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產品 vs 服務,見識,耐心

產品 vs 服務,見識,耐心

amp 尊重 幸福 iam 最終 一句話 困境 img 傳說

站在空無一人略有冷意的街頭,突然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這就是傳說中橘生淮北則為枳的淮北?咦,我為什麽會出現在這裏?

於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關於對過去的思考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作為一個只經歷過失敗的技術人,我開始思考過去沒想明白的,那些技術之外的事情。

1. 產品 vs 服務

對於一家做to B的IT創業公司來說,擺在創始人面前的第一道選擇題就是做產品還是服務。

無論如何,這對創始人來說是一個艱難的決定:

  • 做產品,投入周期長,產品定位一旦出錯就可能面臨失敗

  • 做服務,風險低,快速直接,但業務無法大規模復制,也沒有技術壁壘,容易面臨同質化競爭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遇到了公司成長的煩惱:純服務型的創業公司雖然穩步向前,但營收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我畫了一個象限圖來更形象地表達這種困境。何解?

Tim Berry是Palo Alto軟件公司的創始人,也是大名鼎鼎的Borland(Tubro C 還記得嘛?)聯合創始人,同時他也是一名以擅長制定商業計劃而著名的專家。

在他的《The Business Planning》一書中提到了創業的要旨之一是理解風險,他給出三種不同類型的創業公司模型用於舉例,給出了其凈利和時間兩者間的變化曲線。

其中縱坐標軸是收入與開支的總和,橫坐標軸是時間線。



可以很明顯地得出以下結論:

  • 成功的服務型公司,風險小,凈利低(相比產品),增長較緩

  • 成功的產品型公司,風險高,投入周期長,扭點靠後,最終會迎來爆發期

  • 失敗的產品型公司,風險高,投入周期長,長期處於虧損狀態

2. 關於創業公司的困境

那麽就做一家成功的公司,而且是產品型公司。可這談何容易!

創業公司的難點之一在於它的試錯機會很少,雖然to B的公司遠不如to C市場那麽殘酷,在消費級市場裏,即使是巨頭,在重大戰略上只要錯一次基本已經預示著勝敗已定。

而toB公司只要每錯一次,就離成功遠了一大步,就會被後面的競爭對手追趕,然後被對手趕超,然後就從曾要做市場第一的雄心變成了只為了活下去的無奈。

所以業界流行這麽一句話:快速試錯要盡量減少投入,縮短周期,花更多的精力去找方向。

那麽帶著這句話的心境下,再來看前面的那張圖:

  • 第一根縱線:成功的產品型公司,在扭點到來之前,其實和失敗的產品型公司營收曲線基本是咬合的,創始人動搖了,懷疑方向可能走錯了,於是改變了產品形態或者幹脆放棄了產品做起了服務

  • 第二根縱線:失敗的產品型公司,隨著營收的逐步增長,一直堅信扭點終會到來,沒有及時意識到其實是方向錯了

  • 第三根縱線:成功的服務型公司,為了提升公司的營收,決定立刻轉型做產品

所以,這就是創業公司的困境,若想要獲得成功不僅要有良好的技術,經驗和眼界,還要具備強大的內心,才能面對絕望和失望。

3. 關於競爭力

無論是成功的技術型還是成功的服務型公司,都需要有其獨特的競爭力。有人說商業模式,有人說風口,有人說技術,有人說人才,有人說制度和執行力...

看似從每個角度說都有道理,但這決定了一家公司潛移默化的意識:什麽會被尊重,什麽會被看輕?

記得五月初,正是迷茫的一天,下了班後我拉著幾個朋友出去吃飯。

在等菜的閑聊期間,W君就問我:你覺得一家公司到底什麽是最重要的啊?

我沒有思索道:當然是在座的各位了。

一家創業公司的成功取決於一個有合力的成長型團隊,而非個體。

無論這家公司一時走錯了方向還是在等待扭虧為盈的漫長前夜,只要團隊還在,希望就不會磨滅。

http://www.cnblogs.com/yuxc/p/6100149.html

產品 vs 服務,見識,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