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富蘭克林的“修身計劃”及現代啟示(轉)

富蘭克林的“修身計劃”及現代啟示(轉)

作者:xiaoqz 來源:豳風軒 


——富蘭克林《奮鬥史》讀後 


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美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美國《獨立宣言》草擬者。他不但是政治家、外交家、民族英雄,還是科學家、企業家。他被華盛頓稱作“美國人的象徵。”其自傳體著作《奮鬥史》(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版,下引該書只注頁碼),被看作是一個偉大的成功者最詳實的紀錄,一部坦誠的有益於後人的史無前例的傳記。 
富蘭克林的成功得益於其不畏艱險的拚搏奮鬥,勤奮自學等等,但其“修身計劃”中所列舉的美德卻是其成功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富蘭克林小時候家裡生活也很窮苦,他沒有條件接受多少教育,但自幼酷愛讀書,並自己偷偷練習寫作,12歲前在父親的店鋪幹,之後在其哥哥所開的印刷所當學徒,幾年後,一位15、16歲的少年就因為與其印刷商哥哥不合而隻身偷偷搭船去三百英里以外的紐約開始了自己獨立奮鬥的歷史,還差點海上遇險。他回憶說:“記得童年時,父親曾無數次告訴我們所羅門的一句格言:‘如果一個人能夠兢兢業業做事,他不會停留在普通人面前,而將被允許站到君主們的面前。’我由此相信,獲得名利的手段惟有一個,那就是勤勞。我所做的一切都受這種思想對我的影響。”(第122頁)可見,富蘭克林在童年就重視自身的道德修養。到了1728年,大概是他22歲的時候,他更加自覺的為自己制定了“一個可以使自己道德完善的大膽而艱鉅的計劃”(第126頁)“我列舉出了我當時所認為值得和必須做到的十三種德行。並且在每一個條目下面我又加了一句簡潔的戒條,清楚表明我對全部條目的應用範圍”(第127頁):一、節制:食不可飽,飲不可醉。二、少言:言必有益,避免閒聊。三、秩序:物歸其所,事定期限。四、決心:當做必做,持之以恆。五、節儉:當花費才花費,不可浪費。六、勤勉:珍惜光陰,做有用的事。七、坦誠:真誠待人,言行一致。八、公正:害人之事不可做,利人之事多履行。九、中庸:不走極端,容忍為上。十、整潔:衣著整潔,居室乾淨。十一、鎮定:臨危不亂,處亂不驚。十二、節慾:少行房事,愛惜身體,延年益智。十三、謙遜:以耶穌、蘇格拉底為範。 
富蘭克林認為自己一生之所以總有幸運,事業能夠成功,受到民眾的擁戴,全賴這一修身計劃的行動指南。“希望我的子孫們能夠明白,一直到我目前寫此書為止(我已79歲),我的一生之中總有幸運伴隨我的左右。而這全賴我的這一行動指南。”“我多年來一直保持健康狀態和現在仍然健壯的身軀,應當說全是‘節制’的功勞。我在早年的舒適的生活環境,所獲得的殷實財產和所有知識都應歸功於‘節儉’和‘勤勉’,而正是‘勤勉’所獲得的知識使我成為一個在文化界享有盛譽的有作為的公民。‘坦誠’和‘公正’使我得到國家的信任和國家授予的光榮職位。雖然這些美德相加還不能使我達到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但已足以讓他與人談話時帶給人以愉悅、平和,並至今深受民眾的擁戴。甚至在我身邊還有許多青年朋友相伴。所以,我發自內心地盼望我的後代們能如我一樣。相信也一定會從此書中受益無窮。”(第137頁) 
富蘭克林也許從自己的這個計劃中獲得了益處,因此對其評價很高,認為它為我們指出了獲取好品德的具體途徑和方法,與那些單純勸善書不同,“我自信我的這套指南是最好的和最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第138頁)訂這樣一個計劃絕不是為了充門面,而是為了實行,“我列舉以上這些德行的目的是要養成遵守這些德行的良好習慣。”(第128頁)它的實踐方法是:循序漸進、自覺反省、對照檢查、狠抓落實、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按照這一方法,他認為所列十三種品德是有先後次序的,比如,因為節制可以使人頭腦冷靜與清醒,所以被他列為第一點。“按畢達哥拉斯的《金詩佳句》中所啟示,我認為每日的反省很有必要。”(第128頁)反省實際上體現了道德修養的積極性、自覺性與主動性,這是一切道德生活的前提。那麼如何對照檢查、狠抓落實呢?富蘭克林採用了類似我國道家的功過格的辦法,來督促檢查自己。他訂了一個小冊子,按每種德行和實行時間列成表,然後,每天反省,如果某一德行做得好,就劃一個紅點,如做得不好,就劃一個黑點,一週或一月檢查對照,黑點越少就說明自己的德行進步了,反之就應該引起警惕。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品德。“在此我要持之以恆。如果上天有靈,命運會喜歡美好的德行;而幸運必定伴隨他始終。”(第130頁)
從富蘭克林的修身計劃裡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成功者必有德,必*德或者說有德是成功本身。時下隨著國門開啟,西方的成功價值觀念似乎已為大多國人認同,然而什麼是成功?近年來由於功利主義文化價值觀念的倡盛,人們似乎僅把成功看作是外在事功即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能飛黃騰達,成為精英這才是成功,因為急功近利,更是人們重視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權謀技巧,而忽視成功過程中的道德因素。其實,任何人都是在人類社會中與人相處的過程中追求自己的事業成功的,任何成功也只能是符合人性的成功,因此一個人既是出於功利主義的“聰明人的遠慮”,在其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也不可能離開道德,成功不僅是事業的成功,也是人際關係的成功。沒有後者,前者是難以成功的或者會遇到重重困難。因為“從人性這一角度來看,只有把個人利益建立在有利於全社會的基礎之上,他個人才有實現自己利益的可能。才會有希望使他的一生都幸福快樂。”(第138頁)那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非道德主義,是不會給自己帶來真正的、持久的成功和幸福的。因此,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如果沒有道德參與其中是不可能的。那種僅想依*投機取巧、損人利已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想法是短視的,也是錯誤的。既使你不是一個道德上的聖賢,或者你僅僅是把道德作為一個工具,那麼,如果要在社會上獲得成功,這個工具也是不可缺少的。當然,我們在道德與精神生活中,如果把道德作為獲得自己利益的工具,那麼,這樣的境界還是不高的,道德不僅具有一定的工具價值,而且它本身就是目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人文價值理性高於工具理性的文化,在中國道義主義文化看來,有德、實現人的完善就是目的本身。它是自足的,不假外求的。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三不朽”的觀念中就把“立德”放在三不朽之首而居於“立功”、“立言”之先。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立德是最大的成功,是成功本身。就連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理論也不僅包括智力的充分發揮,而且也包括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今天重溫富蘭克林的修身計劃,儘管他是一個美國人,受到美國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文化的影響較深,也有人批評他是一個道德功利主義者,他還沒把道德完全看作是目的,而只是作為追求成功的工具,在他看來,品行可以給年輕人帶來福祉,但“過於完美的品行易招引嫉妒和仇視,那樣反而與已不利,為自己增添不必要的麻煩。”(第136頁)這顯然還是把道德作為追求成功的手段,儘管如此,富蘭克林能夠自覺加強自身道德修養,這卻是他成為一個偉人的基本條件和素質之一。偉人不一定是道德上的聖人,但其身上卻絕不能沒有道德。因此,任何追求成功的人都不能忘了道德。尤其是在中國的德性主義文化環境中更是如此。如果說知識和能力是一種力量的話,那麼千萬別忘了道德和美德是一種更大的力量和成功的源泉。 
下來讓我們具體來看一下富蘭克林的十三條美德對我們有什麼啟示。十三條德目在我看來,實際上可以分為四個大類,這就是做事或處事美德,待人之道,自我控制,個體美德。屬於處事美德的包括“決心”、“勤勉”、“秩序”幾條;屬於待人之道的包括“坦誠”、“公正”;屬於自我控制的有“節制”、“少言”、“節儉”、“節慾”;屬於個體美德的有“整潔”、“鎮定”、“中庸”、“謙遜”。 
成功者往往首先被看成事業的成功,在幹事業的過程中,不能缺少理想和決心,這是事業成功的內在精神基礎。事業成功必須依*“勤勉”,這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另外,事業成功者往往做事有計劃、有效率,從而顯得井井有條,這也就表現為做事有“秩序”的美德。這幾條我覺得它是一切成功者身上帶有普遍性的品德。另外,一個成功者不僅要依*自己的“決心”、“勤勉”與“秩序”,而且要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係,在此方面,富蘭克林提出了“坦誠”、“公正”的規範與德目,這是有濃厚的西方文化背景和意蘊的。西方人相處大多比較坦誠,自己坦誠也希望別人坦誠,因此也就視坦誠為一種美德,但在中國文化中,則似乎要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要委婉、含蓄,過於坦誠則被視為沒有教養和粗暴無禮。正所謂“交淺不能言深”,“話到咀邊留三分,”“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言多必有失”,“木納近仁”等等都是要人們不要太坦誠。至於“公正”,在西方,也是從希臘時代就與“智慧”“勇敢”“節制”一起成為西方倫理文化的“四主德”,如果說前三項主要是不同階層人的品德特點,那麼,“公正”就成為人際之間的唯一道德規範要求。直到當代西方,正義與公正的傳統還一直強烈的影響著西方人的倫理生活。而在中國文化中,似乎並未從人際關係的角度強調“公正”,如果硬要找出與之類似的德目的話,那麼就是“五常”中的“義”了,但義仍然主要是從個體責任的角度強調自己對社會、家族應盡的責任,而少有人際之間要公平公正的意味。中國的所謂公正就是在承認身份、地位、特權的基礎上各盡自己的角色義務,正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如果一個兒子要向父親要求權力,認為自己只有盡孝的義務而沒有享受權利這是不“公正”的,這將被視為大逆不道和愚蠢可笑的。公正是以人際主體之間的平等為前提的。在西方,公正是一種具有普適性、公理性的道德要求,而在中國傳統社會,則不具有這樣的環境,其義務要求是根據自己不同的角色和地位而產生的,如一個兒子要罵老子那就是大逆不道,但是如果換個位置,如果是老子罵兒子,那麼似乎這就變成了老子教育兒子所應盡的道德義務了。說一句話,做一件事如果出自不同的人,其事非價值則另當別論了。在身份、等級、特權的差異中是不可能產生出公正的道德的。在西方公正是美德,也可以要求別人對自己公正對待,但在中國要求公正可能不會帶來成功,可能被視為不知天高地厚,“不明世理”而帶來人際關係的障礙。在中國要獲得人際關係的成功,首要的是明白自己的身份而不越雷池。從富蘭克林對公正一德的限定來看,他更多的仍然是從對自己應盡義務的角度立意的,這也是難能可貴的,要成功就要但行好事,不問前程,害人之心不可有,利人之事多為之。 
自我控制的一組德目是最能體現道德的本質和人的道德力量的,道德在本質上就是人的一種實踐理性而對人的感性慾望的控制。道德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一個成功者要成大器首先必須能管住自己的慾望。“節制”、“少言”、“節儉”、“節慾”分別是對人的食慾、言欲、物慾、性慾的節制控制,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慾望表明他的理性力量能夠駕馭自己的生活,而不受貪慾的誘惑,意志堅定,始終如一,這樣才能超越自我,取得成功。約翰•洛克說:“我們人類在各種年齡階段有各種不同的慾望,這不是我們的錯處。我們的錯處是在不能使得我們的慾望接受理智的規範與約束。這中間的區別不在有沒有慾望,而在有沒有管束慾望的能力與不為所惑的功夫。”“一切德行與價值的重要原則及基礎在於:一個人要能剋制自己的慾望,要能不顧自己的傾向而純粹順從理性所認為最好的指導,雖則慾望是在指向另外一個方向。”[1] 
在“整潔”、“鎮定”、“中庸”、“謙遜”一組個體美德中,“整潔”體現了一個人的基本的、外顯的文明水平。“鎮定”則體現了一個人處事中的練達沉著,這都表現出了一個人的綜合文明教養。“中庸”是中西方倫理文化的共同財富。中庸之道是中國儒家思想的一以貫之之道,而“中道”的倫理思想也是西方美德倫理的“亞里士多德傳統”的主要內容。做事“不走極端,容忍為上”(第128頁)這似乎是一箇中國人在表達自己的人生智慧。尤為可貴的是富蘭克林對“謙遜”一德的論述。在我們的觀念中,似乎覺得西方人都是坦誠、自信甚或是驕傲的。但在富蘭克林的《奮鬥史》中我們卻實實在在的看到了,謙遜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法寶。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如能具備這一美德就更為可貴,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促使自己的事業成功。因為年輕人從心理上總是年輕氣盛一點,由於他們閱歷和見識還不廣,盲目的自信有時要多一些,這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並不算是大缺點,但如能自覺的做到謙遜,那就與他們的社會地位更為相符,就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年輕氣盛,中年趨於平和,老年更趨穩重甚或保守,這似乎是人的一般心理特徵。一般有點才氣的人都多少有點傲氣,富蘭克林也不例外,因此他也是在一個朋友的提醒下而在自己的美德計劃中添上了“謙遜”一條並努力實踐。他的作法是在與人交往時禁止說有悖於人的言詞或表示過分肯定語氣的話語。如“肯定的”、“勿庸置疑的”等,而代之以“我想”、“我估計”、“在我看來”等等。當發現別人的觀點不正確時,他並不當即予以粗暴的反駁,而是等到別人說完以後,輪到他回答時,他才說出在什麼情況下別人的意見是正確的,而在另外的情況下不正確,並且在此他也採用了“也許”、“可能”、“好像”的詞語。這樣,時間一長,這種談話方法的效用便顯示出來了,他發現他與人談話時彼此之間的氣氛更加和諧了。他之所以能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人與人之間的談話目的有三:第一是教誨人,第二是被人教誨,第三則是說服人。談話的最好氣氛應該是使人愉快的,所以我要勸告那些明達之人,只有放棄那種獨斷橫行的態度,才會增強自己的教誨人的目的的能力,因為這種態度最易引起人不滿,它總是會妨礙你所進行談話的目的。談話的最終目的是在於進行思想、資訊、感情的交流和增進。假如你本來是想教誨別人,但講話時過於自信,過於武斷,這樣必然會激發人的反駁慾望,會讓本來很坦誠的討論受到干擾和阻撓;如果你本來是想從別人的知識中獲益,但你又總是滔滔不絕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讓那些不愛爭論、明達謙遜之人根本沒機會插嘴。那麼就堅持已見好了,可是結果你學到了什麼?什麼也沒學到。假如還採用同樣的態度與人談話,對方也很難贊同你的看法。薄柏的一句話很有道理”(第26頁): 
教人須使人無被教之感; 
講述新知應如同提到舊知。 
以謙虛的態度表示無疑之事實。 
大言不慚是毫無理由的, 
因為傲慢就是愚蠢。 
今天,當我們重讀富蘭克林寫於二百多年前的話,我們似乎沒有任何歷史的隔膜,而是感到親切,這表明人類對謙遜的美德的追求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可是在當代社會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有的人錯誤的認為要推銷自己,似乎謙遜已不再是美德了,而是吹牛變成美德了,這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奇談怪論。 
當代功利主義文化鼓勵人們追求成功,這有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但人們千萬不要忘記,成功需要並離不開道德,甚至有德就是成功本身,這是我們重讀作為一個偉大的成功者富蘭克林的《奮鬥史》中所記述的其“修身計劃”對我們的啟示。 

([美]本傑明·富蘭克林著:《奮鬥史》,民族出版社 
2002年2月版。定價:19元。) 

[1] 約翰·洛克著:《教育漫話》,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