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HP的fsockopen方式訪問介面慢的原因與優化方案

PHP的fsockopen方式訪問介面慢的原因與優化方案

在開發過程中常常遇到這樣的需求,模擬瀏覽器訪問某介面,並獲取返回資料。我們比較常使用的方法是fsockopen與介面建立連線,然後發出指令,然後通過fgets接受返回值。

但是我們發現,通過PHP模擬訪問介面往往比瀏覽器訪問同樣的介面慢很多。這個問題困擾過我很久,今天終於找到原因了。我看網上很多朋友有同樣的問題,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我們常常寫這樣的程式碼:

while(!feof($sHnd)) {
$line = fgets($sHnd, 4096);
}

fgets會獲取檔案描述符$sHnd的當前的4096(也可能是別的常數)個位元組,如果還沒有到4096個位元組遇到換行符了,則只返回換行符及換行符之前的內容。

許多文件教程裡也都是這麼講的,這段程式碼許多情況下也能正常執行。我一步一步跟蹤PHP語句的耗時,發現前面若干次的fgets都很快,最耗時的是最後一次fgets,有時長達幾秒,有時長達十幾秒。

原來這是伺服器的KeepAlive功能造成的,Apache有這麼一個設定(nginx等其他web伺服器也都有):KeepAlive,如果這個設定置為On,則完成一次請求後,伺服器並不會關閉TCP連線,而是保持連線等待瀏覽器下次發起其他請求時直接利用這個連線。但是當fgets獲取最後一段內容時沒有發現換行符,也沒有檔案結束標誌(feof()),所以fgets獲取完內容後仍繼續等待,希望遇到換行符或者其他內容以達到4096個字元。於是,就這樣伺服器和PHP耗上了,互相等待。耗了一會後,伺服器先耗不起了,畢竟伺服器的連線數很寶貴,當連線若干秒沒有活動,就會關掉這個連線(Apache通過KeepAliveTimeout這個選項進行設定,這個值通常為5-15)。伺服器關掉連線之後,PHP這邊的fgets這才失落得返回最後一批內容,訪問介面過程結束。

清楚了慢的原因就知道了解決方案了:

伺服器返回的HTTP頭中包含有內容長度這個屬性,當已接受的內容長度與之相等時,我們就可以斷定:介面內容已經獲取完畢,不必再等了。具體做法是:每次獲取不超過剩餘總長度的內容(min(4096, $leftlength))。剩餘總長度為0時,跳出while(feof($xxxxx))的迴圈。

經過這樣的修改,php通過sock方式訪問介面速度慢的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但還不夠完美,繼續速度優化的思路還在KeepAlive上。

大家都知道訪問介面的耗時相當一部分是浪費在建立連線上,如果我們需要頻繁呼叫介面的話,還有很大的優化餘地。既然伺服器保持了連線,那如果PHP也把連線儲存下來那是不是就不用建立連線了?答案是肯定的:第一次訪問介面時使用pfsockopen(pfsockopen與fsockopen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建立的是長連線)函式建立與伺服器的連線,在訪問完成後不關掉(fclose)連線,以後的訪問就直接使用這個連線。具體到程式碼裡就是:先判斷有沒有連線,如果有,繼續用,如果沒有,建立pfsockopen連線。

另外,如果介面返回內容比較短(比如:小於50字元)的話,還有優化的餘地,那就是在HTTP請求頭的Accept-Encoding中去掉gzip。它的作用是告訴伺服器,我(瀏覽器)可以接受壓縮過的內容,如果伺服器也支援gzip就壓縮後再返回,瀏覽器得到內容後解壓縮再顯示。但是如果內容太短的話,壓縮後體積反而會增加,再加上壓縮、解壓縮的時間,就更加得不償失了。

經過以上幾步,訪問介面速度應該與瀏覽器一樣,理論上還會稍微快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