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總在悲觀中孕育
程喻
又到一年一度寫總結的時候,但是最近訊息卻不那麼振奮:比如年終獎的預算方案還沒上會,春節前幾乎沒戲;朋友公司趕在最後一個星期進行了組織結構調整,原有的團隊一分為二,被其他部門兼併。年終事忙,昏天暗地,昨天晚上11點下班的時候,看到大街小巷掛滿的紅燈籠,才有了幾分過節的氣息,2018年真的快結束了,2019年就要來了。
今天早上晨會,領導又分享了一個HR的故事:這幾天面試了幾個候選人,與以往不同,這幾個候選人離職的原因都是因組織調整被裁員。在詢問工資期望時,除了一個人報出了和上家相同的薪資,另外幾個還是報出了更高的薪資期望。說實話,很意外,在我16年的人力資源生涯裡面,第一次碰到候選者全是被裁員的情況。讓我不出意外的是,大部分還是希望新的工作薪酬能有所上調。很顯然,這個冬天其實已經悄悄地來了,只是很多人從思想上還是沒有準備好,改革開放的40年裡,至少我的確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冬天。傍晚和一個其他行業的朋友吃飯,他說他也想裁員,但是下不去手,所以凍結了技術團隊所有人的加薪,連季度獎金都停發了。沒想到半年過去了,一個辭職的都沒有,這可是當年漲薪都留不住的技術團隊。
明白領導的意思,意思是要珍惜自己的崗位,外面狂風暴雨,自家的小屋雖然不是歌舞昇平,但起碼安居樂業,能幹就繼續幹,不能幹就走人。
年後是跳槽的高峰,今年的就業形勢怎麼樣,年後就知道了。但今年冬天,“悲觀”就像感冒一樣流行。有一個在“小黃車”工作的朋友,前兩天問她過得怎麼樣,回答是沒降薪、沒扣錢,獎金估計泡湯,目前與公司風雨同舟,過年之後就打算另謀出路了。跟公司有感情是一回事,房貸學費奶粉錢又是另一回事,今年不像前兩年,進入創投公司就像走向了上市分股財富自由之路,今年進入初創公司的人,多少有了點對自己風險投資的意味。
過去的一年,有太多理由讓我們悲觀,不管是國際形勢,還是國內轉型,連最站在風口的網際網路,“兼併大戶”美團王興都說:“2019年,可能是過去10年裡最差的一年,但卻是未來10年裡最好的一年。”這樣的說法,是詩人的說法,很有韻味,但是卻不太恰當。準確地說,在今後,很難再有一個40年的完整週期,對所有人都是春天,讓所有人都沐浴在春風裡。雖然只以規模論英雄、外延式粗放擴張、槓桿化套利、流動性氾濫、為了超前消費而過度信貸,這些“中國式增長”並不會馬上消失,但已在明顯收縮。水落石出,誰都明白,靠越來越高的負債和投資來驅動增長,越來越不現實。對傳統增長模式來說,冬天確實來了。
但這又如何呢?新的希望總是在悲觀中孕育,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中有句話,“世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句式來自李鴻章的說法,“中國處在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當年的對策,“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現在的話說,對國家,就是開放和改革;對個人而言,應該認清趨勢,穩中求進,降低預期,練好內功。冬天的到來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樂觀的人迎接未來,悲觀的人害怕未來。今天,還有程式設計師興高采烈地說:“我只是在求職軟體上更新了一下自己的簡歷,就有三個電話打來通知我面試呢。”
有能力,有準備的人,從來不害怕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