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隻簡單的網路爬蟲(基於linux C/C++)————淺談併發(IO複用)模型

一隻簡單的網路爬蟲(基於linux C/C++)————淺談併發(IO複用)模型

Linux常用的併發模型

Linux 下設計併發網路程式,有典型的 Apache 模型( Process Per Connection ,簡稱 PPC ), TPC ( Thread Per Connection )模型,以及 select 模型, poll 模型和epoll模型。
1 、PPC/TPC 模型
這兩種模型思想類似,就是讓每一個到來的連線一邊自己做事去,別再來煩我 。只是 PPC 是為它開了一個程序,而 TPC 開了一個執行緒。可是別煩我是有代價的,它要時間和空間啊,連線多了之後,那麼多的程序 / 執行緒切換,這開銷就上來了;因此這類模型能接受的最大連線數都不會高,一般在幾百個左右。

2 、select 模型
1. 最大併發數限制,因為一個程序所開啟的 FD (檔案描述符)是有限制的,由 FD_SETSIZE 設定,預設值是 1024/2048 ,因此 Select 模型的最大併發數就被相應限制了。當然自己可以修改這個 FD_SETSIZE 但是仍然存在其他的問題。
2. 效率問題, select 每次呼叫都會線性掃描全部的 FD 集合,這樣效率就會呈現線性下降,把 FD_SETSIZE 改大的後果就是,線性掃描時間會增大從而可能導致超時
3. 核心 / 使用者空間 記憶體拷貝問題,如何讓核心把 FD 訊息通知給使用者空間呢?在這個問題上 select 採取了記憶體拷貝方法。
3、 poll 模型


基本上效率和 select 是相同的, select 缺點的 2 和 3 它都沒有改掉。
4.epoll模型
epoll最大的好處在於它不會隨著監聽fd數目的增長而降低效率。Epoll 的改進之處如下
1. Epoll 沒有最大併發連線的限制,上限是最大可以開啟檔案的數目,這個數字一般遠大於 2048, 一般來說這個數目和系統記憶體關係很大 ,具體數目可以 cat /proc/sys/fs/file-max 察看。
這裡寫圖片描述
2. 效率提升, Epoll 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它只管你“活躍”的連線 ,而跟連線總數無關,因此在實際的網路環境中, Epoll 的效率就會遠遠高於 select 和 poll 。
3. 記憶體拷貝, Epoll 在這點上使用了“共享記憶體 ”,這個記憶體拷貝也省略了。

基於這樣的考慮,爬蟲的IO複用模型是採用epoll模型,下面在深入理解一下epoll模型

EPOLL

Epoll 為什麼高效
Epoll 的高效和其資料結構的設計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回憶一下 select 模型,當有 I/O 事件到來時, select 通知應用程式有事件到了快去處理,而應用程式必須輪詢所有的 FD 集合,測試每個 FD 是否有事件發生,並處理事件。
epoll的資料結構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events
   epoll_data_t data;      // Userdata variable
};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int res = select(maxfd+1, &readfds, NULL, NULL, 120);
if (res > 0)
{//這裡必須遍歷所有,包括活躍和不活躍的事件
    for (int i = 0; i < MAX_CONNECTION; i++)
    {
        if (FD_ISSET(allConnection[i], &readfds))
        {
            handleEvent(allConnection[i]);
        }
    }
}
// if(res == 0) handle timeout, res < 0 handle error

Epoll 不僅會告訴應用程式有I/0 事件到來,還會告訴應用程式相關的資訊,這些資訊是應用程式填充的,因此根據這些資訊應用程式就能直接定位到事件,而不必遍歷整個FD 集合。

int res = epoll_wait(epfd, events, 20, 120);
for (int i = 0; i < res;i++)
{//epoll_wait返回的都是活躍的事件
    handleEvent(events[n]);
}

epoll的介面
epoll的介面非常簡單,一共就三個函式:

1. 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建立一個epoll的控制代碼,size用來告訴核心這個監聽的數目一共有多大(自從linux2.6.8之後,size引數是被忽略的)。這個引數不同於select()中的第一個引數,給出最大監聽的fd+1的值。需要注意的是,當建立好epoll控制代碼後,它就是會佔用一個fd值,在linux下如果檢視/proc/程序id/fd/,是能夠看到這個fd的,所以在使用完epoll後,必須呼叫close()關閉,否則可能導致fd被耗盡。

2. 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epoll的事件註冊函式,它不同與select()是在監聽事件時告訴核心要監聽什麼型別的事件,而是在這裡先註冊要監聽的事件型別。控制某個 Epoll 檔案描述符上的事件:註冊、修改、刪除。

第一個引數是epoll_create()的返回值,建立 Epoll 專用的檔案描述符。相對於 select 模型中的 FD_SET 和 FD_CLR 巨集。
第二個引數表示動作,用三個巨集來表示:
EPOLL_CTL_ADD:註冊新的fd到epfd中;
EPOLL_CTL_MOD:修改已經註冊的fd的監聽事件;
EPOLL_CTL_DEL:從epfd中刪除一個fd;
第三個引數是需要監聽的fd,
第四個引數是告訴核心需要監聽什麼事,struct epoll_event結構如下: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events可以是以下幾個巨集的集合:
EPOLLIN : 表示對應的檔案描述符可以讀(包括對端SOCKET正常關閉);
EPOLLOUT: 表示對應的檔案描述符可以寫;
EPOLLPRI: 表示對應的檔案描述符有緊急的資料可讀(這裡應該表示有帶外資料到來);
EPOLLERR: 表示對應的檔案描述符發生錯誤;
EPOLLHUP: 表示對應的檔案描述符被結束通話;
EPOLLET: 將EPOLL設為邊緣觸發(Edge Triggered)模式,這是相對於水平觸發(Level Triggered)來說的。
EPOLLONESHOT: 只監聽一次事件,當監聽完這次事件之後,如果還需要繼續監聽這個socket的話,需要再次把這個socket加入到EPOLL佇列裡

3. int epoll_wait(int epfd, 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 int maxevents, int timeout);

等待 I/O 事件的發生;引數說明:
epfd: 由 epoll_create() 生成的 Epoll 專用的檔案描述符;
epoll_event: 用於回傳代處理事件的陣列;
maxevents: 每次能處理的事件數;
timeout: 等待 I/O 事件發生的超時值;
返回發生事件數。
相對於 select 模型中的 select 函式。

引數events用來從核心得到事件的集合,maxevents告之核心這個events有多大,這個maxevents的值不能大於建立epoll_create()時的size,引數timeout是超時時間(毫秒,0會立即返回,-1將不確定,也有說法說是永久阻塞)。該函式返回需要處理的事件數目,如返回0表示已超時。

生成一個 Epoll 專用的檔案描述符,其實是申請一個核心空間,用來存放你想關注的 socket fd 上是否發生以及發生了什麼事件。 size 就是你在這個 Epoll fd 上能關注的最大 socket fd 數,大小自定,只要記憶體足夠。
EPOLL的兩種模式
epoll有兩種工作模式,這個和觸發器的叫法差不多,分為LT(電平觸發)和ET(邊沿觸發)
Edge Triggered (ET) 邊沿觸發 只有資料到來,才觸發,不管快取區中是否還有資料。
Level Triggered (LT) 電平觸發 只要有資料都會觸發。
這個觸發方式和觸發器類似,不難理解。下面看看從別處看到的一個例子
例如:
1. 我們已經把一個用來從管道中讀取資料的檔案控制代碼(RFD)新增到epoll描述符
2. 這個時候從管道的另一端被寫入了2KB的資料
3. 呼叫epoll_wait(2),並且它會返回RFD,說明它已經準備好讀取操作
4. 然後我們讀取了1KB的資料
5. 呼叫epoll_wait(2)……

Edge Triggered 工作模式:
如果我們在第1步將RFD新增到epoll描述符的時候使用了EPOLLET標誌,那麼在第5步呼叫epoll_wait(2)之後將有可能會掛起,因為剩餘的資料還存在於檔案的輸入緩衝區內,而且資料發出端還在等待一個針對已經發出資料的反饋資訊。只有在監視的檔案控制代碼上發生了某個事件的時候 ET 工作模式才會彙報事件。因此在第5步的時候,呼叫者可能會放棄等待仍在存在於檔案輸入緩衝區內的剩餘資料。在上面的例子中,會有一個事件產生在RFD控制代碼上,因為在第2步執行了一個寫操作,然後,事件將會在第3步被銷燬。因為第4步的讀取操作沒有讀空檔案輸入緩衝區內的資料,因此我們在第5步呼叫 epoll_wait(2)完成後,是否掛起是不確定的。epoll工作在ET模式的時候,必須使用非阻塞套介面,以避免由於一個檔案控制代碼的阻塞讀/阻塞寫操作把處理多個檔案描述符的任務餓死。最好以下面的方式呼叫ET模式的epoll介面,在後面會介紹避免可能的缺陷
i 基於非阻塞檔案控制代碼
ii 只有當read(2)或者write(2)返回EAGAIN時才需要掛起,等待。但這並不是說每次read()時都需要迴圈讀,直到讀到產生一個EAGAIN才認為此次事件處理完成,當read()返回的讀到的資料長度小於請求的資料長度時,就可以確定此時緩衝中已沒有資料了,也就可以認為此事讀事件已處理完成。

Level Triggered 工作模式
相反的,以LT方式呼叫epoll介面的時候,它就相當於一個速度比較快的poll(2),並且無論後面的資料是否被使用,因此他們具有同樣的職能。因為即使使用ET模式的epoll,在收到多個chunk的資料的時候仍然會產生多個事件。呼叫者可以設定EPOLLONESHOT標誌,在 epoll_wait(2)收到事件後epoll會與事件關聯的檔案控制代碼從epoll描述符中禁止掉。因此當EPOLLONESHOT設定後,使用帶有 EPOLL_CTL_MOD標誌的epoll_ctl(2)處理檔案控制代碼就成為呼叫者必須作的事情。
詳細解釋ET, LT:
LT(level triggered)是預設的工作方式,並且同時支援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這種做法中,核心告訴你一個檔案描述符是否就緒了,然後你可以對這個就緒的fd進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核心還是會繼續通知你的,所以,這種模式程式設計出錯誤可能性要小一點。傳統的select/poll都是這種模型的代表.
ET(edge-triggered)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援no-block socket。在這種模式下,當描述符從未就緒變為就緒時,核心通過epoll告訴你。然後它會假設你知道檔案描述符已經就緒,並且不會再為那個檔案描述符傳送更多的就緒通知,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導致那個檔案描述符不再為就緒狀態了(比如,你在傳送,接收或者接收請求,或者傳送接收的資料少於一定量時導致了一個EWOULDBLOCK 錯誤)。但是請注意,如果一直不對這個fd作IO操作(從而導致它再次變成未就緒),核心不會發送更多的通知(only once),不過在TCP協議中,ET模式的加速效用仍需要更多的benchmark確認。
值得注意的事,每種模型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各種模型均有他的價值,要依據不同的工作場景選擇不同的模型
在許多測試中我們會看到如果沒有大量的idle -connection或者dead-connection,epoll的效率並不會比select/poll高很多,但是當我們遇到大量的idle- connection(例如WAN環境中存在大量的慢速連線),就會發現epoll的效率大大高於select/poll。

另外,當使用epoll的ET模型來工作時,當產生了一個EPOLLIN事件後,
讀資料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是當recv()返回的大小如果等於請求的大小,那麼很有可能是緩衝區還有資料未讀完,也意味著該次事件還沒有處理完,所以還需要再次讀取:

while(rs)
{
  buflen = recv(activeevents[i].data.fd, buf, sizeof(buf), 0);
  if(buflen < 0)
  {
    // 由於是非阻塞的模式,所以當errno為EAGAIN時,表示當前緩衝區已無資料可讀
    // 在這裡就當作是該次事件已處理處.
    if(errno == EAGAIN)
     break;
    else
     return;
   }
   else if(buflen == 0)
   {
     // 這裡表示對端的socket已正常關閉.
   }
   if(buflen == sizeof(buf)
     rs = 1;   // 需要再次讀取
   else
     rs = 0;
}

還有,假如傳送端流量大於接收端的流量(意思是epoll所在的程式讀比轉發的socket要快),由於是非阻塞的socket,那麼send()函式雖然返回,但實際緩衝區的資料並未真正發給接收端,這樣不斷的讀和發,當緩衝區滿後會產生EAGAIN錯誤(參考man send),同時,不理會這次請求傳送的資料.所以,需要封裝socket_send()的函式用來處理這種情況,該函式會盡量將資料寫完再返回,返回-1表示出錯。在socket_send()內部,當寫緩衝已滿(send()返回-1,且errno為EAGAIN),那麼會等待後再重試.這種方式並不很完美,在理論上可能會長時間的阻塞在socket_send()內部,但暫沒有更好的辦法.

ssize_t socket_send(int sockfd, const char* buffer, size_t buflen)
{
  ssize_t tmp;
  size_t total = buflen;
  const char *p = buffer;
  while(1)
  {
    tmp = send(sockfd, p, total, 0);
    if(tmp < 0)
    {
      // 當send收到訊號時,可以繼續寫,但這裡返回-1.
      if(errno == EINTR)
        return -1;
      // 當socket是非阻塞時,如返回此錯誤,表示寫緩衝佇列已滿,
      // 在這裡做延時後再重試.
      if(errno == EAGAIN)
      {
        usleep(1000);
        continue;
      }
      return -1;
    }
    if((size_t)tmp == total)
      return buflen;
    total -= tmp;
    p += tmp;
  }

  return tmp;
}

參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