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內喜提十餘場IPO,但“騰訊系”上市選手表現欠佳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科技唆麻(techsuoma)
“騰訊系”IPO遍地開花
前兩天美團點評接過網際網路第三次上市熱潮的接力棒,在熱鬧了一個夏天的港交所,再次敲響了那個快不夠用的鑼。
2018年被稱為史無前例的IPO大年,科技公司扎堆上市。從3月起,B站、愛奇藝、虎牙直播、小米、優信二手車、獵聘、映客、拼多多、美團點評等網際網路公司先後上市,同程藝龍、蔚來汽車、騰訊音樂、貓眼電影等已經提交了IPO申請掛牌在即,摩拜、滴滴、快手、螞蟻金服、鬥魚等也傳聞正在籌備上市。
看似眾樂樂的場面,其實背後有一個悶聲發大財的真正大贏家——騰訊——其中有10餘家公司都有騰訊參股的背景。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騰訊系旗下公司就一浪接一浪地上市,每隔一兩個月騰訊就能喜提一家上市公司:2017年眾安、搜狗、閱文、易鑫4家公司相繼上市,2018年希瑪眼科、嗶哩嗶哩、Spotify、虎牙、映客、拼多多、燦谷燦谷、同程藝龍、美團點評、趣頭條等密集掛牌。後面還有騰訊音樂等一眾“騰訊系”選手在排隊等著敲鐘。
騰訊在不斷擴張投資版圖的同時,收入也越來越依賴投資收益。2016年,騰訊的“其他收益淨額”為35.94億元,2017年則增長到201.4億元,增長幅度近5倍,佔騰訊2017年年度盈利的27.79%。
那麼最一年來上市的“騰訊系”選手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如何?事實上現實情況並沒有那麼樂觀。
新上市選手股市表現盤點
腰斬型
1、閱文集團
閱文集團前身是騰訊在2014年收購的盛大文學,作為騰訊收購的“親兒子”,因被視作騰訊在網路文學和大文娛IP領域的佈局而被普遍看好。2017年11月8日閱文集團在香港上市,上市當日其市值一度突破110港元最終收報102.4港元,市值達到816億港元,漲幅86.18%,成為當之無愧的“網文第一股”。
然而好景不長,自開盤後的巔峰時刻,閱文的股價一路下跌,上月宣佈收購新麗傳媒後,更是跌破發行價。一年不到,閱文集團股價遭腰斬,累計下跌519億港元。截至9月10日收盤,閱文股價大跌9.52%,市值409.25億港元,較發行價55港元下跌18%,較盤中最高值110港元跌幅高達59%。
2、虎牙直播
2018年3月8日,在虎牙直播上市的前兩個月,騰訊宣佈以4.6億美元獨家戰略投資虎牙,騰訊持有虎牙34.6%股權,是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虎牙上市後,其股價一路高升,一度漲至50.82美元,較發行價12美元大漲323.5%,市值曾超過母公司歡聚時代,被稱為“遊戲直播第一股”。
隨後虎牙股價連續下跌,今年8月,虎牙釋出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歸屬虎牙的淨虧損為21.25億元,上年同期的淨虧損為1500萬元,虎牙二季度淨虧損大幅增大。財報釋出後,虎牙盤後股價大跌16%,市值萎縮至55.63億美元,距離6月份百億市值也是近乎腰斬。
3、趣頭條
騰訊多年來在演算法分發方面一直沒能取得良好的表現,今日頭條的崛起始終是騰訊的一塊心病。同樣採取下沉策略的演算法分發內容產品、自稱為“位列第二的移動內容聚合應用”的趣頭條成為了騰訊的重點關注物件。今年3月,趣頭條完成了2億美元的B輪融資,由騰訊領投,投後估值超過了16億美元。
9月14日,趣頭條上市首日收漲128.14%,報收15.97美元,最大漲幅達到191%。但是從9月17日,也就是登陸美股的第二個交易日開始,趣頭條高開低走,持續跳水,跌幅超40% ,可謂是經歷“瘋狂一夜”之後全面暴跌,至今仍持續走低。
過山車型
1、B站
騰訊在 2015 年 B 站 D 輪融資時搶先入股,彼時騰訊與阿里在爭奪年輕人市場,阿里投資 A 站後,騰訊轉身拉攏 B 站。2018年3月28日晚上,B站正式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每股ADS11.50美元,整體募資規模達4.83億美元。然而B站上市首日破發,股價開盤報9.80美元,較發行價大跌14.8%,盤中跌幅一度超過17%,上市後股價持續下跌,幾天之內就跌破發行價。
弔詭的是,從5月開始,B站的股價又形成了一股逆市上漲的高潮。5月第一週之內B站股價漲幅已經達到15.95%,而後整個月上漲達到48.6%。6月14日,B站股價收報20.5美元,相比發行價漲幅為82%,數日後盤中再次達到22.70美元的新高,奇蹟一般的增速。
登頂後的一個月內,B站的股票又隨著不同階段的小幅下跌股價,一路跌到了12美元。隨之而來被應用商店下架的訊息更是雪上加霜,後續股價像霜打的茄子一樣基本沒有什麼起色。
2、拼多多
自2017年2月以來,騰訊一直是拼多多的主要股東。據招股書,目前騰訊所佔股比為18.5%,騰訊公司投資併購部門總經理林海峰擔任拼多多董事。騰訊對拼多多連番下注,給予流量和資本的加持,對於發力零售的騰訊來說,拼多多的戰略意義可見一斑。
然而上市不到兩個月,拼多多可以說是切身體會到經歷股價過山車的驚險感受。上市後拼多多幾次股價大跌,“一瀉千里,一步步跌落深淵”。而在9月股價又快速回漲,13日當天上漲了30.03%,市值一度達到331.89美元,創始人黃崢的身家超越雷軍和丁磊。而在雲端不到兩天,拼多多股價於15日再次回落,跌幅達到了12.08%,一天之內蒸發了40.1億美元,短時間內冰火兩重天,相當具有戲劇性。
3、蔚來汽車
如果說拼多多和B站的股價是坐過山車,那麼蔚來的股價可以說是遭遇了一場地震。蔚來於美國時間9月12日正式於紐交所掛牌,第一個交易日破發,呈“斷崖式”下跌,直接跳水,一度跌超14%。但是股價在上市第二個交易日狂飆,盤中漲幅一度擴大至90%,市值觸及130億美元。截至收盤,蔚來上市次日股價幾乎翻倍,市值甚至超過長城汽車和“二汽”東風集團。
9月14日,蔚來股價繼續狂飆,美股盤前大漲超20%。但開盤後由漲轉跌,跌超12%並暫停交易。9月17日,蔚來汽車股價再度重挫14.14%,市值跌破百億美元,至87.21億美元。怒漲之後暴跌。
為何屢屢表現欠佳
二級市場股價的問題原因向來很複雜,但我覺得可以試著分析幾個:
第一,騰訊“撒網”的投資策略,部分投資的公司和騰訊自身業務並沒有太大的協同性。騰訊投資的戰略是“用資本連線一切”,以這個戰略為核心,騰訊把一眾企業送上了資本市場,但廣撒網投資的企業很多並不能被吸納成騰訊自身業務的一部分,有些投資物件跟騰訊自營業務並沒有太大關係,比如網際網路汽車零售交易平臺易鑫、二手車交易平臺優信等公司。
很多一線科技公司,比如亞馬遜,微軟,谷歌,阿里等,對於關乎自身主營業務和未來需要戰略佈局的領域,對所投資的企業會掌握更多的主動權,採取的多是控股或直接收購的方式,比如最近阿里花95億美金全資收購餓了麼。相比之下,騰訊的投資策略更類似於VC或者PE的策略,玩的是投資財技,收益是坐收“創業稅”。
所以像阿里這樣的公司diss騰訊,基本上也是懟這個點,因為騰訊的投資的確是給人廣撒網的感覺。
第二,有些公司本身並沒有太大的盈利空間。比如閱文集團,雖然近年來業務表現向好,但利潤率過低是制約閱文集團進一步發展的最主要因素,而且收入嚴重依賴線上閱讀的閱文,不得不面臨使用者付費閱讀的天花板,在商業模式沒有更多突破,資產的變現能力未能得到充分開發的瓶頸期,閱文的市場預期並不會太高。
隨著騰訊系企業陸續進入收割期,在騰訊的背書下,這些公司上市起始都有不俗的表現。然而這並不能保證他們在股價上一路順遂,從二級市場的表現可以看到,這些上市企業在“一夜暴富”後都回歸到原本的價值。
其實這也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