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標地收集資訊,打造個人靈感庫 |《靈感從何而來》讀書筆記
當你問從事創意工作的人,最想要的是什麼?他會告訴你,是靈感。
靈感是光,靈感是火。設計師想要抓住觀眾的目光,產品經理想要巧妙解決使用者的痛點。可是搜遍腦海,靈感卻只在不經意間冒出。在數個尋靈感不得的時刻,我想也許是自己過於平庸,而靈感只屬於那些有天分的人吧。
直到我讀到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靈感從何而來》 ,作者是日本知名設計師水野學,他於 1999 年建立 Good Design Company,現任創意總監,公司從事商業設計,在包裝、商標、產品設計均有涉及。你也許沒聽過他的名字,但他最著名的作品你一定聽說過——就是那隻兩年內為熊本縣帶去約 68 億元人民幣的熊本熊 Kumamon。

靈感從何而來
水野學認為靈感並非腦袋發熱想出的成果,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靈感是一種「感覺」——即認為某件事情應該是什麼樣的感覺。而「感覺」可以通過知識積累和客觀思考來打磨。
水野學所說的「知識積累」可以理解為競品,所以這本書闡述的道理很簡單,即要想做好一個作品,多看好作品並客觀分析其好在哪裡。道理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
阻礙我們的是:懂得道理,卻不知道行動的細節。
蒐集競品分析競品
說起收集競品,每個人都可以說出方法 123。但由於缺乏正確的方向方法,搜尋到的競品也無法帶來啟發。水野學在書中介紹了自己收集競品與分析方式。
- 同類產品經典款。 查詢競品時,先找同類產品的經典款,所謂經典款,也許是使用者多,口碑好,又或者是業內被奉為「神作」的產品。例如寫作就看曾經的名家經典,產品設計就看曾經風靡全球(也許現在仍很火)的產品……在判斷何為經典款的過程中,也鍛鍊了思考能力。
- 時下最流行。 產品經典款是曾經的流行,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或設計滿足現今環境需要,瞭解時下爆款也十分必要。例如公眾號的爆款文,近兩年興起的短視訊和匿名社交。
- 思考經典款與時下爆款的共同之處。 一切都會變,但人性永恆。尋找經典款與爆款之間的共同點,並分析這一共同之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例如微博與匿名社交的都是基於人們表達自我的慾望,直播與短視訊都是基於人們窺探的慾望…當然,以上不一定對。
- 得出假說。 在分析經典款與時下爆款為什麼流行之後,將得到的假說應用於自己的設計中。這個假說也許是,「客戶會因為害怕踩髒地板而不願意進店,所以雜貨店的地板應該設計為深色的」。諸如此類的假說,會為你的設計帶去方向感。
水野學的方法有效,但也有其侷限性。競品只在同類產品中尋找,數量有限。尤其是當今網際網路產品的更新換代迅速,很多產品的同類產品少,甚至於沒有。
多維度瘋狂聯想
在同類產品數量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從聯想關鍵詞找到相關產品上獲得靈感。此處以我曾經為一個寺院做官網的競品蒐集過程為例。需求方是國內一座山林寺廟,主持對於寺廟的宣傳很有想法,希望官網和國內的傳統官網有所不同。
- 確定產品關鍵詞。 我設定的關鍵詞是:寺院、網站、禪意、寧靜。關鍵詞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必侷限。如果想不出關鍵詞可以從型別、受眾、特點、功能、希望給使用者什麼感覺等方面展開。關鍵詞除了寺院本身,其實還有寺院方希望官網給訪客留下一個什麼印象,這就涉及到需求分析,此處就不展開說了。
- 產品關鍵詞聯想。 根據確定的關鍵詞進行尋找官網,此時,不可侷限於國內官網,儘量放眼國內外,例如日本清水寺的官網做得非常好。通過「禪意」的搜尋,瞭解到用禪意的圖片多有留白、靜物特寫、安靜的特點。這些就可以用在網站具體頁面設計和基調設定上。
- 衍生關鍵詞聯想。 衍生關鍵詞是指在原有關鍵詞上進行衍生,思考有沒有相似的詞彙。首先需要思考關鍵詞的特點。寺院:訪客、拍照、景色,基於這些特點我聯想到的是景點。寺院有時候又是景點,基於此搜尋相關的景點官網作為競品以供參考。
如此分析下來,會發現競品越來越多,所以發散後必須要進行收斂,從競品中找出相關度高、體驗好的產品進行分析。
水野學書中介紹的方法是分析競品的共同點,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應該要分析產品的「閃光點」,思考這個產品設計有什麼地方打動你,是什麼原因打動了你。要想發現產品的閃光點,就要懂得設計的精度。
發現設計中的精度
水野學在書中談到「感覺也要有精度」,指對自己為何要那麼設計,有明確的想法。比如當甲方問起「這個圖示為什麼要用藍色而不用大紅色」時,你可能自己也沒想好。但如果在設計過程中,思考過這一問題,瀏覽競品時自然也就會關注這一點。當所有競品的同類圖示顯示為藍色時,你開始反問為什麼大家都是藍色,而輸出的假設就是你設計的準則,是設計的精度。
細節孕育設計。 細節孕育品牌。
當設計時思考得越多,就會賦予產品越多的細節,也會從競品中獲得更多靈感。細節的重要性,我在後面還會提到。
讓競品庫成為靈感庫
每一次收集競品的時候都會覺得靈感滿滿,但是第二天再開啟文件,那靈感又不知去了哪裡。在過去我選擇將競品存放到印象筆記裡,單個分析時,記錄當下自己覺得它好在哪裡,為什麼好,在專案中要如何應用。
時間長了,發現這樣下來的競品庫並利於其他專案的複用,競品一多,篩選查詢就十分麻煩。

直到某天被朋友安利了 Eagle ,它強大的篩選和註釋功能瞬間將我收買,對比之下,印象筆記式的競品庫真是臃腫不堪,毫無優雅可言。
瀏覽競品時,可以將不錯的競品收藏至 Eagle,並隨手記錄下想法,方便日後檢視整理。
關於 Eagle 的功能介紹請看這篇: Eagle:圖片管理中的「印象筆記」,幫你更好地收集靈感、整理素材
用 Eagle 構建圖片素材庫
圖片素材庫重在收藏與篩選,Eagle 有豐富的收藏圖片方式,通過複製和拖入等形式就可以快速收藏。在歸類和篩選過程中,我的步驟通常是:
-
找素材。一開始我會先想好這個專案的大致目標,根據的目標收藏大量的圖片素材,一開始會將所有聯想到的關鍵詞都搜尋一遍,看到有幫助的圖片就收藏下來。
-
歸類。將當下收藏好的圖片素材,打上型別 tag,或者放到一個專案資料夾中,方便後期查閱。資料夾用的是專案維度,方便直接點選進入。Tag 用的是風格和產品行業維度,通過選中多個 tag 可以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
標註、註釋與刪除。進入瀏覽模式,當看到有激發自己靈感的圖片,可以將想法立即記錄下來。Eagle 中,可以通過標註或註釋的形式記錄對圖片的想法。我一般通過標註記錄對畫面元素的思考,特點。在註釋中記錄這張圖片整體對專案有何參考。如果怕忘記自己之前對圖片有哪些想法,標註與註釋可以找素材同步。在瀏覽過程中,會發現有些素材並不理想,這個時候就可以刪去。
標註與註釋 -
檢視已標註的內容。篩選出那些已標記或註釋的圖片,對比這些圖片的共性和特點,分析有什麼可以為自己所用。
-
設定智慧文件,快捷檢視。通過智慧文件,可以為某個常用型別的圖片設定快捷入口。
作為剛接觸 Eagle 不到半年的使用者,我也還在摸索使用中。這些日常使用的方法~ 希望給大家一些啟發。

用印象筆記構建文字素材庫
雖然前文說印象筆記不適合作為圖片素材庫,但 Eagle 被稱為圖片管理中的「印象筆記」,就說明了印象筆記在「知識管理界」的地位。Eagle 擅長收藏圖片,而印象筆記擅長的是收藏文字素材。
從 13 年使用印象筆記起,我開始陷入收藏了越來越多的文章,刪去,然後又收藏了一堆文章的迴圈中。這個過程讓我覺得大象過分臃腫,難以持續使用。
而後,我接觸到陽志平老師的 「卡片大法」 。他認為「 卡片可以是知識便籤,它的本質是,最小資訊單位,大幅度降低認知負擔 」。「卡片」形式的筆記給我很大啟發,但是我並沒有第一時間使用印象筆記作為載體,而是用實體卡片,因為便攜和查詢不便,沒用多久就放棄。再後來陸續嘗試了 Zotero 和 Mweb ,Zotero 查詢功能強大,但記錄功能不足,介面也不夠美觀。Mweb 又只支援 Mac 與 iPhone。所以最後我還是投入大象的懷抱。

在長時間的使用中,我發現大象中收藏的那一篇篇長文,不是知識,而是負擔。要想為己所用, 卡片中的內容應該與自己有聯結關係——或是自己實踐過、反思過,又或是主動研究的。翻看當時的卡片,還可以聯想到自己當時的心情。
現在,在閱讀完收藏的文章後,我會寫一個卡片記錄自己的收穫,這個收穫或是文中給我啟發的句子,又或者是術語,反常識,再在卡片文末加上文章的連結,方便後期查看出處。卡片作為最小資訊單位,不求篇幅長短。

在參考不同人的印象筆記使用方法中,我認識到從外界獲取經驗時,最重要的應該是「我本位」。無論別人說什麼,首先要考慮下是否適合自己。如果在操作中,覺得與自己本性相違背,就不應該再遵循。例如穿衣化妝,首先要了解自己適合什麼風格。工具和方法,更要結合實際感受做調整。
在知識管理中,實踐比方法重要,創造比收藏重要。如果用著彆扭,工具和方法再科學也無法發揮作用。
拓展閱讀:
- 跨年答疑(3):卡片十二問
- 納博科夫的卡片
- ping.com/tech/zotero1.html" rel="n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Zotero(1):文獻管理軟體 Zotero 基礎及進階示範 - 陽志平的網誌
靈感與抄襲
當我們在談論靈感的時候,也許會問,大量借鑑別人的作品,難道不是抄襲麼?
首先要認清一點,抄襲與否決定權不在靈感,而在於作者自己。但凡是想要用心創作的人,是不會允許自己生搬硬套別人作品中的元素。但是當你對於設計的需要哪些細節不甚瞭解時,就容易出現看什麼都一樣,寧願去抄也不願去思考。
比如畫一幅畫,你有想要描繪的場景和意境,但除了這以外還有構圖、造型、配色、肌理、明暗關係等等的細節需要考慮。在創作過程中,對於這個作品需要哪些細節瞭然於胸,懂得自己大概是什麼樣的效果時,從大量作品中獲得的靈感會幫助你的目標越來越明晰。
任何產品都可以拆分成無數的細節,就如前面所說的「細節孕育設計,細節孕育品牌」,只有明確細節要如何設計,以及那麼設計的原因,我們才能更多地利用靈感,避免被其他作品「帶偏」。
總結
對自已的「感覺」沒有自信的人,首先要認識到自己對資訊收集的欠缺,自己所掌握的客觀資訊之少。就算能在瞬間使事物最優化,那個人的「感覺」也不是直覺,是龐大的知識儲備。「感覺」是一種所有人都能通過鑽研習得的能力,絕非與生俱來。
靈感從何而來?人們常說靈感是一種天分,並非人人都有。但水野學告訴我們,靈感來源於資訊的收集。
就如大資料的儲備,可以訓練機器做出決策。當我們有目標地收集資訊,思考其中緣由,也能生成屬於自己的靈感,打造出優秀的設計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