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MySql的資料庫優化到底優化啥了都(3)

MySql的資料庫優化到底優化啥了都(3)

  嘟嘟在上兩個文章裡面簡單粗糙的講了講關於MySql儲存引擎的一些特性以及選擇。個人感覺如果面試官給我機會的話,至少能說個10分鐘了吧。只可惜有時候生活就是這樣:骨感的皮包骨頭了還在那美呢。牢騷兩句,北京的夏天真的是熱的膠粘。昨天上班兒忙到了晚上11點多,本想著昨兒晚上就把關於資料庫優化的文章寫完了,今天就能寫個關於高併發的。結果嘟嘟這個小屋子就好比那商務大洗浴的汗蒸房一樣。嘟嘟昨夜屬實有點暈乎。只好晚上鍛鍊鍛鍊身體之後看了一集《長安十二時辰》。。。。。話不多說,今天學學關於索引的一些問題。

  索引簡介

  優點

 (索引可以大大大大大大的提高查詢效能!)

  1.通過建立唯一性索引,保證資料庫每一行資料的唯一性

  2.大大加快檢索速度

  3.加速表和表之間的連線

  4.減少查詢中分組和排序的時間

  5.通過使用索引,在查詢的過程中,使用查詢優化器,提高系統性能

  

  缺點

  1.建立索引和維護索引消耗時間,這種時間隨資料量增加而增加

  2.索引需要佔用物理空間,如果建立聚簇索引,佔用空間更大

  3.如果表中增刪改,索引需要動態維護,降低資料的維護速度

  

  什麼欄位適合建立索引

  1.常搜尋的列上,加快搜索速度

  2.主鍵列上(MySql 在主鍵上面預設增加索引)

  3.常用的連線列上(外來鍵),加快連線速度

  4.在經常根據範圍進行搜尋的列上建立索引,因為索引已經排序,其指定範圍是連續的 (a between xxx and xxx  但是不是    in   (5,10,15)這種)可以在a上面加上索引

  5.經常需要排序的列上建立索引,因為索引已經排序,這樣查詢可以利用索引的排序,加速查詢時間

  6.經常使用where子句中的列上建立索引,加快條件的判斷速度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 :比如在 where f1。。。 and f2。。。,那麼我們在欄位f1或者f2上建立索引是沒有用的,只有在f1和f2上同時建立索引才有用

  

  什麼樣的欄位不適合建立索引

  1.查詢中很少使用到的,或者參考的列就沒必要加索引

  2.資料值相對少的列也不適合。舉個極端點的栗子:people 欄位有20萬條。sex 欄位有三條(男,女,不男不女) 在sex欄位上面新增索引就是沒有用的

  3.大文字資料不應該增加索引。

  4.經常增刪改,但是查詢比較少的時候就不需要做索引啦

 

  停停停停!因為索引的具體介紹涉及到了關於查詢機制(怎麼查詢一個東西更快的方法)的一些問題,所以嘟嘟先在這裡惡補一下查詢的相關機制,便於後面繼續學習索引種類。

  1.樹是什麼玩應?(B-Tree ,這 Tree 那Tree的)

  首先一棵小樹,必須先有一個根,然後依靠這個根來開枝散葉。就形成了一棵樹。

    2.怎麼查詢快?

  設想一下,如果在查詢一大堆資料的過程中,我們能依靠某些辦法,去捨棄一些沒有必要去查詢的東西。那麼查詢的速度就會比一個一個查的速度快的多。

    基於以上兩點,網上給大家扒下來一棵能夠讓我們查詢資料時候快一些的樹

  

    6那個地方是根, 258 是葉子,37是分支,235678的值叫做鍵值

     1. 這棵樹的形成是有一定的規則的:

   根的左邊(235)叫做左子樹,根的右邊(78)叫做右子樹,首先第一個規則就是右子樹的鍵值要大於根鍵值,左子樹相反。

     2. 給定的這6個數字235678為什麼就把根選成6了?因為6是中間數,至於為什麼不是5?嘟嘟個人覺得也可以,就這麼畫唄:

   

  3.我們把每一個數值對應的那個點叫做節點。那麼我這棵樹也滿足上邊的那個規則:相對於每一個節點,他左側的子節點都會比他小,右側的子節點都會比他大。

  4.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用嘟嘟自己畫的那張圖為例子奧,比如嘟嘟要查6這個數字需要查幾次?(1)先查到了5,發現6比5大 ,根據規則,往右側走到了7。(2)發現6比7小根據規則往左側走到了6!查完了。用了兩步。那麼正常按照順序查詢的話,就不一定查多少次了。

  5.那麼6個隨機數字,在我們按照上述規則進行排序之後想要查詢一個數字,需要查詢多少次?(1)查詢第一個數字5需要一步.(2)查詢第二層數字3或者7需要2次並且有兩種可能,意思是你想查3需要兩次,你想查7也得需要兩次。(3) 同理,在查詢第三層的數字的時候3種可能,並且第三層的任意數字你都需要查三次。所以平均下來就是:

  (1+2+2+3+3+3)/(1+2+3)=2.3次平均

   相比正常排序的查詢(1+2+3+4+5+6)/6=3.5次  查詢確實快了一些。原因就是通過比大小的方式,將一些沒有必要查詢的數字給捨棄了。

  6.聽說這種樹叫做二叉樹。而二叉樹也有別的畫法:

  

  (很明顯這種數的查詢效率就底下) (1+2+3+4+5+5)/6=3.3次

  針對上面那個效率低下的二叉樹,就又引入一條規則,進而產生了一種平衡二叉樹(AVL Tree)

  1.這條規則就是,對於任何一個節點下面的兩個子樹的高度差都<=1

    嘟嘟個人推測這種平衡的機制可以保證搜尋效率的最大化(因為嘟嘟時間有限,這個結論是看上面三顆樹對比之下的效率感覺的)

    2.如果在一棵已經平衡的樹上面增加一個數,減少一個數,或者修改一個數,樹的平衡就可能被打破了(嘿嘿嘿,嘟嘟想起來文章開頭寫的,如果某些欄位經常發生增刪改就不太適合使用索引,因為平衡機制被打破了得話,就得重新耗費資源區重構這種平衡)。

    3.如果平衡被打破,需要重構(通過一種叫做旋轉的辦法保證二叉樹的平衡,詳細的流程嘟嘟推薦大家看看別的部落格),旋轉的方式嘟嘟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意思就是通過位置的調換,保證二叉樹的原則就是了。

 

  B-Tree(平衡多路查詢樹)

  1.B-Tree 是針對磁碟等外儲存裝置設計的一種平衡查詢樹

    2.為什麼會出現B-Tree 這種查詢機制呢? 因為InnoDB  儲存引擎,InnoDB管理磁碟的最小單位是頁(16KB),而磁碟儲存資料的最小單位是磁碟塊block(遠遠小於16KB),這就造成了,InnoDB在進行資料讀取(比如查詢的時候)會將連續的好幾個磁碟塊讀入(老子必須讀夠16KB!)。這是個硬傷。因為讀取也是浪費資源的。而InnoDB你一次讀的太多了。

    3.針對2中讀的太多的問題。如果有一種查詢機制可以繼續減少查詢的時候IO的次數,就會降低資源的浪費。

    4.B-Tree誕生了。

  下面這張圖片能夠比較完美的詮釋B-Tree的特性

   

 

    嘟嘟在別的哥哥的部落格上扒下來的圖片。第一眼看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有點暈乎。但是睡一覺起床以後再看它(MD豁然開朗)

   1.首先每一個磁碟塊都是一個節點,每個節點都有三個指標兩條資料。

   2.資料都是以【key,data】的方式儲存的。每條指標都儲存子節點的地址。兩條資料的key值是從小到大排序。

   3.於是乎以磁碟塊1為例子,就形成了三個區間 {小於17的,17至35的,35以上的},並分別有不同的指標指向對應的磁碟塊。

   4.對比平衡二叉樹的話,在單次的選擇上,二叉樹只能選擇出到底我要查詢的數是比現在大還是比現在小(也就是2選1),而B-Tree每一次可以選擇出來我要查的數具體在哪個區間(多選一),導向更加精確,自然查詢次數會更少。

   

  關於索引和查詢的相關介紹。嘟嘟就講到這裡啦,下次嘟嘟會繼續學習關於具體索引的知識。以上寫的東西嘟嘟基本上是粗淺理解了一下然後現學現賣。畢竟嘟嘟是個新手,對資料結構與演算法什麼的並沒有太高的要求。但是理解一下,既為以後打下一個引子,又不至於學的腦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