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思10-Kano模型對於需求管理的作用
我們日常的需求管理,一般都是承接自運營,領導,使用者需求和競品,基本上也都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需求的迫切程度來排優先順序;那對於一些我們不好界定的需求可以用Kano模型來判斷。
Kano模型,該模型是狩野紀昭教授發明的對使用者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一種工具
在該模型中,將需求定義為五個層次,分別為:基本需求、期望需求、興奮需求,無差異需求,反向需求
基本需求:必須要有,如果沒有,使用者就會不滿意;如果有的話,也不會讓使用者感到滿意。
期望需求:沒有-> 使用者不滿意;有->使用者滿意
興奮需求:沒有-> 使用者不滿意;有->使用者滿意,滿意度超出使用者期望
無差異需求:有和沒有都不影響什麼
反向需求:有的話會造成不好的體驗
如下圖為我理解的KANO模型,數值為滿意度

Kano模型
轉成二維座標即為:

附註:近段時間的反思,提醒自己每隔一段時間都需要做一個自我覆盤的過程;
最近一直在做借款端的相關設計,參照MVP的原則,設計了核心功能的使用流程,以及二期附帶的一些優化體驗的設計。參照了競品,發現借款端也都是突出核心功能,附帶的激勵體系除了社交裂變的刺激、優惠券的刺激之外,其他的做的很少(除非附帶分期商城這一類)。借款端的裂變比較單一。但是也可以理解,因為借款本身是一個剛醒的過程,讓其借款流程使用舒暢、操作簡潔便是最佳的方式。
關於資料分析,在考慮是否自己提煉資料庫原始資料進行分析,還是做成類似BI產品的那種借款圖表的分析,後者肯定會有開發量且不自由,所以一直在猶豫中,目前也只有核心業務流程的資料做了統計,這個糾結之後再去思考。
專案管理中,儘量不去設計開發的事情,以溝通時間節點去安排專案進度,將更多的時間放在 唯一產品指標的提升上去,這一塊做的不好,待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