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ython基礎自學 第五天(附帶視訊和相關資源)

python基礎自學 第五天(附帶視訊和相關資源)

資料型別

01.列表

  1. List 是 python 中使用最頻繁的資料型別,在其他語言中叫做陣列
  2. 專門用於儲存一串資訊
  3. 列表用 [ ] 定義,資料之間用 , 分隔
  4. 列表的索引從 0 開始

補:索引就是資料在列表中的位置編號,索引又可以被稱為下標
這裡寫圖片描述
sorted()對列表進行臨時排序。

name_Lise = ["zhangsan", "lisi", "wangwu"]

# 取值和取索引
            # list index out of range  列表索引超出範圍
            # print(name_Lise[3])
print(name_Lise[2
]) # 直到資料的內容.想知道資料在列表中的位置 # 如果內容不再數列表中,程式會報錯 print(name_Lise.index("lisi")) # 修改 name_Lise[1] = "李四" # list assignment index out of range 表索引超出範圍 # name_Lise[3]="wangxianger" # 增加 # append 在列表末尾增加資料 name_Lise.append("王小二") # insert 在指定的位置插入資料 name_Lise.insert(1,"小小") # extend 把另外一個列表的完整內容追加到列表末尾
tmp_list=["小明","小工","小王"] name_Lise.extend(tmp_list) # 刪除 # remove 可以從列表中刪除指定的資料 name_Lise.remove("小工") # pop 方法預設把列表最後一個元素刪除 name_Lise.pop() # pop 方法可以指定要刪除的資料 name_Lise.pop(3) # clear 方法可以清空列表 name_Lise.clear() print(name_Lise) name_Lise = ["zhangsan", "lisi", "wangwu", "lisi", "lisi"] # 統計
# len ( length 長度) 函式可以統計列表中的元素總數 lis=len(name_Lise) print(lis) # count 方法可以統計列表中某一個數據出現的次數 count= name_Lise.count("lisi") print(count) # 同一個資料多次出現,從列表中刪除第一次出現的資料,如果程式不存在報錯 name_Lise.remove("lisi") print(name_Lise) name_Lise = ["zhangsan", "lisi", "wangwu", "lisi", "lisi"] num_list = [6, 8, 4, 1, 10] # 升序 sort() name_Lise.sort() num_list.sort() # 降序 name_Lise.sort(reverse=True) num_list.sort(reverse=True) # 逆反(反轉) name_Lise.reverse() num_list.reverse() print(name_Lise) print(num_list)

補: del 關鍵字
本質上是用來將一個變數從記憶體中刪除
後續的程式碼就不能再使用這個變量了

1:
name_Lise = ["zhangsan", "lisi", "wangwu"]
del name_Lise[1] 

例2:
name = "小明"
del nama 
執行會提示沒有 name 這個變數

迴圈遍歷
遍歷就是從頭到尾一次從列表中獲取資料
在python 中為了提高列表的遍歷效率,專門提供了 迭代 iteration 遍歷
例:


name_Lise = ["zhangsan", "lisi", "wangwu","dsaf"]

# 使用迭代遍歷列表
"""
順序的從列表中獲取資料,每一次迴圈過程中,資料都會儲存
在name 這個變數中,在迴圈體內部可以訪問到這次獲得的資料
"""
for name in name_Lise :
    print(name)

補:
python的列表中可以儲存不同型別的資料,
列表儲存一般都是相同的資料

02.元祖

  1. Tuple 元祖於列表類似,不同之處在於元祖的元素不能修改
  2. 定義元祖 () 定義
  3. 元祖的索引從 0 開始
  4. 元祖一旦定義完成不能進行增刪改查
  5. 元祖表示多個元素組成的序列

補: 定義只有一個元素的元祖,要在單獨資料後面加逗號(,)
int_tuple = (5 , )
元祖常用操作

info_tuple=("zhangsan",18,1.75,"zhangsan")

# 取值和取索引
print(info_tuple[0])
# 已經知道資料的內容,希望知道資料在元祖中的索引
print(info_tuple.index("zhangsan"))

# 資料統計
print(info_tuple.count("zhangsan"))
# 統計元祖中包含的個數
print(len(info_tuple))

迴圈遍歷
實際開發中,除非能夠確認元祖中的資料型別,否則針對元祖的迴圈遍歷需求不是很多

info_tuple=("zhangsan",18,1.75,"zhangsan")

for ii in info_tuple :
    # 使用格式字串拼接不方便,使用佔位符不同
    # 元祖通常儲存的資料型別是不同的
    print(ii)

元祖和列表的轉換
使用 list 函式可以吧元祖轉換成列表
list(元祖)
使用 tuple 函式可以把列表轉換成元祖
tuple(列表)

03 字典

是除了列表以外最靈活的資料型別
字典用 {} 定義
使用鍵值對儲存資料,鍵值之間使用 , 分割

  1. 鍵key 是索引
  2. 值value 是資料
  3. 鍵和值之間使用 : 分隔
  4. 鍵必須是唯一的
  5. 值可以去任何資料型別,但鍵只能使用字串,數字,和元祖

字典和列表的區別

  1. 列表是有序的物件集合
  2. 字典是無序的物件集合
xiaoming = {"name": "小明"}

# 取值
print(xiaoming["name"])
# 增加
xiaoming["age"] = 18
# 修改
xiaoming["age"] = 15
# 刪除
xiaoming.pop("name")

print(xiaoming)

xiaoming={"name":"小明","age":18,"gede":"發多少"}

# 統計鍵值對數量
print(len(xiaoming))

# 合併字典
tepp={"gheh":1.44}
# 如果被合併的字典中包含已經存在過的鍵值對,會覆蓋
xiaoming.update(tepp)

# 清空字典
xiaoming.clear()
print(xiaoming)

字典的遍歷

xiaoming={"name":"小明","age":18,"gede":"發多少"}

# 變數 zi 是每一次迴圈中,獲取到的鍵值對的KEY
for zi in xiaoming :
    print("%s - %s"%(zi,xiaoming[zi]))

04 字串

  1. 字串就是一串字元,是程式與驗證中表示文字的資料型別
  2. python可以使用一對雙引號或者一對單引號
  3. 可以使用索引獲取一個字串中指定位置的字元,索引從0開始
  4. 可以使用for迴圈遍歷字串

補:
len(字串) : 獲取字串的長度
字串.count(字元): 字元在字串中出現的次數

holle_str="hello hello"
# 統計字串的長度
print(len(holle_str))

# 統計字元在字串中出現的次數
print(holle_str.count("h"))

# 某個字元出現的位置
print(holle_str.index("o"))

字串的方法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
這裡寫圖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