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測序新天地:“+家庭保健管理”有沒有戲?
近年來,“健康管理”成為諸多大健康領域創業者們熱衷談論的話題,這個接地氣、好入局的細分裡活躍著不少玩家。在美國,因商業保險發展成熟,商業保險通常成為家庭醫療保健管理的重要抓手,在中國,這一形式發展則相對緩慢。
近日,基於大資料和AI技術的美國“獨角獸”保險公司Clover Health宣佈開發一項新型家庭初級保健計劃,將基因組檢測融入保健服務,以此減少百姓到醫院複診頻率,以及改善家庭保健管理質量。
成立於2013年的Clover Health在美國被譽為醫療商業保險的“標杆”,在我國醫療圈也早已是位“紅人”。此舉是在美國醫療保險體制基礎上對家庭保健管理的一次創新,這對於我國的大健康行業是否有借鑑意義?在中國,基因測序+家庭保健管理的模式走不走得通?
基因測序+家庭保健管理的“三駕馬車”
基因測序的發展離不開底層大資料、人工智慧、雲端計算等新技術的發展,而 Clover Health最新推出的方案再度擴大了基因測序在醫療領域的落地應用場景。其中,政策、技術和人才是Clover Health得以落地的“三駕馬車”,最終落足點在於醫保控費。
首先是政策。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在基因測序領域的提前佈局為這個萬億市場開了個好頭。隨著這一技術在全球的鋪開和發展,全球基因測序市場規模從2007年的800萬美元增長至2018年的約110億美元。尤其在2015年1月底,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精準醫療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大大推動了這一細分的進步。
一直以來,Clover Health體系內部的慢病患者數量眾多,這尤其拉高了其服務成本,如何對慢性病人群進行控費一直是健康險公司經營的難點。通過個人檢查和主動監測的方式,可以大大減少會員的住院率,同時延伸Clover Health的服務鏈條。
其次是技術。根據Clover Health首席技術官Andrew Toy的說法,新推出的服務將用到其自主研發的機器學習模型進行,主要用來篩選被列入該計劃的會員名單,加上此前Clover Health所一直致力於發展的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技術與之相輔相成。此外對於Clover Health的會員,這項服務是免費的。
最後是人才。Clover Health新推出的這項服務專門由其臨床醫生團隊來提供,該團隊由費城藥理學院的醫護團隊、護士、社會工作者、醫療助理和護理協調員組成。同時,Clover Health還引進了一個新
剛剛上線,這一專案就已得到760名會員的響應支援,儘管這只是其2萬餘名的會員總量的一小部分,但如果能真實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減少住院率,新模式的口碑傳播和快速複製也不是太大問題。
中國的健康管理革命路,要怎麼走?
那麼,這一模式有沒有希望複製在中國的家庭健康管理服務中?
億歐大健康認為,基因測序在中國發展具有一定的優勢。基因測序從1977年的第一代DNA測序技術,到如今已發展到第三代單分子/奈米孔測序。儘管在2016年我國政府相關部門制定了包括精準醫學的發展規劃後,精準醫學產業呈現大跨步邁進勢頭。
尤其是國內基因檢測的落點大多在下游的應用層,更加擴充套件了這一業態的市場化空間。目前我國已有應用的場景包括個性化醫療、腫瘤和遺傳病、微生物、農業、器官移植等方面。 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國內基因檢測技術研發和商業化的推進,基因測序的成本不斷降低、可及性不斷提升,從整個大環境來說,適宜發展基因檢測的醫療和商業化應用。
從家庭健康管理來看,我國進行家庭健康管理的方式可大致為分為用醫療器械、社群醫生等的傳統形式,和結合網際網路APP、呈現“消費”特質的網際網路形式。但不管哪種方式,所得成效都不盡如人意。
由於醫療級基因檢測成本尚高、普及率低;消費級基因檢測專案還多停留在“讓消費者瞭解自己”。而家庭健康管理的在近年才從國家層面進行推動建設,這座“金礦”還未被挖掘。那麼,目前來看應用的難點還有哪些?需要怎麼突破?
第一,基因檢測行業的模式一般涉及很多行業、諸多機構,需要多方協調業務合作,這必然涉及海量居民醫療健康資料。由於參與方眾多,這其中的風險性就更高。此外,立足於公立醫療體制內的醫療級基因檢測資料一般都掌握在企業和院內,無法有效流動。對於這個問題,如果能從國家層面針對醫療基因檢測資料和消費級基因檢測資料進行整合,統一監管和保障,會成為有力解決手段。
第二,落地方面,華大基因、微基因等基因檢測公司早有嘗試和體檢機構或是保險公司的合作,體檢機構將基因檢測融入服務專案,由保險公司提供精準投保等專案。但其中同樣由於參與方多,容易導致資訊和資料連線不暢。此外,有不少消費級基因檢測走的是DTC的市場化路線,為落地增添了難度。23魔方創始人周坤曾對億歐大健康表示,沒有選擇與體檢機構獲保險公司合作,是因為擔心檢測服務變成“賣保險的道具”。
第 三, 我國以家庭為單位的精細化的健康管理模式仍未形成,這一類管理很大程度依賴於全科醫生這一角色的缺失。而眾所周知,我國全科醫生建設還處於早期階段,這既需要長時間的培育,也需要有效的政策機制推動。不論是基因測序,還是全科醫生,本質都是提升家庭健康程度的手段。這一層面上,民營企業所能夠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這一類主體常常承擔著市場“創新者”的角色,創新倒逼政策的“注意力”,開拓新賽道。
最終,行業需要的是以結果導向的正向反饋。正如Andrew Toy所說,拓展應用場景並不代表“濫用”。 無論在哪裡、怎樣分配結合新技術進行健康管理,我們都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它是否產生了效果?是否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這是創新企業身上最沉的擔子。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
編輯:郭銘梓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