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新戰事,BMW ReachNow重新定義專車?
2018年重整網約車成了消費者和車企的共同心聲。
5月6日年僅21歲的空姐李某搭載滴滴順風車趕往市裡,3日後她的遺體被找到,身中多刀死亡,儘管隨後該案以司機跳河自殺結束,但滴滴在這一過程中所暴露出的投訴不作為和應急處理態度,將其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而僅三個月後,浙江樂清一名20歲女孩再次遇害,滴滴的表現又觸犯眾怒。
網約車曾經作為網際網路創新和便利生活服務的典型,如今卻演變為滋生犯罪的溫床,其中滴滴責任的缺失,使得普通消費者和投資人開始反思行業巨頭一家獨大的潛藏危害。由此,一年內傳統車企集團和其它網際網路公司,試圖重新點燃網約車市場。
寶馬便是引領者之一。12月14日,寶馬集團ReachNow即時出行平臺推出專車服務,在釋出會上中國區總裁高勒公佈,前期將投放200輛燃油版和插電式混合動力版的寶馬5系轎車,並配備200名訓練有素的司機。
不斷入場的車企巨頭意欲重新整合網約車服務和格局,對消費者來講百利而無一害。
滴滴轉身,行業反思
連續兩起惡性事件令滴滴名譽掃地,而更關鍵的是其中被曝光的網約車行業亂象和出行安全風險,不免令更多的消費者心有餘悸。年底,滴滴進行重大結構調整,快捷出行事業群和專車事業部、豪華車事業部合併,成立滴滴網約車平臺公司,也就是說統一管理網約車的各項業務,權力更加集中、責任也更加明晰。
只是這場被迫迎合合規化的內部調整,真的能就此最大程度保障出行安全,堵住原來的機制漏洞嗎?
梳理案件的發生過程,滴滴不容推卸的罪責有三,這也是整個網約車市場的統一弊病。其一,寬鬆的稽核機制可能招攬了有犯罪前科,或是平臺註冊車牌與實際車輛不符的司機。
比如滴滴的順風車,被下架前車主的申請門檻很低,註冊車輛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只需要有3年以上的駕齡,一臺價格6萬以上、車齡8年以內的車即可,而且車主稽核時效最快為48小時。當年價格戰打得正酣,為了保證司機的轉化率,其實稽核機制幾乎算是形同虛設。
其二,投訴處理機制缺失,未能及時預見風險。樂清女孩被害前後,據悉一位林女士曾乘坐犯罪嫌疑人鍾某的車輛。當時鍾某藉口接其它人,偏離預定路線,林女士起了疑心,而後強烈要求下車,司機停車,她趁機開啟車門逃跑。但是當她向滴滴投訴後,平臺只承諾會進行調查,在未得到任何反饋前,罪惡的魔爪已經伸向另一個人。
其三,業務社交化擦邊色情,滴滴企業價值觀偏離,當初黃潔莉一句“一個非常有未來感、非常sexy的場景”,主動迎合了部分車主的低俗慾望,這種產品設計和宣傳可謂無形中助長了犯罪意識。更值得詬病的是,在空姐遇害事件風頭過去後,滴滴曾重新將乘客個人資訊,從預設隱藏改成了預設公開。
2016年當滴滴和優步中國合併,新公司一舉佔領網約車90%以上的市場份額,如今這觸及公眾生命安全的行業亂象,說是滴滴的責任也不為過。不過期待架構調整發揮作用,消費者終究還只能依賴滴滴一方的作為和自律,沒人能擔保滴滴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故而,通過網約車競爭形成相互制衡的狀態,才更有利於消費者利益。
這也是傳統車企進入出行服務的一層考量。
BMW ReachNow從歐美到中國,寶馬切入移動出行服務步伐加快?
11月22日,訊息稱寶馬在成都拿到了“網路預約出租汽車經營許可證”,成為第一家在華拿到網約車牌照的外資車企。加之去年正式推出的高階電動分時租賃產品“ReachNow Powerd By EVCARD”,如今寶馬“ReachNow即時出行”app正式整合了汽車共享和網約車兩種服務。
但國內瞄準網約車的傳統車企巨頭不止寶馬一個。11月上汽集團宣佈推出網約車業務“享道出行”,9月福特與眾泰成立智慧出行公司,提供網約車出行方案,去年大眾汽車建立逸駕智慧科技有限公司,佈局網約車。
不可否認,兩起惡性事件導致消費者對移動出行安全普遍恐慌的特殊時期,給了網約車新入場者挑戰或威脅滴滴的可能,而且中高階的服務定位更有為網約車正名的意圖。因為背靠寶馬這類傳統車企巨頭的品牌背書,消費者對經嚴格挑選和受過專業訓練的司機更抱有信任。
而相比其它車企,寶馬在歐美市場的移動服務運營已經積累了相關的經驗。
寶馬的共享出行業務ReachNow在2016年首次亮相於西雅圖,但其佈局共享汽車的起點則更早。2011年寶馬在慕尼黑開始了名為DriveNow的共享汽車服務,第二年這個嘗試拓展到了美國的舊金山,不過當時因為舊金山市政府沒有給予寶馬可以公共停車的許可,2015年不得不在舊金山關閉這個專案。
這並不妨礙寶馬尋找下一個城市重新開始,2016年西雅圖上線ReachNow後,最初一個月獲得了超過1.3萬註冊使用者。隨後基於在全球多個城市的試水,BMW ReachNow更能適應不同地區的使用者行為模式和習慣。比如在波特蘭,更多使用者使用ReachNow在城市間通勤,而西雅圖市中心路況相對良好、周圍又有大量衛星城,故而無論在市中心還是開到郊區,都有大量需求。
寶馬之所以能迅速開展移動出行服務,還要得益於其合作伙伴的支援。去年ReachNow和EVCARD在成都啟動了分時租賃業務,而EVCARD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分時租賃服務提供商。截止2017年11月底已進駐城市約40個,運營網點近8200個,運營車輛超過24000輛,註冊使用者超過160萬。
如今ReachNow推出專車服務,藉助成都特有的包容和開放以及政府鼎力支援,結合其全球經驗,或將更好地滿足國內使用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移動需求。
重新定義專車
縱觀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創業浪潮催生的行業和公司,滴滴無疑是個例外。美團、今日頭條尚且各有競爭者與之對峙,直播、短視訊領域更是新人攪局、舊敵難退,唯有滴滴,在資本的過度干預下“養”成一頭擁有絕對地位的“巨獸”,難免膨脹。而且與其它行業相比,因為出行的剛性需求,網約車從未產生過明顯的消費分化,更沒有不同企業中高低端的服務區分。
不過如今這一狀態在專車市場已經被打破,除了現有的神州專車、首汽約車等,先是吉利和戴姆勒將在國內組建合資公司,提供高階專車出行,後有寶馬集團在既有的ReachNow即時出行平臺上加入高階專車服務。
正如寶馬切入出行服務市場所看到的,在未來的出行中,依然會有大眾品牌和更高階的品牌的區分,追求效率和低價的使用者也許照常使用Uber或滴滴,但也會有一些使用者更注重體驗。比如,有重要會議的商界人士,家人享受週末時光或舉行特別的慶祝活動,他們更加願意選擇高階豪華品牌。
故而,ReachNow重新定義專車,首先就表現在品牌和服務的升級,把以滴滴為代表的專車服務標準,上升為擁有高階汽車品牌背書的更高服務標準,其實這也符合寶馬一直的產品定位。
艾媒諮詢資料顯示,自2015年以來,網約專車/快車使用者規模迅速增長,其中2016年整體使用者量呈爆發式增長,到2017年使用者規模達到2.36億人,2018年有望達到2.82億人。分析師認為,網約專車作為便捷靈活的出行新選擇將會獲得更大的發展,而隨著出行結構的越發改善,高階專車很有可能更受青睞。
重新定義專車還有另一層涵義,在於寶馬為一二線城市提供的高階移動出行解決方案,未來將會融入各個城市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從優步、滴滴為代表的共享出行,到谷歌、蘋果全力研發自動駕駛,以及將電動汽車變為現實的特斯拉、小鵬、蔚來等,這些技術創新者、行業巨頭甚至擁抱變化的政府,都在試圖窺見未來城市的新圖景。而傳統車企的定位從出行上游的供應商,轉型為出行服務,正是順應了這一未來趨勢,往後寶馬也不會僅僅限於專車和租車。
2016年,寶馬集團百年誕辰之際釋出了全新的“第一戰略”,即A(Automated)、C(Connected)、E(Electrified)、S(Shared/Service),成都的嘗試是戰略實現的一小步,但在國內廣闊的出行市場上卻開啟了一個良好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