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SQL語言--語句優化總結

SQL語言--語句優化總結

概要

效能不理想的系統中除了一部分是因為應用程式的負載確實超過了伺服器的實際處理能力外,更多的是因為系統存在大量的SQL語句需要優化。

為了獲得穩定的執行效能,SQL語句越簡單越好。對複雜的SQL語句,要設法對之進行簡化。

常見的簡化規則如下:

  1.  不要有超過5個以上的表連線(JOIN)
  2.  考慮使用臨時表或表變數存放中間結果。
  3.  少用子查詢
  4.  檢視巢狀不要過深,一般檢視巢狀不要超過2個為宜。

為了加快查詢速度,優化查詢效率,主要原則就是應儘量避免全表掃描,應該考慮在where及order by 涉及的列上建立索引

建立索引不是建的越多越好,原則是:

利用以上的基礎我們討論一下如何優化sql:

  1. 表的索引不是越多越好,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根據以往的經驗,一個表的索引最多不能超過6個因為索引越多,對update和insert操作也會有效能的影響,涉及到索引的新建和重建操作。
  2. 建立索引的方法論為:

語句優化

1、sql語句模型結構優化指導

a. ORDER BY + LIMIT組合的索引優化

如果一個SQL語句形如:

SELECT [column1],[column2],…. FROM [TABLE] ORDER BY [sort] LIMIT [offset],[LIMIT];

這個SQL語句優化比較簡單,在[sort]這個欄位上建立索引即可。

b. WHERE + ORDER BY + LIMIT組合的索引優化

如果一個SQL語句形如:

SELECT [column1],[column2],…. FROM [TABLE] WHERE [columnX] = [VALUE] ORDER BY [sort] LIMIT [offset],[LIMIT];

這個語句,如果你仍然採用第一個例子中建立索引的方法,雖然可以用到索引,但是效率不高。更高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個聯合索引(columnX,sort)

c. WHERE+ORDER BY多個欄位+LIMIT

如果一個SQL語句形如: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uid=1 ORDER x,y LIMIT 0,10;

對於這個語句,大家可能是加一個這樣的索引:(x,y,uid)。但實際上更好的效果是(uid,x,y)。這是由MySQL處理排序的機制造成的。

2、複合索引(形如(x,y,uid)索引的索引)

先看這樣一條語句這樣的:select* from users where area =’beijing’ and age=22;

如果我們是在area和age上分別建立索引的話,由於mysql查詢每次只能使用一個索引,所以雖然這樣已經相對不做索引時全表掃描提高了很多效率,但是如果area,age兩列上建立複合索引的話將帶來更高的效率。

在使用索引欄位作為條件時,如果該索引是複合索引,那麼必須使用到該索引中的第一個欄位作為條件時才能保證系統使用該索引,否則該索引將不會被使用,並且應儘可能的讓欄位順序與索引順序相一致。

例如我們建立了一個這樣的索引(area,age,salary),那麼其實相當於建立了(area,age,salary),(area,age),(area)三個索引,這樣稱為最佳左字首特性。

3、like語句優化

SELECT id FROM A WHERE name like '%abc%'

由於abc前面用了“%”,因此該查詢必然走全表查詢,除非必要,否則不要在關鍵詞前加%,優化成如下

SELECT id FROM A WHERE name like 'abc%'

4、where子句使用 != 或 <> 操作符優化

在where子句中使用 != 或 <>操作符,索引將被放棄使用,會進行全表查詢。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ID != 5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ID>5 OR ID<5

5、where子句中使用 IS NULL 或 IS NOT NULL 的優化

在where子句中使用 IS NULL 或 IS NOT NULL 判斷,索引將被放棄使用,會進行全表查詢。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IS NULL

優化成num上設定預設值0,確保表中num沒有null值,然後SQL為: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0

6、where子句使用or的優化

很多時候使用union all 或 nuin(必要的時候)的方式替換“or”會得到更好的效果。where子句中使用了or,索引將被放棄使用。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10 or num = 20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 10 union all 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20

7、where子句使用IN 或 NOT IN的優化

in和not in 也要慎用,否則也會導致全表掃描。

方案一:between替換in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in(1,2,3)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between 1 and 3

方案二:exist替換in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

優化成:SELECT num FROM A WHERE num exists(select 1 from B where B.num = A.num)

方案三:left join替換in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in(select num from B)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LEFT JOIN B ON A.num = B.num

8、where子句中對欄位進行表示式操作的優化

不要在where子句中的“=”左邊進行函式、算數運算或其他表示式運算,否則系統將可能無法正確使用索引。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2 = 100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num = 100*2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substring(name,1,3) = 'abc'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LIKE 'abc%'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datediff(day,createdate,'2016-11-30')=0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createdate>='2016-11-30' and createdate<'2016-12-1'

如SQL:SELECT id FROM A WHERE year(addate) <2016
優化成:SELECT id FROM A where addate<'2016-01-01'

9、任何地方都不要用 select * from table ,用具體的欄位列表替換"*",不要返回用不到的欄位  

10、使用“臨時表”暫存中間結果

採用臨時表暫存中間結果好處:

  (1)避免程式中多次掃描主表,減少程式執行“共享鎖”阻塞“更新鎖”,減少了阻塞,提高了併發效能。

  (2)儘量使用表變數來代替臨時表。如果表變數包含大量資料,請注意索引非常有限(只有主鍵索引)。

  (3)避免頻繁建立和刪除臨時表,以減少系統資源的浪費。

  (4)儘量避免向客戶端返回大資料量,若資料量過大,應考慮相應需求是否合理。

11、limit分頁優化

當偏移量特別時,limit效率會非常低

SELECT id FROM A LIMIT 1000,10   很快

SELECT id FROM A LIMIT 90000,10 很慢

優化方法:

方法一:select id from A order by id limit 90000,10; 很快,0.04秒就OK。 因為用了id主鍵做索引當然快

方法二:select id,title from A where id>=(select id from collect order by id limit 90000,1) limit 10;

方法三:select id from A order by id  between 10000000 and 10000010;

12、批量插入優化

INSERT into person(name,age) values('A',14) 
INSERT into person(name,age) values('B',14) 
INSERT into person(name,age) values('C',14)

可優化為:

INSERT into person(name,age) values('A',14),('B',14),('C',14)

13、利用limit 1 、top 1 取得一行

有時要查詢一張表時,你知道只需要看一條記錄,你可能去查詢一條特殊的記錄。可以使用limit 1 或者 top 1 來終止資料庫索引繼續掃描整個表或索引。

如SQL:SELECT id FROM A LIKE 'abc%'

優化為:SELECT id FROM A LIKE 'abc%' limit 1

14、儘量不要使用 BY RAND()命令

BY RAND()是隨機顯示結果,這個函式可能會為表中每一個獨立的行執行BY RAND()命令,這個會消耗處理器的處理能力。

如SQL:SELECT * FROM A order by rand() limit 10

優化為:SELECT * FROM A WHERE id >= ((SELECT MAX(id) FROM A)-(SELECT MIN(id) FROM A)) * RAND() + (SELECT MIN(id) FROM A) LIMIT 10

15、排序的索引問題 

Mysql查詢只是用一個索引,因此如果where子句中已經使用了索引的話,那麼order by中的列是不會使用索引的。因此資料庫預設排序可以符合要求情況下不要使用排序操作;

儘量不要包含多個列的排序,如果需要最好給這些列建立複合索引。

16、儘量用 union all 替換 union

union和union all的差異主要是前者需要將兩個(或者多個)結果集合並後再進行唯一性過濾操作,這就會涉及到排序,增加大量的cpu運算,加大資源消耗及延遲。所以當我們可以確認不可能出現重複結果集或者不在乎重複結果集的時候,儘量使用union all而不是union

17、避免型別轉換

這裡所說的“型別轉換”是指where子句中出現column欄位的型別和傳入的引數型別不一致的時候發生的型別轉換。人為的上通過轉換函式進行轉換,直接導致mysql無法使用索引。如果非要轉型,應該在傳入引數上進行轉換。

例如utime 是datetime型別,傳入的引數是“2016-07-23”,在比較大小時通常是 date(utime)>"2016-07-23",可以優化為utime>"2016-07-23 00:00:00"

18、儘可能使用更小的欄位         

MySQL從磁碟讀取資料後是儲存到記憶體中的,然後使用cpu週期和磁碟I/O讀取它,這意味著越小的資料型別佔用的空間越小,從磁碟讀或打包到記憶體的效率都更好,但也不要太過執著減小資料型別,要是以後應用程式發生什麼變化就沒有空間了。

修改表將需要重構,間接地可能引起程式碼的改變,這是很頭疼的問題,因此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

19、Inner join 和 left join、right join、子查詢

第一:inner join內連線也叫等值連線是,left/rightjoin是外連線。

SELECT A.id,A.name,B.id,B.name FROM A LEFT JOIN B ON A.id =B.id;

SELECT A.id,A.name,B.id,B.name FROM A RIGHT JOIN ON B A.id= B.id;

SELECT A.id,A.name,B.id,B.name FROM A INNER JOIN ON A.id =B.id;

經過來之多方面的證實inner join效能比較快,因為inner join是等值連線,或許返回的行數比較少。但是我們要記得有些語句隱形的用到了等值連線,如:

 SELECT A.id,A.name,B.id,B.name FROM A,B WHERE A.id = B.id;

推薦:能用inner join連線儘量使用inner join連線

第二:子查詢的效能又比外連線效能慢,儘量用外連線來替換子查詢。

Select* from A where exists (select * from B where id>=3000 and A.uuid=B.uuid);

A表的資料為十萬級表,B表為百萬級表,在本機執行差不多用2秒左右,我們可以通過explain可以檢視到子查詢是一個相關子查詢(DEPENDENCE SUBQUERY);Mysql是先對外表A執行全表查詢,然後根據uuid逐次執行子查詢,如果外層表是一個很大的表,我們可以想象查詢效能會表現比這個更加糟糕。

一種簡單的優化就是用innerjoin的方法來代替子查詢,查詢語句改為:

Select* from A inner join B ON A.uuid=B.uuid using(uuid) where b.uuid>=3000;  這個語句執行測試不到一秒;

第三:使用JOIN時候,應該用小的結果驅動打的結果

(left join 左邊表結果儘量小,如果有條件應該放到左邊先處理,right join同理反向),同時儘量把牽涉到多表聯合的查詢拆分多個query (多個表查詢效率低,容易鎖表和阻塞)。如:

Select * from A left join B A.id=B.ref_id where  A.id>10;可以優化為:select * from (select * from A wehre id >10) T1 left join B on T1.id=B.ref_id;

20、exist 代替 in

SELECT * from A WHERE idin (SELECT id from B)

SELECT * from A WHERE id EXISTS(SELECT 1 from A.id= B.id)

in 是在記憶體中遍歷比較

exist 需要查詢資料庫,所以當B的資料量比較大時,exists效率優於in.

in()只執行一次,把B表中的所有id欄位快取起來,之後檢查A表的id是否與B表中的id相等,如果id相等則將A表的記錄加入到結果集中,直到遍歷完A表的所有記錄。

in()適合B表比A表資料小的情況,exists()適合B表比A表資料大的情況。

查詢速度慢的原因:

  1、沒有索引或者沒有用到索引(這是查詢慢最常見的問題,是程式設計的缺陷) 
 
  2、I/O吞吐量小,形成了瓶頸效應。  

  3、沒有建立計算列導致查詢不優化。 
 
  4、記憶體不足  

  5、網路速度慢  

  6、查詢出的資料量過大(可以採用多次查詢,其他的方法降低資料量)  

  7、鎖或者死鎖(這也是查詢慢最常見的問題,是程式設計的缺陷)  

  8、sp_lock,sp_who,活動的使用者檢視,原因是讀寫競爭資源。
  
  9、返回了不必要的行和列  

  10、查詢語句不好,沒有優化 

優化方面

主要在下述限制結果集,合理的表設計,OLAP和OLTP模組分開,使用儲存過程四個方面進行優化

1.限制結果集

要儘量減少返回的結果行,包括行數和欄位列數。

返回的結果越大,意味著相應的SQL語句的logical reads 就越大,對伺服器的效能影響就越大。

一個很不好的設計就是返回表的所有資料: Select * from tablename

即使表很小也會導致併發問題。更壞的情況是,如果表有上百萬行的話,那後果將是災難性的。它不但可能帶來極重的磁碟IO,更有可能把資料庫緩衝區中的其他快取資料擠出,使得這些資料下次必須再從磁碟讀取。

必須設計良好的SQL語句,使得其有where語句或TOP語句來限制結果集大小。

2.合理的表設計

SQL Server 2005將支援表分割槽技術。利用表分割槽技術可以實現資料表的流動視窗功能。在流動視窗中可以輕易的把歷史資料移出,把新的資料加入,從而使表的大小基本保持穩定。

另外,表的設計未必需要非常正規化化。有一定的欄位冗餘可以增加SQL語句的效率,減少JOIN的數目,提高語句的執行速度。

3.OLAP和OLTP模組要分開

OLAP和OLTP型別的語句是截然不同的。

OLAP往往需要掃描整個表做統計分析,索引對這樣的語句幾乎沒有多少用處。索引只能夠加快那些如sum,group by之類的聚合運算。因為這個原因,幾乎很難對OLAP型別的SQL語句進行優化。

OLTP語句則只需要訪問表的很小一部分資料,而且這些資料往往可以從記憶體快取中得到。

為了避免OLAP 和OLTP語句相互影響,這兩類模組需要分開執行在不同伺服器上。因為OLAP語句幾乎都是讀取資料,沒有更新和寫入操作,所以一個好的經驗是配置一臺standby 伺服器,然後OLAP只訪問standby伺服器。

4.使用儲存過程

可以考慮使用儲存過程封裝那些複雜的SQL語句或商業邏輯,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1. 儲存過程的執行計劃可以被快取在記憶體中較長時間,減少了重新編譯的時間。
  2. 儲存過程減少了客戶端和伺服器的繁複互動。
  3. 如果程式釋出後需要做某些改變你可以直接修改儲存過程而不用修改程式,避免需要重新安裝部署程式。

總結:

如何使一個性能緩慢的系統執行更快更高效,不但需要整體分析資料庫系統,找出系統的效能瓶頸,更需要優化資料庫系統發出的SQL 語句。

一旦找出關鍵的SQL 語句並加與優化,效能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