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只用3行程式碼,讓Python提速4倍!最強輔助

只用3行程式碼,讓Python提速4倍!最強輔助

Python是一門非常適合處理資料和自動化完成重複性工作的程式語言。我們在用資料訓練機器學習模型之前,通常都需要對資料進行預處理,而Python就非常適合完成這項工作,比如需要重新調整幾十萬張影象的尺寸,用Python沒問題!你幾乎總是能找到一款可以輕鬆完成資料處理工作的Python庫。

雖然Python易於學習,使用方便,但它並非執行速度最快的語言。預設情況下,Python程式使用一個CPU以單個程序執行。如果你是在最近幾年配置的電腦,通常都是四核處理器,也就是有4個CPU。這就意味著在你苦苦等待Python指令碼完成資料處理工作時,你的電腦其實有75%甚至更多的計算資源就在那閒著沒事幹!

今天就教大家怎樣通過並行執行Python函式,充分利用你的電腦的全部處理能力。得益於Python的 concurrent.futures 模組,我們只需3行程式碼,就能將一個普通資料處理指令碼變為能並行處理資料的指令碼,提速4倍!

普通Python處理資料方法

▲▲▲

比方說,我們有一個全是影象資料的資料夾,想用Python為每張影象建立縮圖。

下面是一個短暫的指令碼,用Python的內建glob函式獲取資料夾中所有JPEG影象的列表,然後用Pillow影象處理庫為每張影象儲存大小為128畫素的縮圖:

import globimport osfrom PIL import Imagedef make_image_thumbnail(filename):
    # 縮圖會被命名為"<original_filename>_thumbnail.jpg"
    base_filename, file_extension = os.path.splitext(filename)
    thumbnail_filename = f"{base_filename}_thumbnail{file_extension}"

    # 建立和儲存縮圖
    image = Image.open(filename)
    image.thumbnail(size=(128, 128))
    image.save(thumbnail_filename, "JPEG")    return thumbnail_filename# 迴圈資料夾中所有JPEG影象,為每張影象建立縮圖for image_file in glob.glob("*.jpg"):
    thumbnail_file = make_image_thumbnail(image_file)

print(f"A thumbnail for {image_file} was saved as {thumbnail_file}")
Python資源分享qun 784758214 ,內有安裝包,PDF,學習視訊,這裡是Python學習者的聚集地,零基礎,進階,都歡迎

這段指令碼沿用了一個簡單的模式,你會在資料處理指令碼中經常見到這種方法:

  • 首先獲得你想處理的檔案(或其它資料)的列表

  • 寫一個輔助函式,能夠處理上述檔案的單個數據

  • 使用for迴圈呼叫輔助函式,處理每一個單個數據,一次一個。

用一個包含1000張JPEG影象的資料夾測試一下這段指令碼,看看執行完要花多長時間:

$ time python3 thumbnails_1.py
A thumbnail for 1430028941_4db9dedd10.jpg was saved as 1430028941_4db9dedd10_thumbnail.jpg
[... about 1000 more lines of output ...]real 0m8.956s
user 0m7.086s
sys 0m0.743s

執行程式花了8.9秒,但是電腦的真實工作強度怎樣呢?

我們再執行一遍程式,看看程式執行時的活動監視器情況:

電腦有75%的處理資源處於閒置狀態!這是什麼情況?

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我的電腦有4個CPU,但Python只使用了一個。所以程式只是卯足了勁用其中一個CPU,另外3個卻無所事事。因此我需要一種方法能將工作量分成4個我能並行處理的單獨部分。幸運的是,Python中有個方法很容易能讓我們做到!

試試建立多程序

▲▲▲

下面是一種可以讓我們並行處理資料的方法:

1、將JPEG檔案劃分為4小塊。 2、執行Python直譯器的4個單獨例項。 3、讓每個Python例項處理這4塊資料中的一塊。 4、將這4部分的處理結果合併,獲得結果的最終列表。

4個Python拷貝程式在4個單獨的CPU上執行,處理的工作量應該能比一個CPU大約高出4倍,對吧?

最妙的是,Python已經替我們做完了最麻煩的那部分工作。我們只需告訴它想執行哪個函式以及使用多少例項就行了,剩下的工作它會完成。整個過程我們只需要改動3行程式碼。

首先,我們需要匯入concurrent.futures庫,這個庫就內建在Python中:

import concurrent.futures

接著,我們需要告訴Python啟動4個額外的Python例項。我們通過讓Python建立一個Process Pool來完成這一步:

with concurrent.futures.ProcessPoolExecutor() as executor:

預設情況下,它會為你電腦上的每個CPU建立一個Python程序,所以如果你有4個CPU,就會啟動4個Python程序。

最後一步是讓建立的Process Pool用這4個程序在資料列表上執行我們的輔助函式。完成這一步,我們要將已有的for迴圈:

for image_file in glob.glob("*.jpg"):
thumbnail_file = make_image_thumbnail(image_file)

替換為新的呼叫executor.map():

image_files = glob.glob("*.jpg")for image_file, thumbnail_file in zip(image_files, executor.map(make_image_thumbnail, image_files)):

該executor.map()函式呼叫時需要輸入輔助函式和待處理的資料列表。這個函式能幫我完成所有麻煩的工作,包括將列表分為多個子列表、將子列表傳送到每個子程序、執行子程序以及合併結果等。幹得漂亮!

這也能為我們返回每個函式呼叫的結果。Executor.map()函式會按照和輸入資料相同的順序返回結果。所以我用了Python的zip()函式作為捷徑,一步獲取原始檔名和每一步中的匹配結果。

這裡是經過這三步改動後的程式程式碼:

import globimport osfrom PIL import Imageimport concurrent.futuresdef make_image_thumbnail(filename):
    # 縮圖會被命名為 "<original_filename>_thumbnail.jpg"
    base_filename, file_extension = os.path.splitext(filename)
    thumbnail_filename = f"{base_filename}_thumbnail{file_extension}"

    # 建立和儲存縮圖
    image = Image.open(filename)
    image.thumbnail(size=(128, 128))
    image.save(thumbnail_filename, "JPEG")    return thumbnail_filename# 建立Process Pool,預設為電腦的每個CPU建立一個with concurrent.futures.ProcessPoolExecutor() as executor:    # 獲取需要處理的檔案列表
    image_files = glob.glob("*.jpg")    # 處理檔案列表,但通過Process Pool劃分工作,使用全部CPU!
    for image_file, thumbnail_file in zip(image_files, executor.map(make_image_thumbnail, image_files)):
        print(f"A thumbnail for {image_file} was saved as {thumbnail_file}")

我們來執行一下這段指令碼,看看它是否以更快的速度完成資料處理:

$ time python3 thumbnails_2.py
A thumbnail for 1430028941_4db9dedd10.jpg was saved as 1430028941_4db9dedd10_thumbnail.jpg
[... about 1000 more lines of output ...]real 0m2.274s
user 0m8.959s
sys 0m0.951s
Python資源分享qun 784758214 ,內有安裝包,PDF,學習視訊,這裡是Python學習者的聚集地,零基礎,進階,都歡迎

指令碼在2.2秒就處理完了資料!比原來的版本提速4倍!之所以能更快的處理資料,是因為我們使用了4個CPU而不是1個。

但如果你仔細看看,會發現“使用者”時間幾乎為9秒。那為何程式處理時間為2.2秒,但不知怎麼搞的,執行時間還是9秒?這似乎不太可能啊?

這是因為“使用者”時間是所有CPU時間的總和,我們最終完成工作的CPU時間總和一樣,都是9秒,但我們使用4個CPU完成的,實際處理資料時間只有2.2秒!

注意:啟用更多Python程序以及給子程序分配資料都會佔用時間,因此靠這個方法並不能保證總是能大幅提高速度。

總能幫我的資料處理指令碼提速嗎?

▲▲▲

如果你有一列資料,並且每個資料都能單獨處理時,使用我們這裡所說的Process Pools是一個提速的好方法。下面是一些適合使用並行處理的例子:

  • 從一系列單獨的網頁伺服器日誌裡抓取統計資料。

  • 從一堆XML,CSV和JSON檔案中解析資料。

  • 對大量圖片資料做預處理,建立機器學習資料集。

但也要記住,Process Pools並不是萬能的。使用Process Pool需要在獨立的Python處理程序之間來回傳遞資料。如果你要處理的資料不能在處理過程中被有效地傳遞,這種方法就行不通了。簡而言之,你處理的資料必須是Python知道怎麼應對的型別。

同時,也無法按照一個預想的順序處理資料。如果你需要前一步的處理結果來進行下一步,這種方法也行不通。

那GIL的問題呢?

▲▲▲

你可能知道Python有個叫全域性直譯器鎖(Global Interpreter Lock)的東西,即GIL。這意味著即使你的程式是多執行緒的,每個執行緒也只能執行一個Python指令。GIL確保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Python執行緒執行。換句話說,多執行緒的Python程式碼並不能真正地並行執行,從而無法充分利用多核CPU。

但是Process Pool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我們是執行單獨的Python例項,每個例項都有自己的GIL。這樣我們獲得是真正能並行處理的Python程式碼!

不要害怕並行處理!

▲▲▲

有了concurrent.futures庫,Python就能讓你簡簡單單地修改一下指令碼後,立刻讓你電腦上所有CPU投入到工作中。不要害怕嘗試這種方法,一旦你掌握了,它就跟一個for迴圈一樣簡單,卻能讓你的資料處理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