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為什麼努力-記一年來的心靈成長

我,為什麼努力-記一年來的心靈成長

現在是2013年12月31號23點52分,馬上就要走過13,迎來14。

中考、高考、考研的那三年,都是我很瘋狂的努力的三年,雖然很累,但是也是讓我記憶最深,覺得有說不完的話的三年。

在記憶中,或許美好的時光會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但是,那些心酸、努力的日子給我們的印象反而更深刻,當自己跨過這道坎,再回首時,懷念、自豪、唏噓等等感情一下子湧現,反而會覺得這些時光才是最寶貴的回憶,這些苦反而覺得甘甜。

如果有人問我,2013你覺得累麼? 我會告訴他:挺累的,但是這一年我過的很開心,所以我是肉體上累,但是內心是很舒服的。

今年也是自己收穫的一年,從心態上、從能力上、從實際物質上,我都獲得了超越自己預期的收穫。

這讓我覺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

  • 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是人都會抱怨,抱怨是一種發洩內心情緒的方式,但是如果一直在抱怨、什麼都抱怨,那其實是在給自己找藉口。

過渡的抱怨其實是推卸責任的一種表現,無論是誰都不會去欣賞一個每天都在抱怨的人。

少些抱怨,多想想怎麼去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 不要將夢想掛在嘴邊

每個人都善於構建一個美麗的夢想,但是很多人還是將這份夢想掛在了嘴邊,而不是付出實踐去努力。

最後,那些付出實踐的人成功了,而那些只會說的人失敗了。

當夢想掛在了嘴邊,真的就變成了“夢中想想”了。

  • 不要輕易放棄

我見過太多的放棄,越是長大,越是覺得這些放棄真的太可惜了。

有些人會用“人生,就是無數個選擇,有選擇就必然有放棄”來自我安慰。

這點我承認,但總覺得很多人的放棄僅僅是因為感覺它太難,然後就各種找理由證明自己不行。

其實,當自己堅持1個月、2個月、甚至1年,你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自己想的那麼難。

  • 把讀書當做一種習慣

如果能夠把讀書當做一種樂趣是更好的,但是如果你覺得做不到,我還是建議將讀書作為一種習慣。

很多親戚同學一直問我:“你怕讀書麼?”,每次我總覺得很難回答,讀書有什麼好怕的!

不要認為書上的知識不如工作經驗好,也不要認為自己平時沒時間讀書。

在我心中,讀書絕對是最優的投資方式,你投資1萬去買書,收穫的不僅僅是比別人更高的工資,還有更好的機會、更高的視野、更成熟的思想。

別人最經常問我的幾個問題,“書看不懂怎麼辦?”、“我要掌握XXX,我應該看哪本

書”,“看書很慢,為什麼你看書很快?”。最開始我還比較有耐心的回答,但是越到後來越是覺得惱火。

--書看不懂就說明你看的少,多看,一直看肯定可以看懂的呀。咱們都這麼大的人了,怎麼可能看不懂。

--為啥總認為看那麼1本書就可以掌握一個知識,沒有耐心讀什麼書,把自己所有找到的相關的書全部買回來,挨個看一遍就好了

--看書慢,兩個原因:你沒花時間去看;你沒動腦筋去看;僅此而已

  • 用實踐來檢驗知識

這個真的是一個血淚史。

還記得是11年的時候,什麼都不懂。結果導師讓我做模擬,結果折騰的一個月,什麼都沒做出來。從那次開始,我發覺沒有理論基礎的實踐就像是在沙漠中沒有指南針一樣。

後來我就瘋狂的看書,記得去年瘋狂看書的時候,寢室的哥麼說:“你看這麼多,結果都沒做過,怎麼可能看的懂”。當時,我總覺得“我知道它是怎麼回事就行了呀,做的時候再查就好了!”但是,當我自己確實開始用的時候,發現自己又茫然了,結果又從頭學了一遍。從那次以後,我知道了,只有理論,沒有實踐,什麼都是紙上談兵。

不過,我也遇到過很多沒有太多理論基礎的人一樣可以做完一件事,這些人或許會有大量的工程經驗,也擅長尋找答案。但是他們可以成為領先者麼?沒有在實踐中檢驗知識,永遠只是在追逐別人的腳步。

  • 用溝通表達讓自己脫穎而出

在我的心裡,溝通並不是在飯桌上、在火車上、在旅遊路上的那些溝通,雖然那些也很重要。

在這裡,我說的溝通是能不能將一件事的邏輯有條理的說清楚。沒有鍛鍊過的人會覺得它很簡單,其實做起來是非常難的。

今年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溝通能力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話都說不清,面試官又怎麼知道你博學多才。但是很可惜的是,總有些人會把這些歸結成面試官或者運氣的原因,這時候應該問自己,自己把話說清楚了沒?

鍛鍊溝通能力的最佳場合就是上臺演講,當我們真的上臺的時候,各種小動作都可以表現出你的緊張,而且這時候我們的邏輯其實是混亂的。我第一次上臺的時候,對著PPT念稿子、聲音發抖、身體不自然晃動、低著頭、不敢看臺下。

  • 強大的武器——總結

總結真的是一個非常強大的武器,但是能夠去用它的人其實很少。

很明顯的感覺,很多人總喜歡去收藏別人的總結,總覺得別人已經做了,為什麼還要再浪費時間做一次!只有做過總結的人才知道,每一次總結,自己的提升會有多麼大。

我對我們老師的一句話印象深刻:“你肚子裡面有一桶水,才能倒出一杯水”。反過來,如果你看到別人的一杯水都覺得對方了不起,那你和他的差距不僅僅是半杯水和一杯水的區別了。

“我總結不來”、“沒時間去總結”、“看不懂怎麼總結”、“總結不全”、“我已經總結過了”是我最經常遇到的藉口。

其實,不要想著一次性將所有的內容總結完整,重複的總結,這樣才能讓自己的知識網慢慢的變得更大。

我覺得最好的一個心態:抱著寫書的心態去做總結,而不是抱著寫部落格的心態去做。

  • 讓自己思考起來

思考和總結總是相生相伴,很多人和我抱怨過不知道總結什麼,我很想告訴他,其實是你思考的太少了。

從小到大,都是老師、父母為我們做好了總結,這其實讓我們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因為總是想著依賴別人,卻不懂得即使是前人的經驗,我們還是要思考了才能領會。

懶、覺得太難、累等等負面情緒也經常讓我們不去思考,結果事後總是抱怨:“為什麼別人會知道那麼多,我卻什麼都不懂!”

很多人都是到了社會上的時候,才又找回了這份思考的能力,那時候剩下的都是”為什麼自己當年沒有。。。?“、“如果當年我。。。就好了”之類的懊悔。

  • 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觀察

觀察與思考也密不可分。因為沒有觀察,我們並不會產生思考。或許說應該是“觀察、思考、實踐、總結、再觀察、再思考、再...”。

觀察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而不是僅僅侷限在對書本知識的理解上。別人家的小孩並不一定是一個貶義詞,別人家的小孩好在哪裡?為什麼好?怎麼做才能像他們一樣好?

如果覺得自己不知道思考什麼,那就先開始觀察吧。

  • 克服自己的拖延症

是人都會有拖延症,拖延症也是很多人用來自我寬慰的藉口。我也不認為拖延症可以杜絕。

我們為什麼落後,不是別人跑的太快,而是自己跑的太慢。

聰明的人會用各種方法減少自己拖延的情況發生。在別人停下來的時候,他們總是多跑了1步,也就是這樣的一小步,結果卻是天和地的區別。

就好比以前看的例子,每天進步0.01,算算1年後你將會比現在多多少。

治療拖延症,其實就是和自己在鬥爭。

  • 模仿——其實是我們的第一步

模仿其實不能算作心理上的問題,它更多的反而是方法學上的問題。

其實做什麼事情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有時候我們會鄙視那些在模仿的人,稱那些人是在抄襲。但是對自己,我們又沒辦法創新,結果只懂得一味的抄別人。

甚至出現自己能力不足,結果卻想著一定要做的與眾不同這樣好高騖遠的心態。

意識到這點其實也就是最近的事情,不過當我意識到這點,並將它運用起來以後。我卻驚奇的發現自己的適應能力一下子有了質的飛越。

模仿或許不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主力,但絕對可以算是我們前進路上的先鋒。

  • 不要為自己找理由
大家總是有趨利避害的心裡。當自己覺得受到傷害,或者沒有達到既定目標的時候,總是喜歡找各式各樣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 對高中歷史老師的一句話記憶特別深:主要原因自己身上找。 每次自己找理由的時候,記住事後想想,自己又有什麼問題。 其實說白了就是希望能夠做一個有擔當的人、做一個不放棄的人、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如果看完前面那麼多還告訴自己“哎呀,這條我做不到”,那肯定還是在為自己找理由了。 這一年,我為什麼努力? 如果說最初的目的,其實還是為了能夠找一份工作。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一份好工作反而成了自己最後收穫的一份附贈品。 今年的總結,我不再像去年那樣記錄讀什麼書,因為書讀不完,事做不完。但是道理其實就那麼幾個,簡單到每個人都懂,甚至覺得理所當然。但是做到的人又有幾個? 之前的那麼多,彙總起來,我覺得只需要一個詞:努力——努力讓自己不再推卸責任,不再抱怨,不再拖延,懂的觀察、懂的思考、懂的總結,學會模仿,學會溝通,讓自己一點點的強大,讓自己一點點的成熟,成為一個有擔當,值得大家信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