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新疆十大未解之謎。。。

新疆十大未解之謎。。。

1900年3月28日,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完成了羅布泊西部的探險開始返程。這時,他和他的維吾爾族嚮導阿爾迪克發現用於考察的一把鏟子遺留在了營地。阿爾迪克返回營地尋找時遇到了風暴,迷失了方向,但卻在迷途中意外地闖入了一座古城,他發現了許多文物和雕刻精美的木板、古代銅錢。斯文·赫定對阿的發現大喜過忘。1903年,斯文·赫定進入了這座古城,並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回國後,他向世界宣佈,他發現了中國史籍記載的著名的樓蘭城。他的發現震驚了世界。

從此,舉世聞名的新疆重要古蹟樓蘭就像一個強大磁鐵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樓蘭古城位於羅布泊西北角,是漢唐時期西域交通的樞紐,在古代絲綢之路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中國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馬、葡萄、珠寶,最早都是通過樓蘭進行交易的。許多商隊經過這裡時,都要在此暫時休息。當時樓蘭城內商鋪連片,佛寺香火繚繞,東來西往的各國使團客商、僧侶遊客常年不斷,多種語言文字在這裡交流。樓蘭王國從公元前176年以前建國,到公元4世紀前後消亡。

漢武帝時,探險家張騫就帶回了有關樓蘭的資訊。《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說明公元前2世紀樓蘭已是個“城郭之國”了。張騫兩次出使西域,開闢了東西方的通路,同時漢朝與當時強大的匈奴爭奪控制西域的鬥爭也日趨激烈。公元前108年漢將王恢征服了樓蘭。經過數次大規模的軍事征戰,漢王朝徹底控制了西域,同時也打通了東西方的貿易通道——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東西方交通和絲綢貿易興盛起來,同時也刺激了位於絲綢之路咽喉地位的樓蘭古國的經濟繁榮和發展,樓蘭王國全盛時期,東起古陽關,西到尼雅河畔,南至阿爾金山,北到哈密一帶。而樓蘭古城就是樓蘭王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但4世紀時,樓蘭突然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樓蘭古城一帶“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望極目,欲求度處則莫知所擬,唯以死人枯骨為標幟耳。”盛極一時的樓蘭文明不明原因地隨著歲月而去了。

不同學科的研究者從各自的觀點來解釋這個未解之謎:有人認為是由於羅布泊的枯竭,自然環境的變化,河流改道等原因。也有人認為是孔雀河上游不合理地引水、蓄水,認為造成的。更有人認為是絲綢之路改道、異族入侵等原因造成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那麼,究竟哪方面更接近歷史真實呢?

22年前,考古學家在距孔雀河數裡的地方,發現了3800年前“樓蘭王國”的神祕墓葬。該墓葬不惜以大量樹木為代價而建造,步入其中可以看到一組組用七層胡楊木樁圍成的同心圓圈,木徑粗達30餘釐米。整座墓地遠遠望去,就如一輪古老滄桑的太陽,鑲嵌在戈壁荒原上。由此,人們稱其為“太陽墓葬”。

考察發現,墓葬木樁可以固沙強冢,沒有它們,在沙地上,要挖掘營建深達兩米多的墓穴是很難的。然而固沙威嚇採取如此形式,顯示如此圖案?它代表著什麼意義?難道是“太陽崇拜”嗎?果真如此,為何墓主人均為仰身直肢面向西方而不是東方?“樓蘭王國”是毀於為建造大規模的“太陽墓葬”,而大肆砍伐林木的活動呢?“樓蘭王國”的先民們,為什麼要在大漠中建造如此起義的太陽形墓葬?它究竟代表了什麼意義呢?

斯文·赫定認為他所發現的就是樓蘭王國的都城,這已被多數學者專家所認同,但至今仍然有人持不同意見。那麼,這個遺址到底是不是樓蘭城呢?

在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LOTMl)裡發現一具儲存完好的女性木乃伊。她面目清秀,深目微閉,屬於白種人,被譽為“樓蘭美女”。

那麼她的先輩是何時遷來的?又是什麼地方遷來的?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從樓蘭王伐色摩那(漢名元孟)到鄯善王尉屠耆,他們是白種人呢?還是黃白混血?如果是白種人他們屬於什麼民族?如果是混血,又是哪兩個民族婚生的?樓蘭國的居民都有哪些民族?哪個民族是主體民族?……

1979年,新疆考古所的一支考察隊在羅布?白以東發現了一些外形特殊的古墓。墓中死者有的衣著完整,頭戴尖氈帽,帽頂還插了幾根繩。

這種奇特的服飾令考古學家驚訝不已。經仔細測量發現,這些人屬於“深目高鼻”的古歐洲人種,與現代北歐人很相似。他們的頭骨可以分成兩組,一組與南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青銅時代的安德洛諾沃文化相近;另一組與時代更古老的阿凡納沃文化相近。也就是說,在同一地點,埋葬著兩批體態不同的古歐洲人。

後來,考古學家又在樓蘭古城東郊東漢的墓葬中,找到了5個歐洲人種遺體。有人根據樓蘭人毛髮成分測定,認為這些人很可能與來自東地中海的民族有關。總之,如果說樓蘭古國是個民族成份十分複雜的國家,那麼,這些古歐洲人到底是什麼民族?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而千里迢迢奔赴樓蘭?後來他們又去了哪裡?

面對樓蘭,斯文·赫定迷茫的自問:“我很奇怪,我們瑞典怎麼就沒有一塊比我在樓蘭發現的木簡和紙片更古老的石頭?”

樓蘭,一個等待人們去破解的千古之謎。



遊移之謎

最早到新疆考察的中外科學家們曾對羅布泊的確切位置爭論不休,最終問題沒有解決,卻引出了爭論更加激烈的“羅布泊遊移說”。此說是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提出的,他認為羅布泊存在南北湖區,由於入湖河水帶有大量泥沙,沉積後擡高了湖底,原來的湖水就自然向另一處更低的地方流去,又過許多年,擡高的湖底由於風蝕會再次降低,湖水再度迴流,這個週期為1500年。

斯文·赫定這一學說,雖然曾得到了世界普遍認可,但對此質疑反對者也不在少數。近年來,我國科學家根據對羅布泊的科考結果,也對羅布泊遊移說提出了質疑和否定。然而對這一問題的爭論,使人們對羅布泊這個幽靈般的湖泊,更加感到撲朔迷離了。

大耳朵之謎

就在人們對羅布泊一個個未解之謎爭論不休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72年7月,美國宇航局發射的地球資源衛星拍攝的羅布泊的照片上,羅布泊竟酷似人的一隻耳朵,不但有耳輪、耳孔,甚至還有耳垂。對於這隻地球之耳是如何形成的?有觀點認為,這主要是50年代後期來自天山南坡的洪水衝擊而成。洪水流進湖盆時,穿經沙漠,挾裹著大量泥沙,衝擊、溶蝕著原來的幹湖盆,並按水流前進方向,形成水下突出的環狀條帶。正因為乾涸湖床的微妙的地貌變化,影響了區域性組成成分的變化,這就勢必影響乾涸湖床的光譜特徵,從而形成“大耳朵”。但也有人對此持不同觀點,科學家們眾說紛紜,爭論不已,也許對於羅布泊的爭論永遠都不會結束。

詭異之謎

為揭開羅布泊的真面目,古往今來,無數探險者捨生忘死深入其中,不乏悲壯的故事,更為羅布泊披上神祕的面紗。有人稱羅布泊地區是亞洲大陸上的一塊“魔鬼三角區”,古絲綢之路就從中穿過,古往今來很多孤魂野鬼在此遊蕩,枯骨到處皆是。東晉高僧法顯西行取經路過此地時,曾寫到“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者則死,無一全者……”。許多人竟渴死在距泉水不遠的地方,不可思議的事時有發生。

1949年,從重慶飛往迪化(烏魯木齊)的一架飛機,在鄯善縣上空失蹤。1958年卻在羅布泊東部發現了它,機上人員全部死亡,令人不解的是,飛機本來是西北方向飛行,為什麼突然改變航線飛向正南?

1950年,解放軍剿匪部隊一名警衛員失蹤,事隔30餘年後,地質隊竟在遠離出事地點百餘公里的羅布泊南岸紅柳溝中發現了他的遺體。

1980年6月17日,著名科學家彭加木在羅布泊考察時失蹤,國家出動了飛機、軍隊、警犬,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地毯式搜尋,卻一無所獲。

1990年,哈密有7人乘一輛客貨小汽車去羅布泊找水晶礦,一去不返。兩年後,人們在一陡坡下發現3具臥乾屍。汽車距離死者30公里,其他人下落不明。

1995年夏,米蘭農場職工3人乘一輛北京吉普車去羅布泊探寶而失蹤。後來的探險家在距樓蘭17公里出發現了其中2人的屍體,死因不明,另一人下落不明,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們的汽車完好,水、汽油都不缺。

1996年6月,中國探險家餘純順在羅布泊徒步孤身探險中失蹤。當直升飛機發現他的屍體時,法醫鑑定已死亡5天,既不是自殺也不是他殺,身強力壯的他到底是因何而死呢?

羅布泊這個謎的世界,神祕的荒原,千百年來人們為你迷惘、思索、爭論、甚至獻身。

羅布泊,人們何時才能揭開你神祕的面紗。


尼雅古城遺址

本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一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裡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這就是被稱其為東方“龐培城”的尼雅遺址。

東漢時期,名將班超為抗擊匈奴穩定西域,曾帶隨從駐紮西域數十年。他利用傑出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聯合當時的西域36國抗擊匈奴的侵略,威鎮西域數十年,留下了“投筆從戎”的千古佳話。有人提出,斯坦因所發現的尼雅遺址,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36國之一的精絕國。

據《漢書西域傳》記載,精絕國位於崑崙山下,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接受漢王朝西域都護府統轄,國王屬下有將軍、都尉、驛長等。精絕國雖是小國,但它位於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史書所描述精絕國所處的環境是:“澤地溼熱,難以履涉,蘆葦茂密,無復途徑”。從文寥寥數語中顯然可以看出,當時的精絕國是一片綠洲。公元3世紀以後,精絕國突然消失了,斯坦因的發現又使精絕國驚現於世。

然而,精絕國是如何從歷史上消失的?它為何被埋沒於滾滾黃沙之中?為什麼璀璨的綠洲變成了死亡的廢墟?為此,歷史學家們既困惑不解又爭論不休。許多人認為,尼雅之所以被廢棄埋沒於沙海之中,是因為尼雅人大肆砍伐樹木,破壞生態環境,至使水源枯竭,風沙肆虐,綠洲消失,最終被淹沒於茫茫沙海之下。也有許多人對此持疑問和否定的觀點。

為了揭開這千古之謎,1995年10月,中日兩國考古學家深入塔克拉瑪干沙漠,開始了對尼雅遺址的大規模科學考察。此次挖掘是近一個世紀以來收穫最為豐碩的一次,被評為“95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文物之豐富,儲存之完好震驚了中國乃至世界考古界。這次考古價值最高的發現是大量儲存完好特色鮮明的織錦和寫有佉盧文的木簡函牘。其中“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質地厚實,紋樣瑰麗流暢,色彩豔麗,世所罕見。大量的佉盧文件案也讓考古學家們喜之若狂。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佉盧蝨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一帶使用,公元l—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一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瞭佉盧文的奧祕。但是問題在於公元3世紀時,佉盧文在產生它的印度消失了,怎麼突然又在異國它鄉流行了起來?這著實讓歷史學家們摸不著頭腦。

最誘人的當然是佉盧文木牘的內容。解讀它們發現,尼雅王國長期受到來自西南方SUPIS人的威脅與入侵。可以說,尼雅王國是在預感大難臨頭中,憂心忡忡地度過了最後的日子。木牘的文字表明SUPlS人對尼雅王國的威脅到入侵是一步步地加深,如"SUPIS人之威脅令人十分擔憂,餘等將對城內居民進行清查“:”現有人帶來關於SUPlS人進攻之重要訊息“:”現來自且末之訊息說,有來自SUPIS人之危險……,兵士必須開赴,不管有多少軍隊……“顯然尼雅人無法抵禦強大的SUPIS人的進攻,”SUPIS人從該處將馬搶走“:”SUPIS人搶走彼之名菩達色羅之奴隸“。考古學家們在這個沉睡了1600年的廢墟上,看到了宅院四周屍骨累累,內部各種遺物四處散落,房門敞開或半閉。用來存放佉盧文的陶甕密封完好沒有拆閱,儲藏室裡仍有大量的食物,甚至紡車上還有一縷絲線。這一切似乎告訴人們尼雅王國在面臨長期的入侵威脅後,遭到了慘重的致命一擊,甚至沒有留下最後的文字記載。

東漢末年,漢朝國力日竭,東漢官兵撤離西域。中原陷入長久的分裂與戰亂之中,西域出現了政治真空,西域各國也陷入了弱肉強食的殺閥爭戰中。弱小的尼雅最終淹沒在這血腥的撕殺中,而“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織錦則透出尼雅人心歸中國祈盼和平,也讓人們面對這千年織錦,為尼雅的命運扼腕嘆息。

但是在各種史書上從來沒有關於SUPIS人的任何記載,這個凶猛好戰而富於侵略性的民族會是些什麼人?尼雅王國後裔們的命運如何?這些未解之謎讓歷史學家們苦思不得其解,而尼雅王國的最後歸宿,又令人嗟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