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巨集的這十句話,年輕人受用終生!
又到了金九銀十求職季,也是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季節。許許多多即將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在茫然糾結: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他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職業?而一些已經就業的年輕人則開始思考,眼下的這份工作到底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大的空間和成長?如何避免過早地落入“中年危機的圈套”?
現在很多年輕人正在走的路,都是不少過來人曾經走過的,李彥巨集就是其中之一,他曾經說,造就自身成長和改變的,“無非就是人生道路上每一次的選擇。”每個人都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惑,等待破解。人生疑問沒有標準答案,但是,若有參考,總不至於毫無思路。那麼,不妨放下焦慮,聽聽李彥巨集這位過來人提過的幾點建議,或許會有所獲益!
1、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李彥巨集說:“人一生中可以完成的事情是有限的,只有專注才能夠讓自己變得足夠優秀,所以說,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工作?考研?網際網路公司?還是公務員?這是每個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會遇到的糾結。經歷過考研的人都體會過,當別人喜提一個又一個offer時,考研人內心就有多羨慕和害怕,最後因為秋招放棄考研,也是很多人的選擇。現實確是如此,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能保持一顆堅定的心,什麼都想要,最終結果可能是無舍無得。
2、如果中國最優秀的人都去當官了,那麼中國的創新能力怎麼能夠和美國相比?


距離今年國家公務員考試不足兩個月,千軍萬馬“擠”國考的慘烈仍在續寫,“最熱崗位”錄取比曾一度達到9837∶1,競爭近“萬里挑一”。據統計,2018年度國考有165.97萬人通過報名資格審查,參加考試人數與錄用計劃數比例約為40:1。
“學而優則仕”的傳統、“鐵飯碗”的誘惑,火了國考,但它並非優秀者的獨木橋,多元的市場需要更多優秀的、有創新能力的人,尤其在創新力成為國家綜合國力重要因素的當下,市場需要更多人才。
3、設定正確的期望值,知道你想要什麼


有的人想當超人,拯救世界,有人想做哆啦A夢,擁有任意門,環遊世界。超人,最後可能成為了醫生,哆啦A夢最後變成了探險家。小時候做夢,天馬行空,長大後有了目標,就該讓夢想落地。一個人,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該要什麼的時候,就長大了。正如李彥巨集所說:“很多時候,要把期望值設定對。你是為了掙個錢養家餬口,還是說你想一鳴驚人,最後改變世界,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主要取決於你想要什麼。”
4、一個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


李彥巨集說:選擇哪一行並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這一行真正是你喜歡的。“如果既是你喜歡的、又是你擅長的,那一定是對的選擇。”
最近有個段子,“千萬不要罵年輕人,因為他們真的會立刻離職”,這是對年輕人離職率高的調侃。據說,70後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過4年,80後是3年半,90後19個月,而95後平均7個月就會離職。90後離職率高,不能說是一件壞事,因為為什麼年輕人就不能挑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情”呢?
5、李彥巨集:“認準了就去做,不跟風不動搖”。


“認準了,就去做”,講的是判斷力和行動力——要正確地判斷形勢與機會,一旦看準了,就要付諸行動,患得患失只能坐失良機;“不跟風,不動搖”,講的是遠見與定力——能看到機會的人很多,但能堅持到底,不為眼前利益所動,不因一時困難變節的人卻很少,所以多數人的成功都是曇花一現的。
6、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斷力,也是青年人最需要培養的東西


李彥巨集說:“無論做什麼事情,我都要有自己的理由,要相信自己的判斷。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判斷力,也是青年人最需要培養的東西。”
佛系、脫髮、二胎……每一個迷失的一代,都有不同的焦慮,向左還是向右?這是一個問題。決定左右的不是硬幣,而是你的判斷力。判斷真假、判斷方向、判斷後果,每一次判斷都是一次自我的獲勝,而獨立的判斷,恰是這個時代和我們正在丟失的一件武器。
7、不是說人掙得錢越多越成功,如果你過的是你喜歡的生活,這就叫成功


福布斯富豪榜、胡潤全球富豪榜、財富榜……標榜財富的各類榜單,層出不窮,成為衡量一個人成功的標誌。但成功的內裡不全是金錢,金錢的外表不代表成功,每個人對成功有不同的定義,如魚飲水,如人生活,冷暖皆自知。正如李彥巨集所說:“如果你過的是你喜歡的生活,我覺得這就叫成功,就很好了。如果你很有錢但是每天都不開心,那這種生活也不值得羨慕。”
8、李彥巨集:“應該用流程來解決共性問題,而不是事到臨頭特事特辦”。


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問題總是千姿百態,層出不窮,但我們永遠應該做製造印鈔機而非手工打製銅錢的事情。遇到問題,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到根源,用系統的解決方案根除它,才可以為組織不斷增強免疫力和提升工作效率。
9、李彥巨集:“無論你是獲得了新的知識、教訓還是遇到了困難,都應該拿出來與大家分享,不要讓別人重走彎路,這樣我們的速度才能更快”。
一個人的知識與閱歷再豐富,其覆蓋面也總是有限的,在一個真正的團隊裡,每個人都應該向後來者無私地分享團隊已有的知識、經驗與教訓,讓他/她站在前人肩膀上迅速成長。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主動分享,我們在一起就不再是加法,而是乘法了,團隊的效率與“智商”才會不斷提高。
10、李彥巨集:“少承諾,多兌現”。


在對別人做出承諾的時候,一定要求實,講真話,做得到再說。如果在承諾與交付的結合處畫一條水平線的話,那麼我們對別人做出的承諾應該低於這道線,而交付給人的結果則要高出這道線。因為做到的,永遠比豪言壯語更有力量。
寫在最後的話: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人與人之間卻可以相互映照,以為良師,以為諍友。別人的經驗和教育會幫我們少走彎路,但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我們儘早發覺內心所向。把一句重複到俗氣的話送給每一個認真誠懇地向著未來生長的人:成長是一場和自己的比賽,不要擔心別人會做得比你好,你只需要每天都做得比前一天好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