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mysql5.6.20配置,解決佔用記憶體太大問題

mysql5.6.20配置,解決佔用記憶體太大問題

vps的記憶體為512M,安裝好nginx,php等啟動起來,mysql死活啟動不起來看了日誌只看到對應pid被結束了,後跟蹤看發現是記憶體不足被killed;

調整my.cnf 引數,重新配置(系統預設配置太高直接佔用400M記憶體,小玩家玩不起呢)即可

performance_schema_max_table_instances=200
table_definition_cache=200
table_open_cache=128

下面附一個相關的my.cnf配置檔案的說明

[client]
port = 3306
socket = /tmp/mysql.sock
 
[mysqld]
port = 3306
socket = /tmp/mysql.sock basedir = /usr/local/mysql datadir = /data/mysql pid-file = /data/mysql/mysql.pid user = mysql bind-address = 0.0.0.0 server-id = 1 #表示是本機的序號為1,一般來講就是master的意思 skip-name-resolve # 禁止MySQL對外部連線進行DNS解析,使用這一選項可以消除MySQL進行DNS解析的時間。但需要注意,如果開啟該選項, # 則所有遠端主機連線授權都要使用IP地址方式,否則MySQL將無法正常處理連線請求 #skip
-networking back_log = 600 # MySQL能有的連線數量。當主要MySQL執行緒在一個很短時間內得到非常多的連線請求,這就起作用, # 然後主執行緒花些時間(儘管很短)檢查連線並且啟動一個新執行緒。back_log值指出在MySQL暫時停止回答新請求之前的短時間內多少個請求可以被存在堆疊中。 # 如果期望在一個短時間內有很多連線,你需要增加它。也就是說,如果MySQL的連線資料達到max_connections時,新來的請求將會被存在堆疊中, # 以等待某一連線釋放資源,該堆疊的數量即back_log,如果等待連線的數量超過back_log,將不被授予連線資源。 # 另外,這值(back_log)限於您的作業系統對到來的TCP
/IP連線的偵聽佇列的大小。 # 你的作業系統在這個佇列大小上有它自己的限制(可以檢查你的OS文件找出這個變數的最大值),試圖設定back_log高於你的作業系統的限制將是無效的。 max_connections = 1000 # MySQL的最大連線數,如果伺服器的併發連線請求量比較大,建議調高此值,以增加並行連線數量,當然這建立在機器能支撐的情況下,因為如果連線數越多,介於MySQL會為每個連線提供連線緩衝區,就會開銷越多的記憶體,所以要適當調整該值,不能盲目提高設值。可以過'conn%'萬用字元檢視當前狀態的連線數量,以定奪該值的大小。 max_connect_errors = 6000 # 對於同一主機,如果有超出該引數值個數的中斷錯誤連線,則該主機將被禁止連線。如需對該主機進行解禁,執行:FLUSH HOST。 open_files_limit = 65535 # MySQL開啟的檔案描述符限制,預設最小1024;當open_files_limit沒有被配置的時候,比較max_connections*5和ulimit -n的值,哪個大用哪個, # 當open_file_limit被配置的時候,比較open_files_limit和max_connections*5的值,哪個大用哪個。 table_open_cache = 128 # MySQL每開啟一個表,都會讀入一些資料到table_open_cache快取中,當MySQL在這個快取中找不到相應資訊時,才會去磁碟上讀取。預設值64 # 假定系統有200個併發連線,則需將此引數設定為200*N(N為每個連線所需的檔案描述符數目); # 當把table_open_cache設定為很大時,如果系統處理不了那麼多檔案描述符,那麼就會出現客戶端失效,連線不上 max_allowed_packet = 4M # 接受的資料包大小;增加該變數的值十分安全,這是因為僅當需要時才會分配額外記憶體。例如,僅當你發出長查詢或MySQLd必須返回大的結果行時MySQLd才會分配更多記憶體。 # 該變數之所以取較小預設值是一種預防措施,以捕獲客戶端和伺服器之間的錯誤資訊包,並確保不會因偶然使用大的資訊包而導致記憶體溢位。 binlog_cache_size = 1M # 一個事務,在沒有提交的時候,產生的日誌,記錄到Cache中;等到事務提交需要提交的時候,則把日誌持久化到磁碟。預設binlog_cache_size大小32K max_heap_table_size = 8M # 定義了使用者可以建立的記憶體表(memory table)的大小。這個值用來計算記憶體表的最大行數值。這個變數支援動態改變 tmp_table_size = 16M # MySQL的heap(堆積)表緩衝大小。所有聯合在一個DML指令內完成,並且大多數聯合甚至可以不用臨時表即可以完成。 # 大多數臨時表是基於記憶體的(HEAP)表。具有大的記錄長度的臨時表 (所有列的長度的和)或包含BLOB列的表儲存在硬碟上。 # 如果某個內部heap(堆積)表大小超過tmp_table_size,MySQL可以根據需要自動將記憶體中的heap表改為基於硬碟的MyISAM表。還可以通過設定tmp_table_size選項來增加臨時表的大小。也就是說,如果調高該值,MySQL同時將增加heap表的大小,可達到提高聯接查詢速度的效果 read_buffer_size = 2M # MySQL讀入緩衝區大小。對錶進行順序掃描的請求將分配一個讀入緩衝區,MySQL會為它分配一段記憶體緩衝區。read_buffer_size變數控制這一緩衝區的大小。 # 如果對錶的順序掃描請求非常頻繁,並且你認為頻繁掃描進行得太慢,可以通過增加該變數值以及記憶體緩衝區大小提高其效能 read_rnd_buffer_size = 8M # MySQL的隨機讀緩衝區大小。當按任意順序讀取行時(例如,按照排序順序),將分配一個隨機讀快取區。進行排序查詢時, # MySQL會首先掃描一遍該緩衝,以避免磁碟搜尋,提高查詢速度,如果需要排序大量資料,可適當調高該值。但MySQL會為每個客戶連線發放該緩衝空間,所以應儘量適當設定該值,以避免記憶體開銷過大 sort_buffer_size = 8M # MySQL執行排序使用的緩衝大小。如果想要增加ORDER BY的速度,首先看是否可以讓MySQL使用索引而不是額外的排序階段。 # 如果不能,可以嘗試增加sort_buffer_size變數的大小 join_buffer_size = 8M # 聯合查詢操作所能使用的緩衝區大小,和sort_buffer_size一樣,該引數對應的分配記憶體也是每連線獨享 thread_cache_size = 8 # 這個值(預設8)表示可以重新利用儲存在快取中執行緒的數量,當斷開連線時如果快取中還有空間,那麼客戶端的執行緒將被放到快取中, # 如果執行緒重新被請求,那麼請求將從快取中讀取,如果快取中是空的或者是新的請求,那麼這個執行緒將被重新建立,如果有很多新的執行緒, # 增加這個值可以改善系統性能.通過比較Connections和Threads_created狀態的變數,可以看到這個變數的作用。(–>表示要調整的值) # 根據實體記憶體設定規則如下: # 1G —> 8 # 2G —> 16 # 3G —> 32 # 大於3G —> 64 query_cache_size = 8M #MySQL的查詢緩衝大小(從4.0.1開始,MySQL提供了查詢緩衝機制)使用查詢緩衝,MySQL將SELECT語句和查詢結果存放在緩衝區中, # 今後對於同樣的SELECT語句(區分大小寫),將直接從緩衝區中讀取結果。根據MySQL使用者手冊,使用查詢緩衝最多可以達到238%的效率。 # 通過檢查狀態值'Qcache_%',可以知道query_cache_size設定是否合理:如果Qcache_lowmem_prunes的值非常大,則表明經常出現緩衝不夠的情況, # 如果Qcache_hits的值也非常大,則表明查詢緩衝使用非常頻繁,此時需要增加緩衝大小;如果Qcache_hits的值不大,則表明你的查詢重複率很低, # 這種情況下使用查詢緩衝反而會影響效率,那麼可以考慮不用查詢緩衝。此外,在SELECT語句中加入SQL_NO_CACHE可以明確表示不使用查詢緩衝 query_cache_limit = 2M #指定單個查詢能夠使用的緩衝區大小,預設1M key_buffer_size = 4M #指定用於索引的緩衝區大小,增加它可得到更好處理的索引(對所有讀和多重寫),到你能負擔得起那樣多。如果你使它太大, # 系統將開始換頁並且真的變慢了。對於記憶體在4GB左右的伺服器該引數可設定為384M或512M。通過檢查狀態值Key_read_requests和Key_reads, # 可以知道key_buffer_size設定是否合理。比例key_reads/key_read_requests應該儘可能的低, # 至少是1:1001:1000更好(上述狀態值可以使用SHOW STATUS LIKE 'key_read%'獲得)。注意:該引數值設定的過大反而會是伺服器整體效率降低 ft_min_word_len = 4 # 分詞詞彙最小長度,預設4 transaction_isolation = REPEATABLE-READ # MySQL支援4種事務隔離級別,他們分別是: # READ-UNCOMMITTED, READ-COMMITTED, REPEATABLE-READ, SERIALIZABLE. # 如沒有指定,MySQL預設採用的是REPEATABLE-READ,ORACLE預設的是READ-COMMITTED log_bin = mysql-bin binlog_format = mixed expire_logs_days = 30 #超過30天的binlog刪除 log_error = /data/mysql/mysql-error.log #錯誤日誌路徑 slow_query_log = 1 long_query_time = 1 #慢查詢時間 超過1秒則為慢查詢 slow_query_log_file = /data/mysql/mysql-slow.log performance_schema = 0 explicit_defaults_for_timestamp #lower_case_table_names = 1 #不區分大小寫 skip-external-locking #MySQL選項以避免外部鎖定。該選項預設開啟 default-storage-engine = InnoDB #預設儲存引擎 innodb_file_per_table = 1 # InnoDB為獨立表空間模式,每個資料庫的每個表都會生成一個數據空間 # 獨立表空間優點: # 1.每個表都有自已獨立的表空間。 # 2.每個表的資料和索引都會存在自已的表空間中。 # 3.可以實現單表在不同的資料庫中移動。 # 4.空間可以回收(除drop table操作處,表空不能自已回收) # 缺點: # 單表增加過大,如超過100G # 結論: # 共享表空間在Insert操作上少有優勢。其它都沒獨立表空間表現好。當啟用獨立表空間時,請合理調整:innodb_open_files innodb_open_files = 500 # 限制Innodb能開啟的表的資料,如果庫裡的表特別多的情況,請增加這個。這個值預設是300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 64M # InnoDB使用一個緩衝池來儲存索引和原始資料, 不像MyISAM. # 這裡你設定越大,你在存取表裡面數據時所需要的磁碟I/O越少. # 在一個獨立使用的資料庫伺服器上,你可以設定這個變數到伺服器實體記憶體大小的80% # 不要設定過大,否則,由於實體記憶體的競爭可能導致作業系統的換頁顛簸. # 注意在32位系統上你每個程序可能被限制在 2-3.5G 使用者層面記憶體限制, # 所以不要設定的太高. innodb_write_io_threads = 4 innodb_read_io_threads = 4 # innodb使用後臺執行緒處理資料頁上的讀寫 I/O(輸入輸出)請求,根據你的 CPU 核數來更改,預設是4 # 注:這兩個引數不支援動態改變,需要把該引數加入到my.cnf裡,修改完後重啟MySQL服務,允許值的範圍從 1-64 innodb_thread_concurrency = 0 # 預設設定為 0,表示不限制併發數,這裡推薦設定為0,更好去發揮CPU多核處理能力,提高併發量 innodb_purge_threads = 1 # InnoDB中的清除操作是一類定期回收無用資料的操作。在之前的幾個版本中,清除操作是主執行緒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執行時它可能會堵塞其它的資料庫操作。 # 從MySQL5.5.X版本開始,該操作運行於獨立的執行緒中,並支援更多的併發數。使用者可通過設定innodb_purge_threads配置引數來選擇清除操作是否使用單 # 獨執行緒,預設情況下引數設定為0(不使用單獨執行緒),設定為 1 時表示使用單獨的清除執行緒。建議為1 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2 # 0:如果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的值為0,log buffer每秒就會被刷寫日誌檔案到磁碟,提交事務的時候不做任何操作(執行是由mysql的master thread執行緒來執行的。 # 主執行緒中每秒會將重做日誌緩衝寫入磁碟的重做日誌檔案(REDO LOG)中。不論事務是否已經提交)預設的日誌檔案是ib_logfile0,ib_logfile1 # 1:當設為預設值1的時候,每次提交事務的時候,都會將log buffer刷寫到日誌。 # 2:如果設為2,每次提交事務都會寫日誌,但並不會執行刷的操作。每秒定時會刷到日誌檔案。要注意的是,並不能保證100%每秒一定都會刷到磁碟,這要取決於程序的排程。 # 每次事務提交的時候將資料寫入事務日誌,而這裡的寫入僅是呼叫了檔案系統的寫入操作,而檔案系統是有 快取的,所以這個寫入並不能保證資料已經寫入到物理磁碟 # 預設值1是為了保證完整的ACID。當然,你可以將這個配置項設為1以外的值來換取更高的效能,但是在系統崩潰的時候,你將會丟失1秒的資料。 # 設為0的話,mysqld程序崩潰的時候,就會丟失最後1秒的事務。設為2,只有在作業系統崩潰或者斷電的時候才會丟失最後1秒的資料。InnoDB在做恢復的時候會忽略這個值。 # 總結 # 設為1當然是最安全的,但效能頁是最差的(相對其他兩個引數而言,但不是不能接受)。如果對資料一致性和完整性要求不高,完全可以設為2,如果只最求效能,例如高併發寫的日誌伺服器,設為0來獲得更高效能 innodb_log_buffer_size = 2M # 此引數確定些日誌檔案所用的記憶體大小,以M為單位。緩衝區更大能提高效能,但意外的故障將會丟失資料。MySQL開發人員建議設定為1-8M之間 innodb_log_file_size = 32M # 此引數確定資料日誌檔案的大小,更大的設定可以提高效能,但也會增加恢復故障資料庫所需的時間 innodb_log_files_in_group = 3 # 為提高效能,MySQL可以以迴圈方式將日誌檔案寫到多個檔案。推薦設定為3 innodb_max_dirty_pages_pct = 90 # innodb主執行緒重新整理快取池中的資料,使髒資料比例小於90%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 120 # InnoDB事務在被回滾之前可以等待一個鎖定的超時秒數。InnoDB在它自己的鎖定表中自動檢測事務死鎖並且回滾事務。InnoDB用LOCK TABLES語句注意到鎖定設定。預設值是50秒 bulk_insert_buffer_size = 8M # 批量插入快取大小, 這個引數是針對MyISAM儲存引擎來說的。適用於在一次性插入100-1000+條記錄時, 提高效率。預設值是8M。可以針對資料量的大小,翻倍增加。 myisam_sort_buffer_size = 8M # MyISAM設定恢復表之時使用的緩衝區的尺寸,當在REPAIR TABLE或用CREATE INDEX建立索引或ALTER TABLE過程中排序 MyISAM索引分配的緩衝區 myisam_max_sort_file_size = 10G # 如果臨時檔案會變得超過索引,不要使用快速排序索引方法來建立一個索引。註釋:這個引數以位元組的形式給出 myisam_repair_threads = 1 # 如果該值大於1,在Repair by sorting過程中並行建立MyISAM表索引(每個索引在自己的執行緒內) interactive_timeout = 28800 # 伺服器關閉互動式連線前等待活動的秒數。互動式客戶端定義為在mysql_real_connect()中使用CLIENT_INTERACTIVE選項的客戶端。預設值:28800秒(8小時) wait_timeout = 28800 # 伺服器關閉非互動連線之前等待活動的秒數。線上程啟動時,根據全域性wait_timeout值或全域性interactive_timeout值初始化會話wait_timeout值, # 取決於客戶端型別(由mysql_real_connect()的連線選項CLIENT_INTERACTIVE定義)。引數預設值:28800秒(8小時) # MySQL伺服器所支援的最大連線數是有上限的,因為每個連線的建立都會消耗記憶體,因此我們希望客戶端在連線到MySQL Server處理完相應的操作後, # 應該斷開連線並釋放佔用的記憶體。如果你的MySQL Server有大量的閒置連線,他們不僅會白白消耗記憶體,而且如果連線一直在累加而不斷開, # 最終肯定會達到MySQL Server的連線上限數,這會報'too many connections'的錯誤。對於wait_timeout的值設定,應該根據系統的執行情況來判斷。 # 在系統執行一段時間後,可以通過show processlist命令檢視當前系統的連線狀態,如果發現有大量的sleep狀態的連線程序,則說明該引數設定的過大, # 可以進行適當的調整小些。要同時設定interactive_timeout和wait_timeout才會生效。 [mysqldump] quick max_allowed_packet = 16M #伺服器傳送和接受的最大包長度 [myisamchk] key_buffer_size = 8M sort_buffer_size = 8M read_buffer = 4M write_buffer = 4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