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tcp端對端 ip點對點

tcp端對端 ip點對點

點對點     peer   to   peer  
  端對端     end   to   end    

  網路層涉及的是將源端發出的分組經過各種路徑傳送到目的端,是處理端到端資料傳輸的最低層。  IP作用是提供不可靠、無連線的資料報傳送 
  傳輸層的目的是為源端主機和目的端主機之間提供可靠的資料傳輸,與使用的網路無關,提供真正的端到端服務。TCP提供一種面向連線的,可靠的位元組流服務  

點到點在英語中一般是“point-to-point”,peer   to   peer   好像是對等網咖,就是大家常說的P2P了。在我看過的網路書中“point-to-point”一般都是用來說明有物理通道相連的兩臺機器(也就是物理上相鄰)之間的通訊,常用於資料鏈路層,比如說PPP協議。  
  IP層的作用最終還是把分組由源主機發到目的主機,雖然在整個路由中的每一段都是點到點的,但是直接說IP是點到點,應該是不對的,還是按Andrew   S.Tannenbaum   說的吧:IP是處理端到端資料傳輸的最底層。  

傳輸層提供端到端,即應用程式之間的通訊,主要功能是資料格式化、資料確認和丟失重傳

補充一點別的知識——

1. DNS查詢原理:遞迴和互動

Recursive:DNS客戶端向DNS Server的查詢模式

Interactive:DNS Server間的查詢模式

2. 交換機Vs閘道器

路由器工作在IP層,閘道器在IP層以上 閘道器是資料出子網的的門戶,是一個地址,閘道器不一定是路由器可以是計算機(但實際上用的也是路由器功能:))。路由器是分析你封裝的ip地址,指導資料向那邊走的。所以說路由器可以是閘道器

3.區域網協議:  
  不用路由,即七層結構中只要用下面兩層就可以了(連網路層也不用)比如   netbios            
  廣域網協議:  
  因為要找到不同的主機,需要路由,就需要更上層的協議

比如tcp/ip  ipx/spx


4 (1)對一個區域網的典型結構為:  
   
      INTERNET-------------ISP-------------|-路由器---交換機-----集線器----主機  
   
  其中交換機和集線器都可以串並聯;但路由器只能有一個,不能串並聯,也不能放在交換機或者集線器之下,路由器還實現閘道器的功能。路由器以下所有主機共享唯一的一個對   INTERNET的IP。  
  (2)對單個主機上網(寬頻或者撥號使用者)的結構則為:  
      INTERNET-------------ISP-------------|-主機  
  使用者的電腦有路由和閘道器的功能  
  (3)對小型宿舍網結構為:  
      INTERNET-------------ISP-------------|--網絡卡1-主機1-網絡卡2-----集線器-----主機  
  主機1安裝有雙網絡卡,第一個網絡卡有路由和閘道器作用,第二個網絡卡為內部通訊用   

5

 內網的計算機以NAT(網路地址轉換)協議,通過一個公共的閘道器訪問Internet。內網的計算機可向Internet上的其他計算機發送連線請求,但Internet上其他的計算機無法向內網的計算機發送連線請求。
   公網接入方式:上網的計算機得到的IP地址是Inetnet上的非保留地址。公網的計算機和Internet上的其他計算機可隨意互相訪問。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是網路地址轉換,它實現內網的IP地址與公網的地址之間的相互轉換,將大量的內網IP地址轉換為一個或少量的公網IP地址,減少對公網IP地址的佔用。NAT的最典型應用是:在一個區域網內,只需要一臺計算機連線上Internet,就可以利用NAT共享Internet連線,使區域網內其他計算機也可以上網。使用NAT協議,區域網內的計算機可以訪問Internet上的計算機,但Internet上的計算機無法訪問區域網內的計算機。
   Windows作業系統的Internet連線共享、sygate、winroute、unix/linux的natd等軟體,都是使用NAT協議來共享Internet連線。
   所有ISP(Internet服務提供商)提供的內網Internet接入方式,幾乎都是基於NAT協議的

每個IP地址都包含兩部分,即網路號和主機號
InterNIC將IP地址分為五類,A類保留給政府機構,B類分配給中等規模的公司,C類分配給任何需要的人,D類用於組播,E類用於實驗,各類可容納的地址數目不同。

A、B、C三類IP地址的特徵:當將IP地址寫成二進位制形式時,A類地址的第一位總是O,B類地址的前兩位總是10,C類地址的前三位總是110

IP地址中保留地址:主機部分全為0的IP地址保留用於網路地址,主機部分全為1的IP地址保留為廣播地址,224--255部分保留作為組播和實驗目的。 32位的IP地址分為兩部分,即網路號和主機號,分別把他們叫做IP地址的“網間網部分”和“本地部分”。子網編址技術將“本地部分”進一步劃分為“物理網路”部分和“主機”兩部分,其中“物理網路”部分用於標識同一IP網路地址下的不同物理網路,常稱為“掩碼位”、“子網掩碼號”,或者“子網掩碼ID”,不同子網就是依據這個掩碼ID來識別的。 子網劃分的步驟如下:

第1步,將要劃分的子網數目轉換為2的m次方。如要分8個子網,8=2的3次方。如果不是愉好是2的多少次方,則取大為原則,如要劃分為6個,則同樣要考慮2的3次方。

第2步,將上一步確定的冪m按高序佔用主機地址m位後,轉換為十進位制。如m為3表示主機位中有3位被劃為“網路標識號”佔用,因網路標識號應全為“1”,所以主機號對應的位元組段為“11100000”。轉換成十進位制後為224,這就最終確定的子網掩碼。如果是C類網,則子網掩碼為255.255.255.224;如果是B類網,則子網掩碼為255.255.224.0;如果是A類網,則子網掩碼為255.2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