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的“聖誕禮物”|無所不及的智慧計算
華為好像在為聖誕節預熱,從禮品口袋中拿出一顆晶片,接著又拿出一顆晶片。還沒有結束,華為第三次再拿出了一顆晶片。兩個月之前,華為釋出昇騰(Ascend)系列人工智慧晶片時,已是全場閃光燈亮起。而此次華為的“聖誕禮物”則不僅是上述幾顆晶片,而是無所不及的“智慧計算”。
什麼是智慧計算?
首屆華為智慧計算大會暨中國智慧計算業務戰略釋出會,華為開始於“芯”,此後希望智慧計算無所不及,也無處不在。“華為正致力於在未來五年,將AI滲透率從4%提升至50%。”邱隆說。
邱隆的新職位是華為智慧計算業務部總裁。此前華為的伺服器業務,已經升級成為“智慧計算”,而該業務部的主要責任就是,讓計算不再昂貴而笨拙,提升AI的滲透率,並降低AI的應用門檻。
何為智慧計算?即以智慧驅動的計算。此前IT產業經歷了以大型機、小型機為代表的“專用計算”時代,也經歷了以x86架構為代表的“通用計算”時代,而“智慧計算”因智慧而生,代表了另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此前,“專用計算”和“通用計算”堅持恪守的摩爾定律,正在疲軟失效。過去數年中,算力實際上每年僅增長約10%,但算力需求並沒有停滯,反而在爆發。如果人工智慧滲透率從4%增長至70%,至少需要算力每年增長10倍,兩者相差100倍。也就是說,一旦人工智慧應用實現普及,傳統計算架構必是難以支撐。
“智慧計算”的四個關鍵詞
其實,自1956年人工智慧概念被提出之後,曾經歷過兩次沮喪的低谷,一次是因為演算法的瓶頸,一次是因為算力的瓶頸,此後ASIC、FPGA、GPU等一批異構計算晶片的出現,一定程度的解決了算力的焦慮。
當然,焦慮也依然存在。目前,全球AI的滲透率只有4%,也只是應用於網際網路和公共安全等少數幾個領域。核心原因是:算力供應嚴重不平衡,稀缺而且昂貴;很多傳統行業對部署的場景要求高,環境惡劣多變;雲邊的資料無法協同和互通;專業技術要求門檻高,專業人才短缺。
正是針對上述四方面挑戰,華為定義了“智慧計算”的四個關鍵詞:以晶片驅動的算力、普適的工程能力、雲邊協同和無縫網路覆蓋、以一體化解決方案降低人工智慧的應用門檻。
華為從“芯”開始
逐一進行解釋。兩個月之前,華為釋出了昇騰(Ascend)系列晶片,Atlas智慧計算平臺在應用了該晶片後脫胎換骨,每秒可處理1000餘張照片,每天可處理上億張圖片,是業界水平的30倍。也就是說,只有如此能力的計算平臺,才可能支撐智慧城市領域的各場景應用,所有圖片將實現實時分析。
當然,昇騰(Ascend)系列晶片,只是華為“算、傳、存、管”晶片佈局中的一部分。此次智慧計算大會,華為連續釋出了智慧管理晶片Hi1711、新一代智慧網路晶片,以及傳說已久的ARM伺服器晶片。同時,華為還推出 ES3000系列的SSD。
重點介紹華為智慧管理晶片Hi1711和ARM晶片。2014年,華為釋出業內第一款智慧管理晶片Hi1710,而Hi1711內建智慧管理引擎和智慧管理演算法,可以做到記憶體和硬碟的智慧故障管理(預警、隔離和定位),還搭載運算模組、IO模組和安全模組。也正因為搭載華為智慧管理晶片,以及智慧管理套件,華為FusionServer系列伺服器,升級為FusionServer Pro智慧伺服器,進而可構建智慧資料中心,相比傳統解決方案整體能耗將低15%。
而另一款ARM伺服器晶片業內傳說已久,Hi16207在ARM v8架構的基礎上,華為自主設計了代號“TaiShan”(泰山)的核心,支援48核心、64核心配置,頻率為2.6GHz或者3.0GHz,並支援八通道DDR4-2933記憶體。
無所不在的“智慧計算”
不過必須說明,晶片並不是華為“智慧計算”的全部。智慧計算的第二個關鍵詞是:通過雲邊協同和無縫的網路覆蓋實現資料的協同和互通。對此,邱隆說:“此前的計算只是圍繞資料中心,但資料在哪裡計算就應該在哪裡。”
目前,基於昇騰310晶片,華為已延伸出龐大的產品家族。包括面向端側的Atlas 200 AI加速模組、面向資料中心側的Atlas 300 AI加速卡、面向邊緣側的Atlas 500智慧小站、及定位於企業領域一站式AI平臺的Atlas 800 AI一體機。上述產品基於低時延的智慧演算法,大量資料不必傳輸到網路端或雲端,在網路邊緣即可進行實時的資料分析與短時延的智慧推斷,降低了網路負擔。
舉例說明,華為智慧邊緣產品Atlas 500智慧小站。在平安城市領域可應用於人臉識別、車輛識別等場景;在智慧交通領域,可應用於訊號燈優化、智慧疏導等場景;在智慧製造領域,可應用於智慧質檢、柔性製造等場景。
全天候和一體化的智慧計算
除此之外,華為還為智慧計算定義了“全天候”、“一體化”兩個關鍵詞。確實,三亞需要人工智慧,漠河也需要人工智慧;智慧礦山需要人工智慧,智慧農業也需要人工智慧。因此,華為的智慧計算就不可能總是躺著舒適的資料中心。
對此,邱隆表示,“過去30年間,華為在材料、工藝、散熱等方面,投入大量的基礎研究,裝置具有寬泛的適應性。”目前,智慧計算的所有產品,均通過了華為GCTC驗證測試。除傳統試驗手段外,華為GCTC測試首建立立了溫度、溼度、腐蝕性粉塵綜合應力試驗裝置和試驗方法,高溫淋雨試驗裝置和試驗方法,模擬太陽輻射試驗裝置及實驗方法,高空引雷實驗試驗方法,大大提升了華為產品的環境適應性。
當然,為配合智慧計算的“全天候”的應用,華為還提供了Atlas 800 一體化解決方案,以及一體化的運維服務能力和一體化的人工智慧培養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