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網際網路扎堆上市之元年 蜂擁入市到底圖什麼?
翻開股市歷史,上一次網際網路蜂蛹上市還是在騰訊,阿里上市時代。如今,2018年更是展現出了網際網路企業扎堆上市新高潮。美團點評,小米,騰訊音樂,拼多多等64家網際網路企業先後上市,平均五天一個上市企業,扎堆上市究竟為何?
網際網路上市企業扎堆 股市很忙
2018年整個網際網路企業很忙,似乎大家都在忙著扎堆上市,在7月12日,甚至有8家公司同時敲鑼,最終導致兩家敲一個鑼。小米,美團,騰訊音樂,優信二手車,拼多多等,皆是網際網路新秀。具體來看,根據艾瑞諮詢釋出《2018網際網路企業集體忙上市》資料調查顯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上市的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有64家,其中登陸港交所的有26家,登陸美國股市的27家,在中國大陸上市的僅11家。
正是集體上市潮的出現,諸多上市企業也面臨了類似的問題。可以看到整個資本市場遭遇寒冬,疲態之勢盡顯,被估值千億美元的小米,最重僅僅評估到400多億美元。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上市網際網路公司的上市股價相對於IPO發行價表現不一,但大多數公司股價呈下降趨勢。此外,上市當日就破發的企業超三分之一。最新資料顯示,今年赴美上市新股股價破發的超過10家,破發率超過六成。
網際網路紅利消失之前的“圈錢大戰”
面對如此疲態的市場,不少網際網路企業仍然前赴後繼上市,這究竟是為何?圈錢,建設壁壘,儘管股市裡面全是錢,但是也不意味著完全用不完。公開市場的資金其實是有限的,越早上市,越早得利。同時網際網路發展到後期,從PC端到移動端,佔據的市場也越來越多,同樣的,網際網路使用者也在瘋狂增長。而在此之後,市場會逐漸趨於飽和,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如果不及早圈錢,恐怕真的來不及了。
除此之外,整個市場大環境也在迫使企業及早上市,巨集觀看來,國家正在去槓桿,降負債率。這遍導致整個市場趨於溫和,但是像往年加速膨脹也是不太可能。另外,今年港股市場實行“同股不同權”政策,不少企業願意成為新政策的第一批使用者。諸如,小米和美團在香港上市都是看到了這方面政策的變化。最後,投資機構也希望這些企業可以抓緊上市,縮短“變現”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