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微信小程式如何賦能金融生態
2017年1月9號,微信小程式正式面對C端使用者開放,一石激起千層浪,小程式被認為是繼PC、APP之後又一個具有深遠影響意義的時代產物。截止於2018年6月底,微信小程式已經擁有了 1.7 億日活躍使用者,後臺開放工具使用人數超 100 萬,第三方平臺數超過 2300 家。微信小程式的開發者數量達到 150 萬。
微信小程式發展一年多,熱門的均為一些工具類,生活類,電商類的小程式。金融小程式,並沒有太大的聲響,2017年初證監會的一紙檔案讓金融小程式望而卻步,強監管壓力下,金融小程式任重而道遠。
近期有幸和多家銀行,證券等金融機構產品運營人員作了一次深入的溝通交流,重新打開了我對金融小程式的認知,金融小程式在金融零售業務的佈局上,具有不可比擬的作用,行業中不少翹楚都在佈局小程式。

由於涉及產品授權的問題,我們暫時會以某股份制銀行的產品舉例討論,結合本人的產品經驗和認知,一起聊聊微信小程式如何賦能金融生態。
1.用完即走,輕便快捷
小程式主打的特色就是“用完即走”,由於其自身的技術特性,使用者無需下載APP,但能承載很多APP功能,在一些低頻業務場景上,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舉例來說, 在金融領域,身份證OCR以及生物識別(如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等),以往大都是通過APP完成,而外部獲客和下載金融APP存在明顯的轉化瓶頸, 一直是金融機構的頭疼難題,小程式則能非常巧妙的解決這個問題,使用者可以在小程式內完成相關的金融驗證,減少中間的人力接入,提升了金融產品的轉化效率。如以下某股份制銀行的貸款類小程式所示,在小程式內可以完成身份證OCR以及人臉識別,提交完使用者資訊以後,銀行的風控系統可自動識別該使用者的貸款資質,接下來會由相關的客戶經理跟進完成貸款手續辦理。如果使用者中途退出,銀行的客服也會進行電話跟蹤,斷點服務促成使用者的轉化。

2.聚焦場景,深耕服務
金融機構有著豐富的線上線下服務場景,比如信用卡的衣食住行本地生活,銀行的網點服務, 小程式在構造線上線下場景,完成產品閉環,提升服務體驗,提高流程效率方面,均有用武之地。 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各大銀行的網點預約功能,下圖展示的是農行,平安銀行的網點服務小程式的截圖,在網點的基礎服務預約這塊,各家銀行做的大同小異。

線下網點這個服務場景,可以進行更加精細化的運作,提升使用者的服務體驗, 比如線上取號後,可以實時檢視排隊情況,利用訊息推送進行實時叫號提醒,各家分支行網點有不少處於商業中心地帶,可以頁面上推薦號碼靠後的使用者在周圍的商場逛街,同步推薦自家銀行的信用卡本地商戶服務,例如刷某某信用卡星巴克滿30-20,某某服裝品牌購買5折優惠等等。
線上也有較多場景可以嘗試,例如信用卡的本地商戶服務,在小程式上領取某個餐飲品牌的優惠券,在該餐飲點進行掃碼支付時候,使用該銀行的信用卡支付可以直接抵扣,當然對於一些無卡的新使用者,頁面中增加線上辦卡的入口,這也是攫取新客的有效方式。
3.線下營銷,服務尖兵
大家在網點服務的時候,大多看到一些客戶經理拿著iPad給你做服務,是因為有不少的服務需要定製化硬體裝置去完成的,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銀行的運營成本,如果遇到多個客戶辦理業務,則會出現客戶經理或者硬體裝置資源緊張的局面。
用小程式能夠完美解決這些線下營銷的痛點,使用者只要掃一下客戶經理的二維碼,即可自行進行資訊填寫,客戶經理只需要稍加指導即可,大大節約了客戶經理的時間,提升了服務體驗。下面是一家股份制銀行汽車金融小程式,使用者辦理新車貸的時候,在客戶經理指導下用小程式自行進行資訊錄入,完成身份認證,人臉識別以及徵信授權,極大的提升了客戶經理的服務效率。

這僅僅是銀行的小應用,在保險,證券等等仍存在不少線下營銷對於的金融機構來說,小程式依舊是一個輕便的接入模式。
4.裂變神器,新客攫取
今年在小程式領域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社交裂變”,各家公司對小程式的裂變,低成本獲新充滿著強烈的渴望,對於現象級的流量神話分外眼紅。
金融產品不同於其他生活類,趣味類產品,其本身的裂變屬性並沒有那麼強,從H5年代開始,也沒有太多的金融產品產生過裂變神話。
某位股份制銀行的小程式運營負責人和我溝通時候,提到了他操盤的貸款裂變小程式,在小程式上申請銀行貸款後,邀請好友給自己助力,放款成功後,根據好友助力情況贈送最高500元的京東卡(部分截圖如下所示)。當時我也是心裡咯噔了一下,因為憑我的產品經驗這八成是一個失敗專案, 首先,貸款使用者是不願意分享自己貸款行為的,其次,真正貸款使用者不會為了一些小恩小惠來,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帶來的裂變使用者質量也不會高到哪兒去,第三,銀行整體上偏於保守,並不具備這樣的網際網路基因。

最後的效果確實是出乎我的意料,在裂變上的確沒有出現大家所期待的千萬級的流量爆發,但是每天有穩定的流量,而且這部分流量帶來了一批高質量使用者,使用者的筆均放款在遠高於其他渠道的放款,貸款獲客成本也僅僅在0.14%,遠遠低於銀行業2.5%左右的貸款獲客成本。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該小程式頁面上增加了信用卡申請的產品廣告,每天產生大量的信用卡申請,成功髮卡的新客佔比在60%以上,銀行業信用卡新客的獲客成本在100-150元之間,而通過該小程式的裂變,完全是0成本進行獲新。
不難發現,該專案的成功之處在於以下幾點: 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貸款使用者周圍也會有貸款需求的使用者;②銀行的風控系統保守性反而篩除了一波低質量貸款使用者;③信用卡使用者和貸款使用者是一個高相關性的人群,之間可以形成互相轉化。金融類的小程式無須追求現象級的流量神話,無效使用者的觸達,對於業務轉化的意義不大,因此只需聚焦細分人群,精耕細作,依舊可以進行低成本的新客攫取。
5.流量聚合,高效轉化
金融機構一般都會有多項業務,一般來說,各個業務會根據自身的情況,開發自己的小程式,使用者在多個業務存在一定的重合度,比如信用卡人群和貸款人群重合,信用卡人群又和理財人群有一定的重合度,為了減少流量孤島現象,可以將各個獨立的小程式進行整合,增加一個portal小程式,這樣不妨礙各條業務線小程式的獨立性,另外通過流量的聚合和分發,可以實現使用者的高效轉化。使用者可以用完即可,也可體驗其他業務,提升使用者粘性。下圖示股份制銀行的portal小程式的截圖,已經承載諸多銀行業務。

6.生態聯動,智慧推薦
每家金融機構,擁有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式,PC,移動官網等多個業務承接平臺,是金融生態中的一部分,小程式在這個業務生態中,也不是獨立的存在, 除了在給使用者提供便利服務的同時,應站在整個金融生態的高度,實現生態聯動,高效提升業務能力轉化。
微信生態下,使用者在微信公眾號以及小程式內,通過union ID和使用者的金融賬戶進行繫結,把微信生態和APP,PC,移動官網等多個平臺實打通,根據使用者的瀏覽行為,金融行為進行使用者的標籤化,再結合第三方平臺的使用者標籤,即可在大資料演算法驅動下實現使用者的智慧營銷。我們可以從以下方面闡述生態聯動在業務層額裨益之處:
①新客攫取: 通過社交裂變,產品投放,場景引入等模式觸達金融新客,根據大資料演算法預測以及第三方使用者行為金融標籤,判斷使用者金融需求和信用資質,服務於多維度的新客營銷。
②老客促活: 金融本身具備低頻的工具屬性,在老戶活躍和使用者粘性方面,一直是金融產品的頭疼之處,通過精準的使用者觸達,場景化的使用者感知,提升存量使用者的活躍度。
③流失召回: 通過使用者本身的金融行為評估使用者價值。對流失和沉默使用者群體進行分類別召回,對高中低價值使用者群體依據其標籤體系和流量偏好進行精準觸達,以小程式,外部投放等方式承接,實現優質使用者群體的喚醒或召回。
④智慧推薦: 通過已有的標籤系統,算法系統,精準化識別使用者,打造智慧精準投放體系,金融產品個性化推薦體系,智慧定向推送體系,從不同場景進入的使用者推薦使用者偏好的產品和服務,提升營銷效率,降低營銷成本。
在這樣的邏輯下,無須去計較小程式,APP,PC等多個平臺之間的使用者導流,面對需求個性化,產品參與化,場景多元化的使用者群體時, 應該聚焦於最底層的使用者行為,從使用者本身出發,精準識別使用者,提供對應的產品和服務。
由於行業的特殊性,金融小程式的發展任重而道遠,尤其在全球金融業發展面臨著經濟週期、行業週期和科技週期三個週期挑戰疊加的今天,使用者行為,使用習慣,服務場景都在發生著改變,金融機構需要用一個開放的心態來擁抱新事物,重新從金融生態全域性審視自身的角色定位。
未來已來,將至已至,金融小程式的未來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大城小胖,網際網路金融高階產品經理,品途商業評論/人人都是產品經理/PMCAFF/觀察者網專欄作家,虎嗅認證作者,堅持從商業,人性,資料三維一體審視網際網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