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實驗五:NAT工作原理分析與驗證

實驗五:NAT工作原理分析與驗證

一、實驗目的:

1.分析驗證動態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2.分析驗證靜態PAT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二、實驗環境:

Cisco Packet Tracer

三、實驗內容:

1、PacketTracer5.3或以上版本)開啟檔案51_NAT_Testing.pkt.pkt。在R1上已經配置好了NAT192.168.1.0/24的私網地址被動態對映到公網地址220.173.141.17及220.173.141.18192.168.1.10/24被靜態對映到公網地址220.173.141.21。公網地址範圍為220.173.141.16/29

 

2、可訪問性驗證:

1)分別用PC0、PC1訪問PC2,看看是否可以連通?如果不能,試跟蹤並記錄連線中斷的地方。

答:a、pc0訪問pc2:,能連通。

Bpc1訪問pc2能通過。

 

2)PC2分別訪問PC0、PC1,看看是否可以連通?如果不能,試跟蹤並記錄連線中斷的地方。

答:不能連通,都是在R2處中斷,不能繼續往下走,在到達R2後直接返回

 

3)總結NAT內外網相互訪問的規則。

答:內網可以互相訪問;當內網想要訪問外網時,路由器會把私網fixhi對映到公網地址上,以便內網可以訪問外網,當外網想要訪問內網時,在路由器上並不會對映內網地址,所以外網不能訪問內網。

3.動態PAT工作原理驗證。

1) PC1通過自定義HTTP資料包訪問Web伺服器,觀察並記錄:訪問開始之前的NAT表,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一次出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一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二次(從R2過來)到達R1後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二次到達R1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

答:PC1通過自定義HTTP資料包訪問Web伺服器,觀察並記錄:

具體記錄:

訪問開始之前R1的NAT表:

A、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時的源ip地址為:192.168.1.34pc1ip地址),目標ip地址為:202.103.141.1server-Pt ip地址),源埠為:3000,目的埠為:80

   

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後的NAT表,並沒有變化:

 

B、資料包第一次出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對比第一次,發現只有源ip地址變化了。

 

資料包第一次從R1出來後R1NAT表:沒有變化。

 

C、資料包第二次(從R2出來)到的R1後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全部發生了變化。

 

資料包第二次到達R1後的Nat表沒有傳送變化:

 

D、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目的ip地址發生了變化,變成pc1ip地址

 

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後的NAT:沒有變化。

 

2)再用PC3通過自定義HTTP資料包訪問Web伺服器,記錄相關資訊,並與1)的記錄進行比較。

答:首先設定pc3的預設閘道器:

 

在設定資料包:

傳送前,R1nat表:

A、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

   

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後的NAT表,有變化:路由器R1新增nat

 

B、資料包第一次出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對比第一次,發現只有源ip地址變化了。

 

資料包第一次從R1出來後R1NAT表:沒有變化。

 

C、資料包第二次(從R2出來)到的R1後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全部發生了變化。

 

資料包第二次到達R1後的Nat表沒有傳送變化:

 

D、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目的ip地址發生了變化,變成pc1ip地址

 

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沒有變化。

 

3)再次用PC1通過自定義HTTP資料包訪問Web伺服器,記錄相關資訊,並與1)、2)的記錄進行比較。

答:再次用pc1傳送資料包到伺服器,效果跟之前的兩個都一樣。

4)總結動態PAT的工作原理。

答:動態PAT是將內部地址與外部地址的合法地址一樣轉換,並且是使用一個未被使用過的內部地址進行轉換的。大概資料包要傳送到外網時,路由器就會記錄相應的NATji,yibian當資料包傳回來時可以根據之前的nat記錄直接傳達。

4.靜態PAT工作原理驗證。

1)用PC0通過自定義HTTP資料包訪問Web伺服器,觀察並記錄:訪問開始之前的NAT表,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一次出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一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二次(從R2過來)到達R1後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二次到達R1後的NAT表,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

答:設定資料包:

A、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

 

資料包第一次到達R1後的NAT表:新增一條nat表記錄。

 

B、資料包第一次出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

 

資料包第一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

 

C、資料包第二次(從R2過來)到達R1後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

 

資料包第二次到達R1後的NAT表,

D、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時的源IP地址、目標IP地址、源埠、目的埠,

 

資料包第二次從R1出來後的NAT表。

 

2)通過PC2訪問地址220.173.141.21,注意跟蹤並記錄資料包相關資訊。

答:資料包從pc2出發經過R2R1,在switch1傳送一個廣播,pc0接收到後作出相應,資料包從pc0經過R1R2回到p2

3)通過P1訪問地址220.173.141.21,注意跟蹤並記錄資料包相關資訊。

答:資料包從pc1到的pc2後不能再前進,直接返回switch1傳送一個廣播,pc0收到廣播後作出想要,然後資料包從pc0回答道R2再回到pc1.

4)總結靜態PAT的工作原理。

答:靜態pat也是將內部地址與外部地址合法的地址一對一轉換,且需要指定和哪個合法的地址僅轉換。若內部網路有伺服器可以給外部提供服務,則這些伺服器的ip地址必須使用靜態地址轉換。

四、心得體會:

這個實驗比較長,重複次數比較多,但是如果說,認真的一一去操作,就會發現很多有趣的過程。通過這次實驗,理解了動態與靜態pat,也區分了兩者的不同,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