需要做的事情。

★★★★★★★★★★★★★★★★★★★★★★★★★★★★★★★★★★★★
一、學習技巧
我們的學習本質說來是對外界資訊處理的過程。我將這一個過程抽象成三個步驟:資訊輸入,資訊處理以及資訊輸出。資訊輸入包括閱讀、聽音樂、看視訊等,資訊處理則包括記憶、理解以及轉化等,資訊輸出則將已經處理過的資訊向外界闡述、解釋以及撰寫相關文件等。

因此,提升學習技巧則需要從這三方面入手。

(一)資訊輸入
大眾的資訊輸入的主要渠道包括閱讀、聽音樂、看視訊。這裡僅作閱讀的總結。
【閱讀準備】
1.迅速掌握書籍的主題、簡要和條理,並將書籍分類。
這一步是十分重要的。具體的方法是檢視書籍的封面、前言、目錄以及後記等能獲取書籍是怎麼樣一本書的線索。然後簡單地將這本書進行一個分類。
一般來說,目前我都會將書籍大致分為理論性書籍、實踐性書籍以及文學類書籍(目前這三類的閱讀方法有所不同和側重)。

2.關聯知識體系,並明確讀書的問題以及目的。
可以選擇一頁A4白紙,開始進行頭腦風暴。結合目錄,將這本書和某個分類以及自身的知識體系關聯在一起,寫下這本書或許會涉及到的方面,如果會思維導圖,可以畫出簡單思維導圖。這麼做主要是對自己已有的一個知識體系的梳理,同時也為我們接下來的書籍閱讀做好準備,這樣我們就會能夠全面去看一本書,而不是徘徊在作者為我們設定的細節當中。這個過程很快,應該保證在5分鐘以下。
緊接著,在所寫下的筆記當中,寫下你所要在這本書解決的問題以及你為什麼選擇讀這本書。以我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我會寫下:1.這本書裡面提及的閱讀方法是什麼?2.這本書所謂的略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以及主題閱讀主要怎麼操作?

【開始閱讀】
3.檢視閱讀
檢視閱讀,簡單說來,就是囫圇吞棗地閱讀完一本書。在閱讀的過程中,哪怕是遇到難題也置之不理。儘管看起來有點敷衍了事的感覺,但事實上這麼做是有道理的。假定我們的知識體系無法讓我們順利解決閱讀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時,這時候如果我們糾結此處,我們也就只能運用書本前面的知識去解決,但是一旦我們跳過此處,繼續往下閱讀後,再返回我們這個難題時,我們就能利用後面獲取到的知識進行解決了。同時,儘管我們表面忽略了這個難題,但是在我們潛意識的工作區間裡,其實也會一直在試圖解決這個問題。

4.分析閱讀與批判性閱讀
一旦完成檢視閱讀,我們就能決定這本書是否讀下去的必要了,如果有必要讀下去,那麼就可以進入分析閱讀的流程:
(1)對書籍進行分類,儘管這個過程已經在略讀有所體現,但是在這裡,我們能對書籍進行更進一步的細緻分類。
(2)歸納性總結,用自己的一句話或者一段話描述重點段落作家要表達的意思。(核心)
(3)將書中的重點篇章羅列出來,檢視作者是如何有效的組織這些內容。(分支)
以上三部是理解作者的觀點。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不應該去輕率的否定任何作者的觀點,儘管我們支援批判性思維,但是批判的前提是能夠準確無誤的理解別人的含義。
當我們完成上述的三個步驟,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結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有選擇性的進行批判性接收這些書籍資訊了。
關於批判性閱讀這裡不展開描述,可以參考《學會提問》這本書,個人感覺這本書已經講的十分詳細了。

5.評估閱讀圖書。滿足自己的評估準線的書可以簡要記錄書本內容概括,並加入下一次閱讀的清單。

【關於閱讀技巧】
這裡講述下一些閱讀技巧
(1)利用工具進行輔助閱讀。
將自己的手指順著一行一行文字移動下去,速度需要比你眼睛感覺的還要快一點,強迫自己的眼睛跟著手部的動作移動。一旦適應,則繼續增快手的動作。
(2)從每行的第三個字開始看,到倒數第三個字為止。利用眼睛的餘光閱讀這六個字。如果習慣,可酌情增加餘光裡的字數。

【關於筆記】
在略讀和檢視閱讀過程中,建議不要做筆記。無論略讀還是檢視閱讀都要求對閱讀速度進行速度控制,這時候進行筆記,很容易打斷程序,影響閱讀速度。一旦略讀和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對全書有個較好的全域性把握,這時候在進入分析閱讀時,我們就可以對重點進行筆記。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筆記記錄方式,但總體來說,一般人記錄筆記都會選擇記錄線性筆記。並非說線性筆記不好,但線性筆記記錄有著自己的侷限性。
(1)關鍵詞模糊。關鍵詞往往埋沒在非關鍵詞中。
(2)無法激發想象。
(3)存在過多額外的資訊,不方便記憶

選擇思維導圖做筆記是一個好主意。這部分會在資訊輸出部分總結。

(二)資訊處理
我們在進行資訊輸入後,都會進行有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資訊處理。一般來說,我們對資訊的處理都會包括:加工、儲存以及整理。

要提升儲存的效率,我們需要了解哪些東西更方便我們記憶。一般說來,以下一些原則可以幫助我們提升我們的記憶效率:
1)首因效應。學習開始階段的開始部分。
2)近因效應。學習開始階段的結束部分。
3)和我們所儲存的發生關聯的。
4)能夠強烈刺激到我們感官的。
5)本人特別感興趣的。
6)格式塔。我們會強制對某些缺漏的資訊進行補充。

基於上述的原則,我們可以這麼加工我們錄入的資訊:
(1)冗餘資訊合併、刪減,並提取主要枝幹,構建簡單的固定體系。比如閱讀完一本書後,可以根據5W1H原則(WHEN,WHERE,WHO,WHAT,WHOM,HOW)進行記憶。由於長期採用某種體系,我們很容易就進行關聯,並會強制對缺漏的部分進行補缺。
(2)通過想象,將資訊轉化為影象。這種能力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當我們單獨去記憶資訊時,資訊是零散的,根據大塊原則,整塊的資訊更加方便我們去記憶。而這些零散的資訊顯然是不利於我們去記憶的。因此通過一定的關聯手段,將資訊轉成影象則更加容易去記憶。舉個例子,我們閉上眼,想象蒙娜麗莎的微笑,我們可以一下子說出許多資訊:女人,黑色,髮型,微笑等等的,如果我們不停止我們會一直將它說下去。這裡的影象最好是越誇張越好,越誇張我們記憶的越加深刻。
(3)構建思維導圖。這部分在資訊輸出部分講。

儘管基於上述的原則,能讓我們更加快速地記憶某些知識,同時也延長我們記憶消退的時間,這些都是屬於短期記憶的範疇,一旦我們平日裡沒有去應用或者重新喚醒他們,他們也會消失在我們的大腦裡。
因此對於重要的資訊,我們需要採取4個1的原則。即一個小時後、一天、一週以及一個月後複習一次。這樣重要的資訊就會從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不那麼容易遺忘了。

(三)資訊輸出
目前選擇資訊輸出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與具備同樣的知識框架以及資訊體系的人進行交流討論。
(2)撰寫文章,梳理自己的思路。
(3)畫思維導圖。
(4)其他方式

這裡著重講講思維導圖。
在這之前由於需要用上思維導圖,所以在很多地方找尋思維導圖的模版,然而說實話,感覺這些模版都沒有掌握到思維導圖的精髓。
思維導圖是什麼?說到底他是一個影象。思維導圖的創始人東尼·博贊先生提出思維導圖的時候就明確地指出人記憶影象的效率遠遠大於記憶零散文字的,不僅如此,影象能夠激發我們的想象力,觸發的我們的聯想。然而現在的很多思維導圖為了貪圖方便則直接將圖片改回了文字,這不得不說買櫝還珠。當然我也嫌麻煩,除非有些特別好的書籍需要做筆記,否則我也是用文字了。

我個人認為思維導圖有兩個優勢:
(1)比起線性記錄它更方便記憶
(2)它能觸發聯想以及想象。
第一個優勢常令他運用於筆記、整理他人的觀點當中,第二個優勢則令他更容易運用決策分析中。
這裡不更多談論思維導圖的原理以及優勢,以下說說具體要怎麼畫思維導圖。
(1)一定需要中央影象。
(2)由中央影象展開分支,分支上是中央影象激發聯想的子主題。這些分支應該具有不同顏色,允許不同形狀。
(3)分支生成分支,這些分支上的子主題之間需要有聯絡性。子主題可以是影象,如果需要文字,可以採用關鍵詞。減少整句出現的可能性。

構建思維導圖是比較費時間的,這裡推薦用Xmind的專門思維導圖生成工具。他上面有提供模版,可以有效的節省時間。
這裡提供兩種思維導圖的模版:六要素法(時間、地點、任務、事件、經過、結果),SWOT(優勢、弱勢、機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