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為什麼我從阿里巴巴辭職選擇自由職業?

為什麼我從阿里巴巴辭職選擇自由職業?

       我在阿里巴巴做了2年多的程式設計師,主要工作有運營系統開發、系統運營、專案管理等方面,確實自己成長非常快,不過在大公司待久了,慢慢也覺得太乏味了,所以就決定離職出來自己“闖闖”。

  剛開始是和兄弟一起做公司的,創業嘛,肯定是要成為“打雜”的——除了主要負責技術之外,其他什麼都要幹,老實說,不比在阿里時過得輕鬆,但畢竟這是夢想,也是挺樂意的。因為自己之前也在運營這塊幹過,大家也覺得我吹得倒像模型樣的,還老調侃我是“情商力max碼農”,所以就順理成章開始負責產品運營了。

  說到底,現在能做產品運營這塊,還是挺感謝在阿里那段“加班到天明”的時光,那時每天叫醒我的除了夢想,還有半夜的實時資料監控。阿里是一個擁有超大資料的公司,同時每天還在不斷產生更大的實時資料。當時我的工作就是搞支付資料,什麼支付業務資料、系統性能資料、系統時耗資料,漲還是降,都得知其所以然。

  但是哥我偏偏對商業、運營、產品又很感興趣,所以在看見資料的大作用後,也在心裡產生了初戀般的化學反應,自己做任何事情也都開始很重視量化和資料。再後來,興趣促使吧,也參加了很多公司的內部培訓,例如產品和運營的培訓,也接手了一些運營相關的工作來做。所以當時也還算是駕輕就熟。

  當時和兄弟合夥做的,是垂直型社群,所以早期使用者活躍維護非常重要,使用者一旦釋出了帖子,得不到及時的回覆,他們很可能就會失去興趣,導致早期使用者的流失,也就導致整個社群質量整體下降。因為是初創團隊,人手精力有限,使用者發帖並不能很好的得到及時有效的回覆,導致活躍資料基本上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那得想辦法解決。分析過問題後,我們都同意這是一個長期積累形成體制的問題,那我們首先確定了這個問題的考核指標(使用者發帖量、使用者貼加精量、活躍數、留存率),然後開始思考這種體制。我們採取了精品策略,經測試,指標都有明顯增長。當時做社群,什麼都要幹,同時,也真的覺得學的東西多很多,不再是以前在大公司一成不變的生活。也多得當時做的垂直社群,令我對威客接包這件事有了點了解,想不到也為我人生的第三條路鋪了個墊。

  再後來,大家有過和熟人一起做生意的也知道,生意最好還是不要和熟人一起做,尤其又有資金牽扯的,一不小心,就少一個兄弟了。為了杜絕這種事情的發生,最後,我還是跳了出來。將眼光瞄準了眾包這個平臺上去。當時做的社群,我們主要做的還是技術這一塊,知道了國內有不少對IT和資料針對性比較強的威客眾包平臺,這種有針對性的,比那種寬泛綜合性的,講真,價效比更高!而且重點是和發包方也好溝通,畢竟有些他們自己本身也是搞這行的,不會和你扯皮那麼多。一來二去,雙方有信任了,有好賺的,發包方也會聯絡我讓我做。月薪這方面也根本不用擔心,只要我想做,有時間做,分分鐘也趕超以前在阿里的人工了。重點是自由度也大,沒那麼多限制,多一點時間陪陪家人,陪陪女兒。

  現在我也把大聖眾包推薦給以前阿里的幾個兄弟,好賺點外快,做幾單大的,也賺回來一輛本田了。雖然做IT眾包的,國內也挺多,但是對數字比較敏感的我,更傾向於有保障的,例如是能夠提供發票的平臺,免得有什麼糾紛,以後有理說不清啊。

  現在自己做威客“單幹”,更是關注和學習如何利用程式設計師的“本事”來進行產品運營,也研究了很多案例和資料,開始有針對性地嘗試和實踐這塊。做技術的該怎麼做運營?兩個詞——“資料”和“細”。“資料”是產品運營的表徵體現,有了資料,才能對產品運營進行量化,也才能形成可量化的目標,運營才能被有效考核和驗證;“細”,則主要在兩點上,關注運營細節,做事細膩和極致。

  其實,創業運營路上,很細很雜,但一定要有目標和戰術,目標量化靠的是“資料”,我們的戰術更多依託的是“技術”。總結一下,一定不要認為“點”小,就不重要,往往最根本的轉變,就是因為它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