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m2-Node應用程序管理器

pm2-Node應用程序管理器

pm2 是一個帶有負載均衡功能的Node應用的程序管理器。當你要把你的獨立程式碼利用全部的伺服器上的所有CPU,並保證程序永遠都活著,0秒的過載, PM2是完美的。

安裝

npm install -g pm2

用法

$ npm install pm2 -g     # 命令列安裝 pm2 
$ pm2 start app.js -i 4  # 後臺執行pm2,啟動4個app.js 
                         # 也可以把'max' 引數傳遞給 start
                         # 正確的程序數目依賴於Cpu的核心數目
$ pm2 start app.js --name my-api # 命名程序
$ pm2 list # 顯示所有程序狀態 $ pm2 monit # 監視所有程序 $ pm2 logs # 顯示所有程序日誌 $ pm2 stop all # 停止所有程序 $ pm2 restart all # 重啟所有程序 $ pm2 reload all # 0 秒停機過載程序 (用於 NETWORKED 程序) $ pm2 stop 0 # 停止指定的程序 $ pm2 restart 0 # 重啟指定的程序 $ pm2 startup # 產生 init 指令碼 保持程序活著
$ pm2 web # 執行健壯的 computer API endpoint (http://localhost:9615) $ pm2 delete 0 # 殺死指定的程序 $ pm2 delete all # 殺死全部程序

執行程序的不同方式

$ pm2 start app.js -i max    # 根據有效CPU數目啟動最大程序數目
$ pm2 start app.js -i 3      # 啟動3個程序
$ pm2 start app.js -x        #用fork模式啟動 app.js 而不是使用 cluster
$ pm2 start app.js -x -- -a 23 # 用fork模式啟動 app.js 並且傳遞引數 (-a 23) $ pm2 start app.js --name serverone # 啟動一個程序並把它命名為 serverone $ pm2 stop serverone # 停止 serverone 程序 $ pm2 start app.json # 啟動程序, 在 app.json裡設定選項 $ pm2 start app.js -i max -- -a 23 #在--之後給 app.js 傳遞引數 $ pm2 start app.js -i max -e err.log -o out.log # 啟動 並 生成一個配置檔案 你也可以執行用其他語言編寫的app ( fork 模式): $ pm2 start my-bash-script.sh -x --interpreter bash $ pm2 start my-python-script.py -x --interpreter python

0 秒停機過載:這項功能允許你重新載入程式碼而不用失去請求連線。

注意:

  • 僅能用於 web 應用
  • 運行於 Node 0.11.x 版本
  • 運行於 cluster 模式(預設模式)
$ pm2 reload all

pm2 list:列出由 PM2 管理的所有程序資訊,還會顯示一個程序會被啟動多少次,因為沒處理的異常。

pm2 monit:監視每個 node 程序的 CPU 和記憶體的使用情況。

以下檢視應用啟動詳情:pm2 show 啟動名稱 

檢視應用Cpu佔用等 pm2 monit

檢視pm2應用清單 pm2 list


pm2可以作為靜態檔案伺服器

使用pm2啟動靜態檔案伺服器的方法如下:

12pm2 serve path portpm2 serve . 8000

這樣就可以把當前資料夾下的靜態檔案跑起來了,而且埠號是8000,  注意 . 代表當前資源目錄下啟動

同樣也支援進階的使用,如下

1pm2 serve . 8000 --name express --watch

這樣就啟動了一個名字為express,埠號為8000,且監聽檔案變化的靜態檔案伺服器

文章來源:

http://www.expressjs.com.cn/advanced/pm.html

http://pm2.keymetrics.io/docs/usage/cluster-mode/

https://segmentfault.com/a/1190000002539204

https://www.douban.com/note/314200231/

https://blog.csdn.net/uikoo9/article/details/79018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