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關於什麼是BI的簡單理解

關於什麼是BI的簡單理解

  看過很多文章,還有一些朋友的討論,發覺對BI這個詞的描述和理解差異很大
有些朋友簡單理解為某些工具就代表了BI,或者認為BI就是一系列技術應用的簡單組合
下面簡要談下自己的理解:
BI=(OLTP)DB+ETL+[ODS]+DW+[DataMart]+[OLAP]+[DM]+[DSS]+REPORT+[EIS]+[...]
方括號裡的東東為可選項
BI是個概念,BI是個框架,BI是個解決方案
那種方案適合那種情況,偉大毛主席還說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BI一個層面之內有這樣工具,那樣工具,你可以選
BI一個層面到BI另一個層面你可以選擇要不要經過這個層面,或者是選擇饒過去
很難說一個工具就代表BI,一個層面就代表BI
BI==技術也有問題,DSS-決策支援,EIS等系統是和業務緊密結合的
要從DB中ETL出有用,準確的資料,也需要對業務系統的深刻理解
DM-資料探勘領域和業務的緊密結合就更不在話下了。 綜合來講:商業智慧是企業利用
現代資訊技術收集、管理分析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商務資料和資訊,創造和累計商務知識和見解,改善商務決策水平,採取有效的商務行動,完善各種商務流程提升各方面商務績效增強綜合競爭力的智慧和能力。那麼這一過程(也是龐大系統工程)中所涉及到的技術,工具,管理,理念等等因素都可以納入BI這個範疇. 通俗點講,商務智慧就好比“資料煉油廠”,即把商業活動中累積的資料加工成可用於支援商業決策的資訊。BI的範圍很廣,在實際商務中我們往往只需運用其中的某個部分就可以暫時滿足企業的需求,如資料倉庫,聯機事務分析(OLAP),資料探勘,決策支援系統(DDS)等
---------------------------------------------- 2007,Gartner商業智慧峰會重定義BI,BI不再是報表工具、OLAP工具、新定義形成了BI的兩次演變,並導致了三個轉折! 那麼,究竟什麼是BI?這一次我們能不能、要不要又跟著“老外”走? 一、緣起
3月中旬,CHICAGO——Gartner商業智慧峰會的一位主要發言人Gartner公司的研究副總裁Bill Hostmann表示,“商業智慧”這個詞不是,而且不應該是,對查詢和報表工具OLAP的簡稱。然而2004的主題正是這些工具。 一石激起千層浪。美國BI業界權威對商業智慧的再一次反思,相信極大地刺激了國內BI愛好者、從業者及相關係統生產商和整合商。 曾幾何時,如Bill Hostmannn所言,國內多數人認為BI即是報表和查詢及OLAP的簡稱。部分專家進一步將報表、查詢和OLAP提煉為商業智慧即是一種技術。如介紹IBM的BI產品時,作者的定義:商業智慧是一項面向應用的技術。其處理過程首先是明確需要解決的商業問題。多數廠家並由此向用戶宣傳BI,介紹其工具所設計的色彩絢麗的報表和豐富的圖形。使用者在泊來品BI面前毫無思想準備,在理解膚淺下盲目地推行BI。 BI大多數專案未能達到預期目標的事實可以證明,未能正確BI本質及其外延,這必然造成BI在企業專案的失敗,在更大層面上不利於BI產來的發展。 二、BI的兩次演變
2004年的BI峰會,確定了BI即是資料倉庫之上的查詢、報表和多維資料分析。正如本次峰會發言人所概括的當年認為BI是一堆技術工具的集合。 我們來看看這次峰會對BI的重定義:我們開始將商業智慧視為一個傘狀的概念,它包括了分析應用、基礎架構和平臺和良好的實踐。”可見,資料倉庫、資料標準等平臺已經涵蓋在BI範疇裡,BI已不再是前端展現工具。 Bill Hostmann繼續說到,如今,商業智慧已經開始成為一種用於描述企業範圍內使用資料、分析資訊、制訂決策和管理績效的原則的術語。顯然,Bill Hostmann已經認為BI不再僅屬於技術的範疇了。 那麼,BI核心關注點不屬於技術,應是什麼?他說,組織應該用全面的績效提升來衡量商業智慧的成功,而不是用資訊方面的提升來衡量商業智慧的初期階段(當然,寬泛定義隱含著支援的技術層次)。顯然,Bill Hostmann認為衡量BI的成功與否,不再是資料組織的有序、資料的ETL過程的更完美,不再是異構資料的整合能力,也再是資料變換和資料歸約的強大功能,而是BI有助於促進企業業績的提升。流程型軟體系統注重效率,BI分析型系統應該強調和形成效果,也就是說,BI必須要促進和業務或某一方面業務的順利展開,提升業績。BI的核心在於應用,這也是BI實踐者在工作中的真實體會。 進一步,Bill Hostmann從商業策略、商業策略、人員和流程、分析應用四個方面介紹瞭如何幫助業務的成功。當然,他還談到了支援這些業務的基礎,元資料管理資訊、管理基礎架構的作用。 歸納起來,本次峰會將商業智慧視為一個整體,從平臺到資料到應用的整體一,即如Bill Hostmann所說可以視BI為一個傘狀的概念,它包括了分析應用、基礎架構和平臺和良好的實踐。 三、BI的三個轉折
兩次峰會對BI實現了三個轉折:從資料驅動轉向業務驅動;從關注技術轉向關注應用;從關注工具轉向關注工具產生的績效。 從資料驅動向業務驅動轉變。資料驅動指由資料的深度挖掘來輔助業務,而這種構想在當前動態、多變的競爭環境下太過於理想。必須要以業務為驅動,從業務出發,根據商業策略及其所需的分析來運用資料。實際上,是將現實中的涉及業務的戰略、管理及其過程在軟體中統一和運作、監控、自迴圈起來。 從關注技術轉向關注應用。BI將再是一堆技術的集合,而是以應用為導向,來組合這堆技術。 從關注工具轉向關注工具產生的績效。BI將再也不是報表工具、OLAP工具的簡稱,這些工具只是幫助其實現業務績效的其中一種手段。應該而且確實有多種工具來提升業績。這些工具分為滿足演繹型需求和滿足歸納型需求及管理控開發型需求三大類。其中實現演繹型需求的七種工具:描述統計工具、報表與介面工具、經營技術與方法、經濟預測方法與模型、OLAP分析、知識發現工具、專家系統以及決策方法與模型。上述工具通過分類分別對應了演繹型需求的報表查詢層次、綜合分析層次和方案選擇層次的需求。實現歸納型需求的資料探勘工具,包括了關聯、聚類、遺傳演算法等。實現管控開發型需求的工具,主要是當前的BI廠商及其產品特色。具體內容可關注本人的第七章《BI工具維探討---三維構架的分解》。 四、究竟什麼是BI?這一次能不能、要不要又跟著“老外”走?
2007,國際權威重新定義了BI。從當前實踐看來,這種定義符合實際,畢竟BI要落地,要能給企業帶來真正的收益。當然,如何落地,自然必須有技術的支撐和管理策略及相應的分析應用在人員和流程中的執行來保證。 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拿著老外的這個BI定義又四處宣傳呢?顯然不是,因為這個BI定義並不能涵蓋BI的內涵與外延。這次峰會對商業智慧的解釋無非是平臺加技術加應用,以業務應用為導向、以應用績效為衡量標準的結合體而已。 要避免盲目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必須要從哲學層面深入BI本質,構建完整的認識體系。 筆者提出一種從哲學層面入手理解BI的方法及具體內容。 筆者認為由於對BI認識沒有握及本質,導致當前BI體系不完整,存有片面性因素,兼之 BI廠商和代理商的宣傳誘導,導致BI使用者的“無知”,各BI廠商的差異化策略形成了“差異化基礎上的差異化”,而不是“標準化基礎上的差異化”。由此導致了使用者和開發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受阻,甚至是單方面的誘導使用者的溝通,這顯然制約了BI行業的發展。而解決BI及BI體系的本質認識問題,仍然要在哲學層面尋找,由此才能實現BI體系架構的完善。具體內容可參見《商業智慧(BI)的哲學思索---BI框架體系探討 》, 本章內容將已發表在《軟體世界》2007年第7期上,具體內容筆者將盡快釋出到本人部落格上。 所謂深入淺出,進入哲學層面理解BI,又在操作層面去描繪和應用BI,並在應用中豐富哲學層面的BI含義。這即是第二章《商業智慧(BI)的操作性和提升性轉換----BI三維構架》文章所要解決的問題。具體內容筆者將盡快釋出到本人部落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