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有了套路,為什麽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有了套路,為什麽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一輪 支持 目前 做人 alt 大學 con 一位 wrap

似乎這是個普遍現象:我知道了很多方法論,然而還是無法解決現實問題。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中間的障礙到底是什麽?今年9月份開始,我每月都在做思維訓練營,帶著大家一起解決問題、梳理思路、實踐方法。

最近做了一次復盤,讓我漸漸接近了答案,那就是:大部分人運用方法論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用一個更加科學的方法,來強化自己的固有想法。

一 大多數人學習方法論,就是為了更科學地證明自己固有想法的合理性

訓練營裏面,有位學員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我的上級是個特別難相處的人,管得很多,自己想法也老變,我每天上班都很不開心,該怎麽辦?

接下來,他按照課程裏學到的分析模型,去分析上級這麽做的一系列可能原因,然後提出了他的假設,是上級的領導能力差。

技術分享

不僅如此,他針對找出的原因,還分析和篩選了解決方案,如下圖:

技術分享

是不是很完美?很符合我之前文章裏所講的解決問題的套路呢?這5個步驟,讓你從煩惱變成思考

然而,似乎有哪裏不對。

你們有沒有覺得,即便不看後面過程,只看他的問題描述,大致也能得出這個結論?

實際上,他在定義問題的時候,已經帶進了主觀意見“上級特別難相處”,而上級難相處、管得多、想法老變,這基本不是自己能夠改變的。

並且,他在描述的時候,已經認為“很不開心”是上級導致的,那麽接下來,他得出“跳槽躲開這個上司”這個結論,一點兒也不意外。

如何破解呢?

我問了他幾個問題:上級管得很多,具體是管什麽?他只管你一個人,還是對別人也是如此?他的想法總變,變化的頻率如何?你所在的行業和公司是否面臨快速變化?

一連串問題下來,大概了解了情況:他是在一家初創的互聯網公司,本人是傳統行業轉過去的,做的事情是之前尚未接觸過的。

加了這些信息,你現在還覺得,他的分析很完美嗎?——嗯,完美地支持了他本來就想要跳槽的想法,但是,卻歪曲了本來應該解決的問題。

經過這一澄清,他最後意識到,自己原以為要解決的是上級領導力的問題,實際上要解決的是,自己與初創互聯網公司的適配問題。

不止這一個,我驚訝地發現,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面臨的最大困難不是提出解決方案,而是澄清問題。

解決問題的五步驟裏面,澄清問題花掉了一半以上的時間。

但是,所有人都覺得,這一半以上的時間非常值得,因為澄清清楚之後,問題就被解決了一大半了。

為什麽澄清問題如此困難?

有個心理學概念叫做“認知失調”,很多人都知道,它指的是當我們的認知和行為不一致時,我們會盡量改變我們的態度來與行為相適應,以減輕心中的不和諧感。

技術分享

比如上面那位學員,在他的認知裏面,自己很努力、很聰明,然而在現實中,他的努力卻不被認可,這種不匹配感讓他非常不舒服,所以他需要把錯誤歸咎於他的上級,來減輕這種不和諧感。

因此,才導致他把問題選錯了,而解決方案當然就更偏了。

“認知失調”現象存在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

前陣子幾次去北京出差,每次都趕上大霧霾,但我發現,路上的很多人是不帶口罩的。

當然有不方便、不了解等等原因,而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的內心不願意相信自己有那麽危險,如果戴上口罩,無疑是承認了這一點。

這就是認知失調所導致的,你只接受跟自己判斷一致的信息。

二 接近問題本質的方法:別讓大腦太舒服

似乎,真正造成我們前進障礙的,不是缺少方法,而是缺少顛覆自我的勇氣。

而如何不讓“認知失調”成為阻礙我們發現真正問題的障礙呢?如何讓我們更加接近問題的本質、避免在表面問題裏徘徊呢?

別讓自己的大腦太舒服。當你覺得,很多答案來得理所當然的時候,不要輕易相信它。

技術分享

接近問題本質的方法1:反向思考

作為80後,年輕時候沒少看那些職場雞湯。我現在猜測,80後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不像70後那麽順從,所以那時候很多所謂職場資深人士,看不慣他們,開始寫文章教他們做人。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最近還在微信裏借屍還魂了:作者公司裏有個助理,覺得自己做的事情太雜、太沒意義,然後就跳槽了,臨走的時候,作者給她講了自己的故事,當年作者自己也是個小助理,每天幹些貼發票、接電話的活兒。

但是作者非常踏實肯幹,在天天幫老板貼發票的同時,細心分析,最後從老板的花銷裏面看出了公司的經營方向,學到了很多商業知識,逆襲到現在的管理層位置。

這種故事,一個反向問題就能破:不幫老板貼發票、不從低處做起的那些人,是不是都沒能升到管理層?

再者,去年奧運會女排奪冠的時候,大家都在說女排精神。然後我就反過來想:女排沒奪冠的時候,精神去哪兒了?精神一直都在,那之前怎麽沒奪冠?如果不是因為精神,還能因為什麽?

所以,當你有一個想法的時候,不妨反過來思考一下,會讓你更加接近問題本質,而不是流於表面。

接近問題本質的方法2:多問為什麽

感受一下A和B兩人的對話:

A:我想了解一下,咨詢的發展空間怎麽樣?

B:你為什麽想了解咨詢這行呢?

A:我覺得咨詢工作看起來很有挑戰性,我喜歡有挑戰性的工作。

B:其它職位也很有挑戰性的,譬如銷售,這麽多有挑戰性的職業,為什麽選擇咨詢呢?

A:我覺得咨詢的工作性質跟投資很像,都是專業服務,而我希望能從咨詢開始,接著轉做投資,所以我還想問你,咨詢轉投資的機會大嗎?

B:為什麽一定要從咨詢轉投資,而不是一開始就做投資呢?你不是有一些經驗嗎?而且你還是學金融的。

A:其實我也很想,不過我現在投簡歷出去,很少收到面試通知,所以才想著,能不能先從咨詢做起,以後再轉投資。

經過以上對話,問題從“如何進入咨詢行業”變成“如何寫好簡歷、收到更多投資職位的面試通知”,B是圈外的一位學員,這是他幫自己朋友澄清問題時候的對話。

不斷追問“為什麽”,能夠幫助我們接近問題本質。當然,問問題的方法,之前的文章也有提到過這6個問題,可以幫你省80%的無用功,可以回顧一下,我先不展開了。

接近問題本質的方法3:註意前提

看足球賽的人都知道,世界杯、歐洲杯等等大賽事來看,點球命中率挺高,基本上在75%。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守門員,你會選擇什麽策略:根據點球射來的方向,還是根據該球員過去的數據。

一般人乍一看,會選擇前面那個,但實際上,職業球員的點球球速是非常快的,球到球門的時間大概只有0.35 秒,而世界頂級門將的反應時間大概將近0.3秒,還得加上身體撲救的動作時間,根本不可能來得及。

關於點球策略,有個著名的故事:06年德國與阿根廷點球大戰,門將萊曼憑借教練遞上的小紙條,猜對了阿根廷7個點球中4個的方向,撲救成功,後來那張凝聚了50位精英智囊團心血的小紙條拍賣了1000萬歐元。

那麽回到現實場景,如果你參加學校的院系足球賽,是不是也照做這個策略呢?

如果真這樣,可能會死很慘,因為:

1)這種業余比賽,球速根本沒這麽快,通過腳部動作來判斷,其實來得及;

2)未經專業訓練的球員,踢法是很隨意的,你收集不到對方的數據。

曾經有兩個德國體育記者單挑卡恩,結果10個點球全被卡恩撲住。他通過數據判斷麽?當然不可能。

所以,任何理論,都要想想它的適用前提是什麽,否則,再好的理論也會成為你發現問題本質的障礙。

三 但為什麽有些人靠直覺就能輕松地觸達問題本質

話說回來,有讀者問我:圈圈,我們每天面對那麽多問題,需要作那麽多判斷,每個問題都這麽來一輪,耗時倆小時以上,雖然效果好,但效率會不會太低了?而且,有很多人反應很快,他們靠第一反應的直覺就切中要害,並沒有用這麽復雜的套路啊。

原因在於,人和人的直覺不一樣。

我們在解決問題和進行決策的時候,一般是靠兩種方式:靠直覺,或者靠分析。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的書《思考,快與慢》裏面,也提到了這兩個思維系統。

技術分享

這兩者各有優劣:直覺是第一反應,非常快速;而分析,則需要經過一系列理性推斷,耗時較長。

然而,這兩者又不是完全割裂開的,他們相互作用:

“直覺”給“分析”提供建議:在你分析問題的時候,直覺會給你建議,比如,我給一家公司做咨詢方案,分析他們效率低下的理由。

這時候,我有理性分析的部分,它幫助我將效率低下的潛在原因都列舉出來,但是,我的直覺也會做出一些判斷,它告訴我,這家公司的官本位文化是最有可能的原因,然後,我基於這種直覺,再去進行驗證。

“分析”不斷內化到“直覺”:當分析過很多相似問題之後,你會對這類問題形成更加敏銳和準確的“直覺”。

比如,很多經驗老道的銷售,跟潛在客戶只要接觸很短的時間,就能判斷對方是怎樣的人,他到底是不是自己的目標客戶。

關於直覺、感性這類事情,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沒能完全解釋清楚,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它跟神經元有關。

人工智能專家金出武雄在《像外行一樣思考,像專家一樣實踐》一書中提到,人類的直覺其實也是計算,只不過是一種捷徑式的計算。而且,越是高等的動物,大腦中用於處理特定問題的編碼神經元回路就越多。

而且,神經元是可以被訓練的。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證明,多巴胺神經元需要不斷接受培訓和再培訓,否則它們的判斷準確率就會下降。

所以,犯錯和反饋,是學習的最有效方式。這就是為什麽,你花了3個小時理性分析得出的結論,還比不上經常思考的人在3分鐘內的第一反應。因為,他們把處理特定問題的方法內化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剛開始學開車的時候,戰戰兢兢,提醒自己剎車和油門別踩錯,又提醒自己別忘了擡頭看紅綠燈、註意路況,還得看著導航確定別開錯了。但隨著不斷練習,這種技能就內化成了,那些出租車司機,可以邊開車邊抽煙邊搶單(當然,這裏不是鼓勵大家這麽做)。

所以,我一直不斷地強調練習的重要性。思考、溝通這些都是能力,而不是知識,不是“知道就好”,也不是“用來吹牛”,而是“能用才行”。

我經常跟訓練營裏的學員打比方:學習思維和溝通,就跟學習開車一樣,你把剎車、油門的功能和交通規則背一萬遍,如果你不會開車,這些知識並沒有什麽X用。

思考也是一樣,你把我的文章倒背如流,如果用不起來,其實看這些文章就是浪費時間。

所以,練習才是學習思維和溝通這種能力的正確姿勢。

但是,為什麽我們都不願意練習?因為采納第一反應的答案簡直太輕松了,而苦苦練習又不會產生新的知識,一點新鮮感都沒有。

但長此以往,如果我們一直使用自己的第一反應,腦回路會變得非常簡單粗暴。

相反,那些堅持思考的人,本身分析系統就鍛煉得更完善,而且因為他們經常思考,直覺也比一般人要準確。

思考的人和不思考的人,最終的差距是指數級的。

更多幹貨,請移步個人原創微信公眾號“圈外”(ID: iquanwai)。我就是那個反雞湯反雞血、堅持原創、不要贊賞、還請你吃飯的孫圈圈啦。(只想喝雞湯打雞血的就別來啦,我們在一起不會幸福的~)。

有了套路,為什麽還是解決不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