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我的2020年終總結:新的角色,新的開始

我的2020年終總結:新的角色,新的開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年終盤點時刻,熟悉我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時候我都會寫一篇推文盤點一下這一年來的得失。

一、也談2020

關鍵事件回顧

(1)扯證了,結婚了

要說2020年我個人的最大里程碑,應該就是和妹紙扯證結婚了吧。我們倆畢業於同一所大學(西南科技大學)同一個學院(計算機學院),我是開發(dev),她是測試(test),一個專注於努力地寫Bug,另一個專注於不懈的找Bug。

生活就像軟體,註定會有很多個Bug出現,但需要及時地發現這些Bug並對這些Bug進行修復,軟體才能持續穩定地執行。

就這樣,一個雙IT人的小家庭就組建成功了,在這裡我也祝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

(2)續任阿里雲MVP

2019年9月評上阿里雲最有價值專家MVP,一年間參加了多次MVP群的Topic討論,也在阿里雲開發者社群發表了一些技術文章,順便積累了一些續任積分。於是,2020年9月續任成功,也收到了續任成功的MVP證書及大禮包。不得不說,今年的揹包比去年的手感好!最後,對阿里雲MVP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我幫你推薦喲!

2021年,我要兌現我在2020年的計劃,實踐一下阿里雲K8s服務ACK(阿里雲容器服務Kubernetes版),並寫一個ASP.NET Core on ACK的入門實踐系列教程,希望對大家有用。此外,我也在之前的推文中強烈建議,對於中小企業技術團隊,可以在測試環境使用本地自建K8s叢集,但是上生產的話還是建議使用雲服務商提供的K8s叢集服務,因為按照投入和產出比來看,小企業技術團隊自建K8s叢集上生產存在很多運維知識和技能上的欠缺,長遠來看並不適合穩定的支援業務發展。

(3)從X公司辭職

自從2018年10月加入X公司,我見證了資訊中心從10人到近30人的規模,也參與了團隊從0到1的建設,更參與了公司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抓手—數字化平臺XDP的建設。在參與數字化平臺建設的過程中,我和我的同事們也在實踐ASP.NET Core微服務架構的落地(如下圖所示),獲得了很多技術上和業務上的成長。

 

在X公司的兩年時間裡,我的領導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我的同事們也在支援我做心中理想的團隊,在此我也向你們表示感謝!雖然,我因為個人原因在11月離開了,但是團隊的骨架和方向都已經搭好和明確了,剩下的就是堅定不移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了,希望你們可以打造更好的團隊交付更大的業務價值。

(4)持續運營微信公眾號

微信之父張小龍的一句話“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這也是微信公眾平臺登入頁的封面圖。在這個所謂的私域流量時代,建立自己的品牌變得不再遙遠和艱難。

2020年是我逐步開始持續運營微信公眾號的一年,從18年改名“恰童鞋騷年”再到20年改名“EdisonTalk”,粉絲也從19年底的3000人到現在的近6000人,雖然跟大號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不過對於佛系的我來說,已經滿足。

在這一年的運營期間,個人感覺要持續地運營好一個自認為要保持初心的個人品牌自媒體還是比較難的,因為時間會跟你作對,初心也會跟你作對。這一年裡,我一有空就會學習然後總結成推文,作為存量放入公眾號推文存量池中。時不時地也提醒自己,要保持初心,不要接過多廣告,還是純潔一點好,因此我現在幾乎沒有接廣告。最後,我也在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發文頻率,從原來的一週幾乎每天釋出一篇,到後來的一三五定期每週共計釋出三篇,週末的話看心情釋出,這麼做也是為了希望保證推文的質量。當然,現在因為辭職在家,所以又恢復了每天一篇的節奏,當然還是主要以原創為主。

這一年裡,我也逐步地確認了我的微信公眾號的定位和側重點,EdisonTalk公眾號會一直重點關注:技術(.NET/雲原生/DevOps/企業數字化轉型)、產品(程式設計師需要的必要的產品思維)、管理(程式設計師可能需要的進階的技術管理、專案管理)、讀書(各種技術和非技術的書籍閱讀分享與推薦)、成長(程式設計師進階之路上的各種成長感悟)。

作為號主,我自然是希望每一篇內容都對讀者有用,但實際情況在於並不是每個主題大家都喜歡,因此如果看了對你有用的自然好,沒感覺的就忽略吧。

(5)持續學習拓寬邊界

瞭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有持續學習習慣的人。2020年,我延續了19年的學習策略,也就是精通+泛讀的模式,對目前或近期工作或生活有用的重點關注也就是仔細閱讀和做筆記畫腦圖,對遠期或未來工作或生活可能有用的我就是快速閱讀有個初步印象和理解。

技術上,學習了《DDD實戰課》、《微服務架構核心20講》、《如何設計一個秒殺系統》、《深入淺出雲端計算》、《Spring Boot與Kubernetes雲原生應用開發實踐》、《軟體設計之美》等等。

管理上,學習了《說透敏捷》、《技術管理案例課》等。

戰略上,學習了《說透中臺》、《數字化轉型的道與術》、《直擊本質:洞察事物底層邏輯的思考方法》等。

商業上,閱讀了《五分鐘商學院》的個人篇和工具篇、《網際網路+:傳統企業,網際網路在踢門》、《網際網路+:小米案例版》、《新零售》、《供應鏈架構師:從戰略到運營》等。

文學上,閱讀了《人類簡史》、《白鹿原》、《熊逸●宋詞10講》等。

這一年花在極客時間上面的時間較多,年度人設也被貼上“沉迷學習”的標籤。對於學習,我比較認同先去實踐和犯錯,然後吸收別人的成功經驗(不一定是全部,多數情況下需要因地制宜的匯入),最後應用和覆盤。如果一來就儲備太多你覺得未來你的公司或專案都用不上的東西,那花太多時間學了也是白學。

一些個人感悟

(1)關於個人定位和中年焦慮

對於進入三十歲的程式設計師來說,可能大部分人都會或多或少對自己的未來開始有了一點焦慮。加上近兩年各大媒體的報道,BAT對於35歲以上的程式設計師總是抱消極的態度,說他們精力差、時間少、不願意加班等等,一句話,價效比太低。

對於今年32歲的我來說,已經成為了不少公司的職位JD(PS:我已經看到成都地區幾家企業開始標註32歲以下了)裡面排斥的那類人,我自然也是焦慮的,因此我需要主動地減少焦慮。古人常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即雖然戰略大於組織,組織大於人,但其實所有的問題,最終都是個人的問題,都是需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的。

如何與自己和解,其實就是人生每個階段最大的問題。

對我來說,我和自己和解的方式,用幾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抓主線,建體系,有側重,多覆盤。”

作為一個技術人,一般來說都有兩條成長路線可以走,因此需要抓住主線:技術路線或者管理路線,當然你也可以走 產品(經理)路線。大公司一般都有成熟的職級晉升體系,如P4、P5、P6...這樣一路打怪升級。小公司則一般沒有這種體系,而且小公司在技術層面對於技術人員的提升受限於缺少足夠複雜的業務場景(換句話說,即可能一直沒有高效能、高可用、高可擴充套件的需求),因此小公司的技術人員大多數都會選擇了走向偏業務和管理路線,比如技術管理、專案管理、產品管理等等。

在每個路線下,都有成體系的知識點和技能點,但因為具體的技能點太多,我們無法一一掌握,所以我們需要區分“道”與“術”。對於技術層面來說,個人認為那些以不變應萬變的就屬於道,具體來說其實就是 程式設計 + 軟體設計。如果再進一步拆分,又可以得到 程式設計 = 資料結構 + 演算法,軟體設計 = 高內聚低耦合的模型 + 合適的規範。在道的層面,理解到這裡,可能無法直接指導我們的工作,但它已經幫助我們建立高層的體系結構。這時,我們還需要一定數量的術,即我們可以繼續拆解得到具體的資料結構如線性表、棧、佇列、二叉樹等等,演算法呢我們可以繼續拆分得到查詢和排序的常見演算法,高內聚低耦合的模型又可以拆分為面向物件的重要原則及那二十多個經典的設計模式等等。

然而,我們發現一路拆分下來,會是密密麻麻的點,這棵樹會變得很大,因此我們需要有側重點。

比如,對於傳統行業的資訊化技術團隊來說,可能很長一段時間(好幾年)都不會有過於複雜的效能要求及高可用要求的業務場景,因此分散式技術棧的過多知識點其實就不用列為重點,而且儘量能不上分散式就不上分散式,保持準時交付業務價值和維持線上環境的穩定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轉而將體系重點放在單體架構的模組化、DDD領域驅動設計、程式碼審查與重構、單元測試等方面,側重於它們所帶來的產出比可能帶來的回報更大。

又比如,對於To C的應用,一般對資料的熱點訪問要求較高,那可以將分散式快取相關的技術列為掌握的重點。而對於To B的應用,則更會側重於多租戶的設計以及複雜的業務邏輯流程,那可以將多租戶的設計實現方案、複雜需求的梳理和挖掘、DDD領域驅動設計列為掌握的重點。工作中的專案的側重點的不同,我們的儲備也需要按需調整,不重要的就先跳過或淺嘗即止也是可以的。

最後,從本質上看,人類其實只能通過“試錯法”進行學習。總結覆盤,就是從曾經試過的錯中學習,把經驗和教訓變成組織能力。因此,我們還需要多總結,預期目標和現實目標之間存在哪些差異,分析原因,提煉出解決方案。小事可以及時覆盤,大事需要階段性覆盤,專案結束後需要全面覆盤。

通過“抓主線,建體系,有側重,多覆盤”,我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也調整了自己的心態,今年這個時候的我比去年這個時候的我進步了一點點,我都是開心的。

(2)關於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

 

這兩年一直在參與公司的數字化轉型,也對數字化轉型有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以前,我一直認為數字化轉型,數字化是重點,即通過各種各樣的技術來將公司的各種業務流程統統搬到線上就算是成功了。現在,我更加認同,數字化轉型,重在轉型,數字化只是手段,技術只有服務於業務才能發揮技術的價值。

而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商業價值,真正的數字化轉型是對現有企業從戰略到商業模式上的重構。可以看到,如果作為一個技術人只站在技術的角度去看,它就是一個或多個戰術,無論你用啥牛B的新技術,都屬於術的層面。而如果跳出技術人的視角,拔高自己的層級去看,它就是一個或多個戰略,屬於道的層面。數字化轉型是企業的戰略,這個戰略應該側重於業務和商業,而不是側重於採用哪種高新技術,最有價值的轉型是通過一系列技術和管理干預來改變業務而實現的。

對於身處網際網路時代的傳統企業來說,數字化轉型是必經之路,既然是轉型,那麼必然會經歷各種變革,是變革就會有陣痛。在這兩年裡面,在推動業務線上化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來自各個業務部門的阻力,這些阻力就是源自各個業務部門既得利益的觸碰,但是從根源來說還是沒有對公司高層做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的認知理解沒有達成共識,最終結果就是推進緩慢。不過,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一般來說都是持久戰,不能用以前資訊化時代做專案的思維去做,在實際落地的時候也往往是基於業務需求的緊迫性和業務價值體現從業務區域性入手,逐步建設,逐漸擴充套件業務範圍。

同時,數字化轉型的團隊也是需要培養和成長的,拿來即用的外部人才其實市場上還是不多(大多數都是網際網路公司的技術專家人才),需要企業投入足夠的關注和精力去打造和完善。不過,能做到這一點的企業著實不多,很多都受限於高管對於資訊中心的認知限制,還是一直認為資訊中心是一個花錢的成本中心。只有從CEO層面就堅定數字化轉型的路線和方針,自上而下地推動與所有中層干係人達成共識,才有可能持續。

最後,對於數字化轉型中的技術人員來說,如果想長期持續地獲得發展,借用鍾華老師在《數字化轉型的道與術》書中的建議,那就是將自己培養成一個“精通業務,又懂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技術層面就不說了,業務層面如何才能精通?我們常說技術需要服務於業務才能發揮技術的價值,那麼業務又是為什麼服務呢?這裡我再次按照道與術的層面來談談我的看法,私以為,業務是為公司的商業活動服務的,好的業務,多種多樣的業務,持續發展的業務,都可以使公司在商業活動中佔據優勢,從而贏得市場。因此,可以說,商業知識是任何業務領域知識的底層邏輯,也就是道。而在術的層面,我們可以將商業知識拆分為營銷、研發、生產、供應鏈幾個面,這就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業務部門了,不同的企業會各有側重點,比如某些企業側重於新零售那麼就會側重於營銷,某些企業側重於生產製造,某些企業側重於研發和設計等等。這幾個點再繼續拆分,下面又會有很多條具體的業務線,每條業務線上又會有很多個點,這些點就是業務經辦人或角色,他們通過一定的業務流程相互協作共同完成業務線的交付。那麼,由“點-線-面”此構成的業務體系,就是我們需要了解的,我們可以按照“面-線-點”的層級一一去了解(就跟我們瞭解一個軟體一樣,先看其模型,再看其介面,最後看其具體實現),先掌握大的主線在心中,小的細節再一一花時間去掌握,未來如果有機會,可以和業務一起通過技術手段重構其業務流程或模式,達到數字化轉型的最終目的。

(3)關於有限和無限的遊戲

《有限和無限的遊戲》一書中提到,這個世上至少有兩種遊戲,一種是有限遊戲,另一種是無限遊戲。有限遊戲以取勝為目的,而無限遊戲以延續遊戲為目的。

其實,我們一出生就生活在一個有限遊戲裡:

  • 小時候的遊戲是“好好學習,努力考第一”,每次遊戲都有排名,都有贏家。每次遊戲,我們和父母都如臨大敵。

  • 大學時的遊戲是“看誰能找到好工作”,投身於考研、雅思託福GRE、筆試和麵試、LeetCode刷題,這個遊戲的結果就是贏家可以去世界500強,去頭部企業拿高薪。

  • 工作後的遊戲是“看誰早晉升、看誰買房多、看誰車子豪、看誰的孩子能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在我們玩遊戲的過程中,大部分人都開始過得大同小異,最終慢慢地就活成了同一種人,即以比別人過得更好當作目標,永遠要處於社會主流價值觀內的人。不過,同時我們也失去了一些自由,因為我們將自己的人生限制在了一個小方框裡。

《有限和無限的遊戲》的作者詹姆斯·卡斯說道:“有限遊戲是有劇本的,而無限遊戲則是傳奇性的”,所以,如果我們能夠不斷地擴充套件邊界和探索邊界,不再執著於輸贏,人生也就會變得不同。或許我們會說,這個理念聽起來非常的“烏托邦”,但其實自古以來的文人志士都在不斷地對它進行追求,中華文明也經歷了百家爭鳴、三教合流等事件開始相容幷蓄和諧發展。恰如宋代張載所說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中國曆代知識分子的人生目標和座右銘。它也特別適合當下,應該是我們所有 IT 行業的技術人,也是現代的高階知識分子的人生自覺。

因此,我覺得,只要我在不斷地探索和擴充套件我的邊界,無論是對知識的探索 或 對美好的追求 又或是 對他人的幫助,我就可以持續地獲得滿足和成就感,能夠在未來更多時候可以和自己和解。

二、規劃2021

對於2021,我的規劃就是沒有具體的規劃。

當一個合格的老公和爸爸

2020年完成了婚姻大事,老婆也懷上了小寶寶,我在2021年就即將同時有兩個新角色:老公和爸爸。希望能在工作之外,我能夠當好合格的老公和爸爸。

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自從2018年體檢發現小毛病開始增多,這兩年更是沒有怎麼堅持鍛鍊身體,因此也希望在2021年能夠逐步開始恢復鍛鍊身體,尋找花費時間少但鍛鍊效率高的運動方式。

比2020年進步一點點

這幾年最開心的就是,每一年或多或少自己都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和成長,哪怕只是一點點,我都覺得開心。因此,2021年如果能比2020年,我又能獲得一點的進步,能拓寬一點自己的認知邊界,我就滿足。

三、寫在最後

豐子愷說過一句話:“不念過往,不懼將來。不亂於情,不困於心。如此,甚好。”

對於過去,向相伴了多年一起工作的夥伴們說一聲再見。

對於未來,我仍然會繼續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

 

作者:周旭龍

出處:https://edisonchou.cnblogs.com

本文版權歸作者和部落格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作者同意必須保留此段宣告,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