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人用 NASA 10% 的預算拿到太空城市的入場券
2008 年 9 月 27 日 16 時 35 分,中國航天「神舟七號」飛船指令長翟志剛開啟太空船艙門出艙活動,這是中國航天員第一次太空漫步,而這一天距離現在已整整十年。
大多數時候,航天於平凡的我們,只是遠方的轟鳴和浪漫的夢想。
所以今晨當我們醒來,當然難以記得十年前的歷史一瞬。真正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中國航天的,卻是充斥著煙火氣息的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呆在國企底層》的爆款文章刷遍朋友圈。
資訊碎片真真假假,反應的問題也虛虛實實,但卻從最柴米油鹽的角度,道出了中國航天的辛酸與無奈。核心工程師只有 12 萬元的年薪,令人唏噓。稍晚些時候,根據新京報的核實,文章主角一位副主任研究員的年薪實際上大約為稅前 25 萬。這一薪酬水平依然無法與市場化企業相比……
由於諸多原因,中國航天在很多方面是無法與 NASA(美國太空總署)放在一起比較的。僅從總預算上來看,NASA 2018 年的經費為 190.9 億美元,而中國航天局 2018 年預計經費據說是 20 億美元。但是就航天人本身而言,他們擁有著足夠強大的專業背景和勤奮度。從最初開始,這些人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將中國推入到航天俱樂部中。
而最近十年,我們在航天領域的程序大大加速,我們觸控到月亮的面龐、拿到了太空城的入場卷。這十年,走出的每一步都讓我們距離太空城市的夢想更近一點。
至於從空間站到太空城市究竟還有多遠?
嫦娥五號總設計師、總指揮顧問葉培建回答說:“目前看來,小規模試驗性是可以的,要想大規模實現尚需時日。”
前路或許需要以光年計量,但我們至少已在路上......
.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08 年 9 月 27 日 16 時 50 分左右,神舟七號指令長翟志剛成功出艙。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監控大螢幕上,能夠清晰地看到航天員翟志剛手持五星紅旗出艙進行太空行走。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0 年 10 月 1 日,6 月 9 日,「嫦娥二號」衛星環月飛行模擬圖。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1 年 9 月 29 日 21 時 16 分 0 秒,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天宮一號」由長征二號FT1運載火箭在中國西北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標誌著中國航天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已經擁有建立初步空間站,即短期無人照料的空間站的能力。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2年6月17日,酒泉,神舟九號發射升空,航天員乘組景海鵬、劉旺、劉洋,其中劉洋成為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2年12月27日,中國自主建設、獨立執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區域性正式服務,由16顆導航衛星組成的北斗系統將服務包括我國及周邊地區在內的亞太大部分地區。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3 年 4 月 26 日,中國重大科技專項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的首發星,高分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2014 年 3 月 13 日國防科工局組織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利用高分一號衛星對疑似 MH 370 失事海域進行觀測,在搜尋海域找到三處疑似漂浮物。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3 年 6 月 13 日 13 時 18 分,搭載著 3 名航天員的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實現自動交會對接。圖為從神舟十號艙外攝像機視角看地球。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3 年 12 月 2 日,嫦娥三號發射成功。12 月 14 日,玉兔號巡視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虹灣區地區,這是中國航天器首次在地外天體實現軟著陸。隨後,著陸器和月球車用各自攜帶的相機互相拍照。上圖為嫦娥三號著陸器、下圖為玉兔號月球車。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5年12月17日,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中國科學衛星系列首發星——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發射升空。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6 年 10 月 17 日,酒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點火。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6 年 10 月 19 日凌晨,神舟十一號與天宮二號成功實施首次太空交會對接。著也是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任務,總飛行時間長達 33 天。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的自動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進駐天宮二號,組合體在軌飛行 30 天。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6 年 11 月 03 日,海南省文昌市,11 月 3 日 20 時 43 分,中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7 年 4 月 20 日,海南文昌,天舟一號正在進行發射倒計時準備工作。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7 年 4 月 20 日,海南文昌,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夜幕中冉冉升空。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7 年 7 月 2 日,長征五號中興火箭第二次發射任務,在飛行至 346 秒時,由於其中一臺發動機區域性結構發生異常,致使火箭與衛星在西太平洋墜落,發射任務失利。這是中國航天近年來最重大的一次失敗。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8 年 4 月 2 日訊,德國弗勞恩霍夫高頻物理及雷達技術研究所上週拍攝到的天宮一號在 270 公里高度的畫像。4 月 2 日 8 時 15 分左右,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完成近 7 年的超長服役期,再入大氣層。墜入南太平洋中部區域,絕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氣層過程中燒蝕銷燬。

圖片來自於:視覺中國
2018 年截至今日為止,
中國航天共完成 25 次發射任務。
從 2008 年至今,
中國航天共進行 185 次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