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世就定價 8000 元,5G 目前恐難以商用
種種利好訊息帶動了外界對 5G 的想象,意味著經過長時間技術研發和規模化網路實驗,5G 終於走到終端應用試驗階段。
3G 手機 2008 年進入市場,4G 手機 2014 年進入市場,從 3G 到 4G 時代中國用了 6 年時間,如今我國的 4G 網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並已進入成熟期。從過往行動通訊網路迭代速度來看,在 4G 發展的第五個年頭推出商用 5G 也確實符合時宜。
然而據中國移動訊息首批 5G 手機將達到 8000 元,加之不菲的 5G 套餐費用(預測在 300 元上下),無疑給大眾潑了一盆冷水。雖然中移動樂觀的預計到 2020 年,5G 手機價格就可能降低到千元左右,可顯然這只是中移動一廂情願的想象。
使用者真的迫切需要 5G 來革命自己的上網體驗嗎?天浩認為在當下的移動網際網路世界,4G 給予使用者帶來的上網服務已經綽綽有餘。從 5G 天價面世本身來看,就給出了答案。如果中移動足夠自信 5G 的快速普及,斷然不會定下這麼高的價格。
結合過往 iPhone6 一直堅挺為國內普及率最高的 iPhone 型號,以及微軟不惜用停止對 Windows XP 支援來逼迫使用者升級新版系統來看,遠遠超過使用者真實需求的 5G,並且要讓使用者大掏腰包,幾年內很難如中移動所願的全面落地。
距離 5G 商用一步之遙
據中國移動的官方微博訊息,中國移動在 "5G 創新合作峰會 " 上,公佈了最新成果和行動計劃,宣佈要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 5G 試驗網,在 17 個城市全面啟動面向商用的 5G 測試,與 6 個廠家釋出了首批 5G 終端產品計劃,將於 2018 年底推出首批 5G 終端晶片,2019 年一季度推出首批 5G 終端。
中移動還將通過首期 100 億元總計 300 億元的 5G 聯合創新產業基金,對 5G 創新應用進行戰略扶持。根據其預判,首批 5G 手機的上市價將高達 8000 元以上。但隨著 5G 網路的逐漸普及,到了 2020 年,5G 手機的價格可能降到八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千元機的級別。
4G 的發展剛剛起步的時候,5G 的話題已經甚囂塵上。早在 2014 年 5 月 13 日三星電子宣佈已開發出了首個基於 5G 核心技術的移動傳輸網路,並表示在 2020 年之前進行 5G 網路的商業推廣。而在近日,據芬蘭媒體報道稱,該國運營商 Elisa 已經正式宣佈商用 5G 網路,並且還推出了全球首個 5G 移動套餐,每月收費 50 歐元(約合人民幣 390 元),使用者可以無限量地使用 5G 流量。
在這期間國內三大運營商也都在積極推進 5G 商用化程序,曾在 3G 落後一步的中移動率先將 5G 作為未來重要的戰略規劃。
中國移動計劃未來三年內展開大規模網路測試,聯合合作的企業進行應用試驗,力爭 2020 年實現 5G 網路商用。此外,中國聯通也宣佈將加快 5G 關鍵技術的研究,將 5G 網路正式商用的目標也定在 2020 年這個節點。同時,中國電信提出轉型 3.0,計劃未來十年內分三步進行 5G 部署並全面開展 5G 相關研究和測試驗證,爭取 2025 年在 6GHz 以下首發 5G。
5G 在全球如火如荼地開展,不管是網路運營商還是手機廠商,都在積極佈局 5G 產業,推動 5G 產業鏈成熟。最近在廣州舉行的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其主題是 "5G 連線新時代 ",小米、OPPO、vivo 等國內手機巨頭都展出了最新款的 5G 手機,均搭載驍龍 855 晶片和 X50 5G 調變解調器,好像我們距離 5G 時代只有一步之遙了。
8000 定價讓人心涼
從目前全球關於 5G 的報道來看,2019 年 /2020 年前後 5G 的大範圍商用將逐步推進,但不得不說,5G 高昂的價格令人心涼。先不說高昂的 5G 套餐費用,光是 5G 手機本身的定價也令人望而卻步,以移動 5G 手機 8000 的定價為例,直接決定了首批 5G 使用者只能是在中高收入人群裡流行。
對於大部分 5 環外剛剛用上千元機的使用者而言,即使中移動樂觀預測的千元 5G 手機能夠實現,可動輒 300 元左右的流量資費,就足以讓他們寧可不 " 嚐鮮 ",也不會貿然的進入 5G 時代。要知道 2017 年國人年可支配收入才 25974 元。
據今年 1 月 18 日,國家統計局釋出的 2017 年居民收入情況資料顯示,2017 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5974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7.3%。2017 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 18322 元,比上年名義增長 7.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 5.4%。
5G 手機的定價以及套餐費用與目前國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背離太遠,5G 手機註定是 " 富人 " 們的權利,就如同每年推出的新款 iPhone 手機一樣,率先嚐鮮都是 " 有錢人 ",根據極光大資料的資料顯示,截止 2018 年 Q2,iPhone 6 仍舊是蘋果持有率最高的型號,對外銷售了 10 個月的 iPhone X 卻只能排到第 6 名。
要知道 iPhone X 在硬體創新上相比 iPhone 6 整整進步了一兩代,更高的屏佔比、Face ID 與無線充電等在使用體驗上遠遠將 iPhone 6 甩在身後。但是相較於日常的手機使用,黑科技滿滿的 iPhone X 沒有 " 顛覆 " 性的改變,卻 " 奇貴無比 ",致使比自己早誕生 2 年、1 年的老機子,普及率遠遠高於自己。
反過來看 5G,根據百度百科介紹,5G 網路作為第五代行動通訊網路,其峰值理論傳輸速度可達每秒數十 Gb,這比 4G 網路的傳輸速度快數百倍,整部超高畫質電影可在 1 秒之內下載完成。5G 技術的誕生,標誌著使用者用智慧終端分享 3D 電影、遊戲以及超高畫質(UHD)節目的時代已向我們走來。
可以平均 6 寸上下螢幕的手機,真的需要那麼快的網速嗎?5G 帶來的超高畫質(UHD)和現在 4G 可以完美實現的 1080 超清在視覺上究竟能帶多麼翻天覆地的變化?未來幾年 2-3 千元的手機螢幕真的能夠釋放 5G 帶來的畫質革命?
這一系列的問題,並不難回答。就像 iPhone 6 的堅挺和 Windows XP 的長壽,5G 能否打破這個魔咒,真的讓人堪憂。
三大難題制約 5G 普及
天浩在深度思考 5G 未來的問題後,認為有三大難題制約了 5G 的普及。
首先,對手機使用者而言 5G 不是剛需。眾所周知,2G 解決的是語音通話的問題,滿足了使用者對手機通話的基本要求。3G、4G 時代使用者可以快速傳輸資料、音訊、視訊和影象等,行動通訊質量提升、峰值速率提高等等,帶來使用者體驗的極大提升,可以說從 3G 到 4G 的發展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
而 5G 技術傳輸速度相比 4G 的百倍超越,在現有的手機硬體與應用生態裡,完全不足以發揮。此外,5G 可以實現從人與人之間的通訊走向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訊,為萬物互聯的時代來臨奠定基礎。但物聯網是一個比 5G 普及起來週期更長的事物,站在普通手機使用者角度而言,即使不談手機價格和套餐資費高低問題,僅從需求來講,5G 也並非剛需。
從 2G 到 3G、4G 的每次換代,戳中的都是使用者真實痛點。3G 相較 2G 而言帶來的是語音時代向資料時代的革命,4G 帶來的則是滿足手機使用者日益增長用手機觀看視訊、玩大流量遊戲及超大檔案傳送的需求。
而從目前的 4G 更新換代到 5G 就不是使用者剛需了。現在的 4G 網路已基本滿足普通使用者的需求,這樣顯得 5G 地位較為尷尬,對普通使用者而言,花掉目前使用合適的 4G 去追求價格高昂的 5G,豈不是白花了 " 冤枉錢 "?
其次是5G 綜合費用超過普通人承受能力。回首 3G 的普及,即使是從語音通訊到資料通訊的大變革,若沒有當年運營商強推的 0 元購機活動及國產千元機的流行,3G 的普及週期就可能非常之長。
而 4G 的發展,離不開當年紅米、魅藍、奇酷等一批幾百元的 4G 手機大量面世。千元機讓 4G 使用者迅速突破 11 億,可為了滿足 11 億使用者 4G 的需要,三大運營商共投入幾千億建設 340 萬左右的 4G 基站,致使每個手機使用者都揹負著一百元甚至兩百元的套餐資費(本人 4G 套餐 199 元)。
去年底,中國移動研究院無線所總工劉光毅曾透露一個資訊,因為 5G 建網頻段較高,基站覆蓋範圍相對變小,同時 5G 的應用場景增多,所以想要保證 5G 高速率和廣覆蓋需求,基站數量應至少是 4G 基站數量 2 倍左右。通過推算,3G 基礎設施三大運營商投資 3600 億元,4G 基礎設施投資在 8000 億元,那 5G 要想實現大範圍普及成本又將是多高呢?
目前 4G 的投入都沒有回收,羊毛出在羊身上,300 元 5G 資費都是樂觀的猜測。十幾億手機使用者裡,有多高比例的使用者能承擔得起每月 300 元的套餐資費呢?
另一方面各大手機廠商要面臨著動輒幾十億的 5G 技術研究經費,手機廠商每生產一臺 5G 手機,都需要繳納 5G 專利費用,高通的收費是單模 5G 手機收費 4%,多模手機收費 5%,而華為 5G 的收費標準沒有多模和單模的區分,收費標準統一都是 4%。此外,5G 在上網速率上是超級迭代,總不能每秒數十 Gb 的 5G 網路,配的手機螢幕解析度太低,CPU 處理速度跟不上網速吧?所以,與 5G 相匹配的手機價格高是必然的。
還有 5G 手機的研發費用、專利費用等支出,最終還是會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這也就造成了 5G 手機價格昂貴的原因。消費者是否願意為 " 天價 "5G 買單還是個問題。天浩認為,5G 的推出或許會成為小眾需求,對於普通大眾而言,可以預見的時間裡,他們很難掏腰包買 5G 的賬,而使用者過少套餐資費必然就要高(否則虧得太多),套餐資費高使用者的換 5G 的熱情就會被壓抑,惡性迴圈,勢必大大延長 5G 的普及的週期。
三是投入與回報比低,運營商 " 強推 " 動力存疑。早前摩根士丹利將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列為 " 亞洲電信股中不建議投資股份 ",理由則是 "5G 業務的資本投資過大且其回報率較低 "。為滿足 5G 時代需求,運營商一般會採用更高頻段、全國性覆蓋的頻譜,這無疑會大幅拉高資本投入。
據摩根士丹利預計,中國移動資本開支在 2019 至 2023 年間將達到 4800 億元。在 5G 市場尚不明確的情況下,這些精明的運營商勢必會非常謹慎,搞一搞營銷噱頭還行,很難會真的下血本快速普及 5G 基站。而且手機廠商也不敢 all in,2014 年 4G 時代以小米、奇酷、魅族為首的廠商貼錢做 4G 的盛況將不會重現,這也不利於推進 5G 的普及發展。
天浩認為 5G 在可見的時間裡難徹底普及,5G 已經超出使用者真實需要,而且價格昂貴。除非運營商強硬關閉 4G,否則遠遠超出使用者剛需需求的 5G 真正的全面落地很難。雖然中移動樂觀的認為 2020 年成本降至 1000 元,但真的會實現嗎?
目前因為考慮投入問題 4G 網路還未實現穩定,又要投下一大筆錢的 5G,十幾年間一萬多億的投資只能使用者來 " 還 ",所以說 5G 價格不可能真正的大幅度下降。
對於目前的消費者而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還是更喜歡價效比高的 4G。雖然 5G 普及能帶來一萬個好處,可商業永遠只談現實,在可見的時間裡,5G 全面普或只是部分人的一腔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