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渤想表演的《一出好戲》太多了,但它們沒為電影IP帶來多少價值
《一出好戲》電影票房再高,再上演一部“電影加長版”的自制劇, 也很難再是好戲。
還沒從影院下線,黃渤自導自演處女作電影《一出好戲》便已上線各視訊平臺,付費會員專享。電影自帶票房 超過13億元的榮光,這一在中國票房總榜躋身前三十的成績,本能使《一出好戲》的IP良好迴圈逐漸養大, 但目前看,或許是因題材受限,或風險及價效比等因素考量,《一出好戲》的影劇聯動還僅停留在收割電影的剩餘流量上,沒為IP自身創造新的價值。
9月27日,《一出好戲》的網劇版《好戲一出》獨家在愛奇藝播出,會員一次性觀看完全6集。愛奇藝獨家拿到播出版權,自然是為了拉新會員觀看,按照官方說法是,《好戲一出》網劇與電影《一出好戲》採用“影劇聯動”模式,同一IP多維開發,採用原班人馬拍攝。看起來《好戲一出》像專為《一出好戲》IP拍的衍生網劇,但實際它只是電影加長版,從過去的130分鐘,變成 240分鐘。
《好戲一出》網劇共上演了六出“好戲”: 《結束與開始》《訓猴的人》《熟悉的味道》《燈光和他的影子》《舊故事新故事》《融化的冰淇淋》,相較而言,電影裡被刪減為零戲份的“孫漂亮”,到網劇變身高利貸老闆,網劇還補足了張藝興吃生魚、黃渤與舒淇的感情線等拍攝鏡頭,使其較電影劇情表現得更豐滿,甚至有些對電影角色的詬病在這得到釋疑。
從電影自身角度講,將影片邊角餘料有效利用,多元衍生開發本無可厚非,電視綜藝、網綜網劇等常有類似操作。 《一出好戲》除開播的網劇《好戲一出》外,還有號稱 國內首檔迷你電影幕後真人秀 《另一出好戲》。然而,看目前反饋,後兩者都沒匹配近似《一出好戲》票房量級的關注度。《好戲一出》上線3日,貓眼累計播放量僅37萬。
究其原因,電影與綜藝網劇等性質全然迥異,後者週期性播出、間隔時間短,需要多元內容鞏固使用者基礎,持續搶佔使用者時間,因此利用邊角餘料的素材價效比更高,之後可基於IP的重新開發內容,如火箭少女101的團綜;而電影往往一次性影院播,視訊平臺跟上, 如果衍生劇全採用電影素材 ,基本如出一轍,對看過電影的人未免顯得有些沒誠意,很難達到影劇聯動的效果,還有被原電影觀看者質疑收割流量的風險,是對電影好不容易積累的IP的消耗。
但這的確是種新嘗試,最小成本,最低風險,最大程度將現有資源發揮極致。可它原本能做得更好,先影后劇、或先劇後影,或同時開發影劇,讓IP價值逐漸累積,形成雪球效應。而現在各種“雷同好戲”同時線上,這一出好戲恐怕只能停留在2018年了。
真想實現影劇聯動不容易,此前基於同一IP開發 的電影和影視劇境遇可能截然相反。
近期“掛羊頭賣狗肉”的《愛情公寓》電影,手握《愛情公寓》電視劇、南派三叔盜墓雙重IP, 有原班人馬加持,然而 該影片在表現中規中矩的情況下,因宣發欺騙, 口碑和票房均斷崖式下跌。還有更多非原裝班底的影劇聯動沒有獲得預期收效,如2017年的爆款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相應有劉亦菲、楊洋等人加持的電影版,因IP而聚的觀影者滿載失望而歸,重創電影票房口碑。
這種只關注IP一時熱度,注重變現而非內容本身,對IP和IP作品是雙重損傷,雖說賺到快錢,但IP過度消耗卻損毀IP長遠發展。 回到《一出好戲》看,它雖聲稱影劇聯動,但其實僅完成了電影部分,電影加長版的劇並沒在此基礎上附加價值,反倒更像平臺會員的不是福利的電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