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載】許紀霖教授在上海財經大學——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

【轉載】許紀霖教授在上海財經大學——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

通知 奮鬥目標 聯合 本地 together 都在 全世界 國家 常常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抱怨找不到合意的工作。很多單位又感嘆,找一個稱職的大學生真難。這就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反差和矛盾。那麽,社會究竟需要怎樣的大學生?我們的大學到底應該培養怎樣的大學生?我們作為大學生應該往什麽方向努力?在今天的演講中,我想結合中西大學生活的比較,給同學們講一講“大學生的四個LEARN”(學習)。

大學之所以為大學

看一個大學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在校園裏面是不是有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生活。這個文化是廣義的,包括文學、藝術、科技,所能想象到的各個方面它都有

在進入正題之前,我想先談一談究竟什麽是大學?作為一所一流的綜合性大學,究竟應該培養什麽樣的學生?

大學並不完全是一個烏托邦。從它的歷史來看,雖然我們經常說中國的大學很古老,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有一千年的歷史,但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還是起源於歐洲。最早的大學產生於法國、意大利,然後再到英國。像我們所熟悉的牛津、劍橋,都是產生於中世紀的歐洲。

University(大學)這個詞,按照它原來的含義其實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個,university是一個地方,一個可以接納來自世界各地學生的地方。我們知道中世紀的歐洲是由宗教統治的。羅馬教會領導的基督教並不是單單一個民族的。它希望普度眾生,最起碼是全歐洲的眾生,那麽這個傳統就保存了下來。越是好的大學,越是國際化的大學,留學生就越多。所以我們說對大學來講開放是第一個標準。第二個,大學是提供博雅教育的地方,培養紳士的地方,在歐洲紳士主要就是貴族。無論是法國的巴黎大學、德國的洪堡大學,還是英國的劍橋大學、牛津大學,都是以這條為宗旨的。在教會以外之所以還要組建大學,其目的就是要培養有知識的貴族。那個時候的知識可能跟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有些不一樣。我們今天更註重應用性的知識和技術,而那時人們更偏向於陶冶性情的知識。所以他們培養出來的人通常都是些博雅之士。

不僅是歐洲,這兩點也一樣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孔夫子雖然沒像柏拉圖那樣有個書院,但是他有弟子三千,也形成了一個教育的空間和氛圍。從孔夫子開始,一直到後來宋代出現的各種各樣的書院,包括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東林書院等等許多著名的書院,我們會發現他們的教育理念很接近歐洲大學的風格。一是它們包容性很強。不僅接納本地人士,而是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有誌於儒學研究的學子。這些學子常常不滿於科舉,想到書院裏來尋找一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而書院,按照中國的傳統,主要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你做人。做什麽人呢?成為一個儒家所認為的有道德的君子,一個知書達理的君子。

同樣是博雅教育,無論是中國還是歐洲,大學起源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那麽為何這麽一個非常清楚的理念到了今天就模糊起來了呢?這個與工業革命,特別是二戰後大學的大規模發展有關。隨著二戰後全世界大學的普及和平民化,大學數量劇增,教育的性質和目標自然就發生了變化。

  那麽,今天一所真正的、被公認為university的大學是由什麽組成的呢?有三部分:一是在教學方面,它是一個學術性的、帶有研究性的教學,絕不是應用性的。二,大學也同時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正如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所說,大學之大,不在於有大樓而是有大師。可惜的是,中國今天的不少大學都熱衷於蓋大樓,而不註重培養大師。第三點最重要,是創造性的文化氛圍。看一個大學是不是好的,就要看在校園裏面是不是有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生活。這個文化是廣義的,包括文學、藝術、科技,所能想象到的各個方面它都有。以上就形成了大學的三個很重要的組成標準。也只有滿足了這三個條件,我們才能說這是一所真正的、理想的大學。

  下面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大學生的四個Learn。這句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校長、著名華人社會學家金耀基教授提出來的。

  2003年,他應邀來華東師大發表演講,談大學理念。他說,大學生在大學裏應該學習四個Learn。哪四個Learn呢?Learn to learn(學習如何學習),Learn to be(學習如何做人),Learn to do(學習如何做事),Learn totogether(學習如何相處)。我非常贊同金教授的觀點。接下來,我代他發揮一下。

學習如何學習和做人

一個博雅的心靈,是由很多好的知識塑造起來的。現在很多人腦袋裏裝的都是所謂有用的知識。這樣的人發展空間很有限,最多是個一流的技術人才

首先是Learn to learn。大家都知道,到大學來就是學習。但是學什麽呢?這恐怕就不是每一個同學都清楚的了。學專業是當然的了,但是我剛才已經說過,大學是培養博雅之士的地方,所以,學習專業以外的知識也很重要。

這裏我們會遇到一個“博與約”的問題。博,是博雅;約,是指你能化約一個專業的知識。這兩者之間可能會有點緊張。

我們現在的家長煞費苦心地考慮高考選什麽專業。你想一個高中生剛剛被應試教育搞得昏頭昏腦的,他搞得清楚自己真正喜歡什麽專業嗎?很多人的選擇只是按照比較世俗的眼光去衡量。比如,以後什麽能賺大錢,什麽比較吃香,就選什麽。但在英、法、德、美,你考進大學的時候完全不分專業,大一大二是通識教育,到大三大四才有所謂的專業供你選擇。也就是說,當你修了很多門課以後,當心靈逐漸豐滿起來,真正發現了你的興趣所在,才開始選擇專業。去發現自己到底喜歡什麽、適合什麽,這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次性的決斷。

我自己也有體會。至今我很懷念我的大學生活。那時候專業學習比較枯燥。最有趣的,就是坐在圖書館裏面亂看書,亂翻雜誌,然後聽各種各樣相幹的乃至不相幹的講座。如果你當時問我這些講座有什麽用,我也不知道。但是慢慢地,你的人格,你的心靈,你的知識,就被這樣一個氛圍熏陶出來了。好的大學你一進去就會發現,墻上貼滿了各種學術講座的海報,而不是那些實用性的傳單。我在哈佛半年,這個印象太深了。哈佛大學每天各個院系、研究中心的講座加起來有五十多個。以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為例,每周平均3次講座,幾乎隔天1次。哈佛的校報上,僅僅講座的通知就有四大版,非常豐富。那真是讓你自由選擇。一般的講座有20多個聽眾算不錯了,但是氣氛非常熱烈,有充分的討論。那種氛圍就是真正的大學氛圍。如何成為博雅之士,在大學裏不用專門去學。我自己作為過來人的體會是:不要管它是什麽知識,只要這個內容你還有一點興趣,只要有名教授來講座,你就一定要去聽。你會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獲。

博與雅的結合,就是一種有用的知識和好的知識的平衡。今天的社會很實際,都在比較這個有用、那個沒用。我們很多同學也都總想考出個證書,積累些有用的知識。但實際上,真正能夠培養人的心靈的,更重要的,是那些沒有用的知識。我稱之為好的知識。一個博雅的心靈,正是由很多好的知識塑造起來的。現在很多人腦袋裏裝的都是所謂有用的知識。這樣的人發展空間很有限,最多是個一流的技術人才。只有裝滿好的知識的人,才有創造性和想象力。而有用的知識,是不給你想象空間的。它教給你的,是一套規則,而不是如何去突破和創造。所以,我們學東西千萬不要放一個太功利的念頭,這樣才能真正成就大業。

下面一點甚至比上面的更重要,就是Learn to be。我們剛才說了,大學要培養博雅之士的氣質。那麽做人,就是大學培養的中心目標。從中西方的傳統來看,這是比學會學習更重要的一個目標。

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的雙料博士馮象前不久在接受采訪時,講了這樣一段話。他說,美國的法學院,像耶魯,從來不把培養專業人才當作自己的目標。那麽耶魯培養什麽呢?培養的是品質優異的學生。至於他以後是當律師,當法官,還是當總統,乃至去好萊塢寫劇本,都可以是法學院學生的選擇。美國最一流的法學院從來不給學生設定目標。它就是培養一個優秀的、領袖式的人才,這才是它的宗旨。

那麽國外的大學又怎樣培養貴族呢?真正的貴族,在大學裏面有兩個含義。第一,它要培養你作為貴族的自律精神。牛津、劍橋還有好多歐洲的大學至今還保持了學院的傳統,如國王學院、女王學院、三一學院……學院過的是集體生活,裏面的學生完全是按照訓練貴族的方式培養的。這個訓練就是像清教徒一般地生活,非常辛苦,條件簡陋,紀律像軍隊一般的嚴明。貴族把什麽看得最重要?是榮譽。這個傳統也被西方的大學繼承下來,他們把自己母校的榮譽看得比什麽都重。尤其是私立大學,很大一部分資金來自校友的捐款。為什麽要捐款?因為他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回報。我是哈佛學生,畢業時找到了好工作,這個榮譽是我的母校給我的,所以我要回報。這種榮譽與他一生伴隨。

第二,你越是貴族,越要關心平民,要和平民打成一片。我在哈佛時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每到周末,幾乎所有哈佛的同學都會自覺地到附近社區去做義工。比如在當地的華人社區裏面,你可以看到很多哈佛的同學在幫助新來的華人移民學英語、如何報稅納稅。我在波士頓的一個教堂參加過英語口語提高班,不用交學費。我的老師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女孩子,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她在一個大銀行上班,平時工作非常忙,但是她每周還是抽出兩個半天到教堂來做義工、教英語。我問她為什麽這樣做?她說了兩句話。第一句話是,“這是哈佛的傳統”;第二句話是,“我這一周裏面,只有這兩天是真正在為自己工作,這是我最喜歡的。 ”

學習做事和與人相處

今天的社會非常註重團隊精神。不要說公司,就是在大學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種各樣的團隊。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但是不善於與別人交流合作,這就沒法擔當大任。

 第三點是Learn to do。要成為貴族,你首先要學會做事。

我剛才說的都是些大事,鼓勵你們要有大誌向。但是正如金字塔不是一天建起的,要能夠做大事,首先要學會做各種各樣的小事。這也是大學特別要熏陶的。

我們有一些同學,書讀得很好,但有一個能力非常弱,就是不會做事。今天我們很多同學出去找工作,給人的感覺是大事不會做、小事不想做。雖然很多小事可能一學就會,但是很多能力是要積累的。學會做小事,這也是一種能力。現在我們很多大學有各種各樣的誌願者團體和活動,還有許多勤工儉學的機會。我一直認為,哪怕你時間再緊,也一定要去參加這些活動。重要的不是你從中得到了什麽金錢上的回報,而是學會做事。這很重要。

我有幾個博士生是農村來的,家裏比較貧困。為了表明自己會全心學習,就對我說,“老師,我寧願生活苦一點,也堅決不去打工。”我對他們說,“你錯了。最出色的學生,書要讀好,工也要打好。這才是好學生。 ”

  在國外的名校裏面,不管你有錢還是沒錢,絕大多數都打工。比如,就在學校附近的餐館或咖啡館裏做服務員。今天中午是你的同學來給你端菜,晚上就變成你為他服務了。這是很平常的事。通過做這些,他們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能力,鍛煉了自己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我常對我的學生說,我中學畢業以後到農村下鄉3年。大學畢業後,我留校做助教,從助教、講師一路做上來,從底層做起,都從小事做起。正因為小事做過了,今天才能成就大事。不要以為不做小事直接就能成就大事。只有一點點做起,每一個細節都有把握,才能做成大事。

在國外,大學生參加過很多的誌願團體、學生社團,乃至各種義工,小事做得就很多了。所以他們一進公司,就非常迅速地適應了公司的節奏。現在同學們都想進大公司,因為大公司收入高、發展前途好。但是公司文化不是大學文化。大學還能容忍散漫、隨便。今天的公司像軍隊一樣,非常嚴謹。越是好的公司越嚴謹,尤其是外企,整個氛圍非常嚴格。你如果要進去,就要適應這種文化。很多時候,這就是從做小事培養起來的。

波士頓每年到九月份,在中央公園就有一個全市誌願團體聯合搞的招新大會,非常熱鬧。全是義工在幫忙,沒有報酬,自己還要貼車費、貼精力。但是這麽多人,他們就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這些經歷,填在求職表上、履歷表上,都是閃光點。

最後的一個Learn,就是Learn to together,學會如何與人相處。我們可以發現,今天的社會非常註重團隊精神。不要說公司,就是在大學搞研究,都是形成各種各樣的團隊。有些人很有研究能力,但是不善於與別人交流合作,這就沒法擔當大任。今天在大學裏面,如何學會與別人相處,如何具備團隊精神,這也是我們需要重點培養的。

我剛才說了,貴族為什麽要在學院裏培養,而不是個人修身養性?因為騎士們打仗不能自說自話,要有嚴格的紀律和合作精神。1995年,我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訪問時,住在聖約翰學院。按照英國的模式,大學不僅有各種專業的院和系,還有學院。這個學院意味著什麽呢?它不是教學和研究機構,而是一個老師和學生日常生活的團體,是一個Community(社區)。聖約翰學院就是這樣。它是一個宿舍,又不僅是宿舍,功能非常豐富。學院裏的人來自不同的專業和不同的國家。除了上課,他們平時的各種活動都是以學院為單位進行的。學生之間的比賽也都是學院與學院之間的較量。學生的榮譽感除了來自學校,還來自所在的學院。教授除了所在的系之外,也屬於某個學院,因為他要和那個學院的學生有交流。香港中文大學也是這個模式。他們有新亞、崇基、逸夫、聯合四大書院。每個學生都歸屬於一個書院。雖然你來自不同系科,在這裏過的卻是完全的集體生活。

我在聖約翰學院這個集體裏面的感受非常深。每個學生一間房間,雖然不大,但是獨立而舒適。學院規定每個進了學院的學生每年要做一次學術報告,向其他同學介紹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次,就餐是集體的,每周的菜是事先安排好的。在晚餐時間,除了吃飯,大家就是圍坐在餐桌前自由聊天,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比賽、興趣協會。也就是說,大學最重要的一課,包括訓練你如何參加社團、組織社團。如果你在大學期間沒有參加過任何社團活動,那麽你的大學生活是有欠缺的。

  今天我們在大學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課堂,最重要的是有全面發展的能力。雖然工作不怎麽好找,但是只要你有足夠的能力,就可以所向披靡。當然,我們讀大學絕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它只是我們美好人生的開端。李白有句話叫“天生我才必有用”。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如何學會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個性、有品位、有知識、有能力的人,而不僅僅是一個有專長的人。這才是我們作為大學生的奮鬥目標。

【轉載】許紀霖教授在上海財經大學——漫談“大學生的四個Lea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