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ES學習筆記之-Translog實現機制的理解

ES學習筆記之-Translog實現機制的理解

就是 文件 實時 應用場景 Lucene 索引操作 解決 模擬 結果

ES作為一個NoSQL,典型的應用場景就是存儲數據。即用戶可以通過api添加數據到es中。由於Lucene內部的實現, 每次添加的數據並不是實時落盤的。而是在內存中維護著索引信息,直到緩沖區滿了或者顯式的commit, 數據才會落盤,形成一個segement,保存在文件中。

那麽假如由於某種原因,ES的進程突然掛了,那些在內存中的數據就會丟失。而實際上,用戶調用api, 返回結果確認用戶數據已經添加到索引中。這種數據丟失是無法被接受的。怎麽解決這個問題呢?

ES實現了Translog, 即數據索引前,會先寫入到日誌文件中。假如節點掛了,重啟節點時就會重放日誌,這樣相當於把用戶的操作模擬了一遍。保證了數據的不丟失。

通過ES的源碼,了解一下實現的細節。 首先關註Translog類。

Translog類是一個索引分片層級的組件,即每個index shard一個Translog類。它的作用是: 將沒有提交的索引操作以持久化的方式記錄起來(其實就是寫到文件中)。

InternalEnginecommit metadata中記錄了當前最新的translog generation。 通過這個 generation,可以關聯到所有沒有commit的操作記錄。

每個Translog實例在任何時候都只會有一個處於open狀態的translog file. 這個translog file跟translog generation ID是一一映射的關系。

出於性能的考慮,災後重建並不是回放所有的translog, 而是最新沒有提交索引的那一部分。所以必須有一個checkpoint, 即translog.ckp文件。

綜上,從文件的視角看待translog機制其實是兩個文件:

$ tree translog
translog
├── translog-11.tlog
└── translog.ckp

translog記錄日誌的格式如下:|記錄size|操作的唯一id|操作的內容|checksum| 每次add操作返回的location會記錄到versionMap中,這樣就能實現realtime get的功能了。

了解了這一點,在配置es的時候,有兩種途徑可以提升ES索引的性能。

a. 將translog日子和索引配置到不同的盤片。
b. 將translog的flush間隔設置長一些。比如如下的參數:
index.translog.sync_interval : 30s 
index.translog.durability : “async”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size: 4g 
index.translog.flush_threshold_ops: 50000

了解了translog的機制,會發現,即使是translog機制,也並不能完全能避免數據的丟失。在性能和數據丟失容忍度上,還是需要做一些平衡。

ES學習筆記之-Translog實現機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