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遇冷的故事···
在喬布斯時代結束之後,每年9月iPhone新品釋出的之後,都會有唱衰蘋果這個狼來了的聲音出現,但每每最後都被現實打臉,市場上任然沒有看見這隻“狼”,蘋果依然穩坐全球銷量亞軍寶座。同期,今天蘋果新品釋出會結束之後,狼來了的聲音又開始瀰漫於市場之上。
只是這次情況不同的是,這隻喊了多年的“狼”似乎真的要來了。
按照歷年的慣例,在9月蘋果釋出會的前後,國產手機廠商都會避開這個時間段釋出新品,以排除蘋果新品對自家新品的影響,這一定律成了這些年過產手機廠商之間不言自明的潛規則。但今年例外了,在蘋果新品釋出結束後一個禮拜的“最佳”時間點上,國產廠商小米和魅族雙雙釋出了多款產品,同時還在市場引起了不小的熱度。就這樣來看,國產廠商對待蘋果的態度不再是避而遠之,而是主動出擊了。
除以上事實之外,就蘋果自身來說,今年新品釋出前後遠沒有前幾年的熱度了,不管是釋出會前網路媒體鋪天蓋地的新品預熱,亦或是釋出會之後,遍及大街小巷的廣告,這些都比往年減弱了很多。更為關鍵的是,蘋果作為黃牛最為忠實的手機品牌,今年在新品上市之後,似乎也缺少了它們的身影,且有媒體報道,部分黃牛新品售價已經跌破官網價。
iPhone遇冷為何由傳言成真,大多數人一致的看法是,新品產品創新不足、售假高企等這些原因。當然筆者也認同這樣的說法。只是大家所說的這種產品創新、價格等影響因素都是表面的直接因素,而蘋果的遇冷傳言成真有它內在的深刻原因。
角色轉變是果粉轉路人的導火線
在全球市場上,智慧手機是移動網際網路中的一個新物種,這個新物種最熱鬧的市場和最多的製造廠商都集中在中國,截至現在為止,全球前五的智慧手機廠商中國產廠商佔其三,在排名五到十之間廠商,三分之二以上依然是國產手機廠商,因此中國手機廠商可以說是智慧手機市場的一個明星軍團。
在消費人群上,雖然中國智慧手機普及率不及韓國和一些歐美髮達國家,但總人口基數龐大的中國,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智慧手機消費市場,而人口與中國相差不多的印度,智慧手機的使用者與中國是相差甚遠。
因此在國內市場這片沃土上,培育出了這麼多智慧手機制造商。當然我們也很清楚的能看到,在這些年的產品演進中,國產廠商和蘋果這個國際大廠相比一直是追趕著和領跑者的角色。這樣的角色關係一直未改變。蘋果也一直是國產廠商模仿、對比的終極大師,在這樣的發展中,國產廠商不斷髮展進步,我們也欣喜的看到了國產廠商與蘋果的差距一步步在縮小。
直到今年出現蘋果不再引領風向的現象出現,去年蘋果新品釋出,在設計上採用國人詬病的劉海屏。雖說人人喊打,但國產廠商依然清一色的跟隨了這種設計。今年OPPO、vivo釋出了新款設計之後,得到了一大批國內消費者的認可。其餘廠商也是逐漸跟進。反而蘋果依然採用劉海設計。
至此,我們也能看到,國產廠商對待蘋果的態度也有以前的敬畏、膜拜到目前的主動挑戰。這樣的角色轉換關係傳導到消費者層面就是果粉不再引領時尚科技,那麼為何果粉還要掏上上萬元來買單呢?
被教育之後的使用者不再為品牌溢價買單
智慧手機是個新物種,同時它也是目前價格成本最鮮明的電子消費品。這個功勞是眾多國產手機廠商的功勞,在國產智慧手機還未崛起之前,蘋果的價格就已經賣到了五六千元,那時候,蘋果使用者看待國產手機使用者的看法就是,我手中的產品就是高價優質、代表品牌、地位,而你手中的產品就是低價劣質、無品牌。
但隨著國產手機效能、外觀設計不斷的進步,手機配件引數成本進一步透明,許多東西成本價格就赤裸裸的擺在了消費者的面前。同樣的一個零件配置,國產品牌上售價可能100多元,而在iPhone上可能達上千元。這幾乎讓果粉不能接受,同樣的產品為何我要比別人付出跟多的成本,加之如果iPhone其它附加競爭優勢逐漸褪去光環時,使用者根本沒有為蘋果品牌溢價來買單的理由。
價格走高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蘋果價格走高,筆者認為是一種迫不得已。蘋果在誕生之出,就用價格來代表了自己的高階地位,一直以來,從未改變。目前國產廠商的高階產品價格逐漸上探到5000元以上時,蘋果為了證明自己的地位,只能不得已的繼續上探自己的價格。
當然,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是,蘋果的本質是一家硬體製造企業,其營收的大部分都是依靠硬體銷售實現的,現在iPhone的銷量已經持續低迷了多個季度,這家萬億市值的公司為了更為好看的營收資料,在銷量低迷的情況下,只能提高單品的價格。
現在來看,萬元以上的價格已經成了使用者買單的一隻攔路虎。
特別宣告:本文為DoNews簽約作者原創,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絡DoNews專欄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