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奇點臨近: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和全球貨幣政策的新格林斯潘之謎

奇點臨近: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和全球貨幣政策的新格林斯潘之謎

new 投資 -s lin 流程 質變 配置 family 效應

“宏觀七日談”欄目是華爾街見聞和天風宏觀研究團隊聯手打造的宏觀深度分析

一、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人類實際上經歷了兩次技術革命:計算機革命和互聯網革命。

計算機廣泛提高了人的生產效率和工資增速,所帶來的負面沖擊也只是單純指向某些特定崗位和職業,比如只會使用紙張和打字機的秘書被精通電腦的助理所替代等,而這些人可以通過再教育的方式實現再就業。

互聯網革命比蒸汽、電力和信息技術革命都更具革命性基因。科斯在1937年定義了企業的本質是節約交易成本,減少“信息不對稱”。而互聯網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企業的存在價值。因為互聯網,人類經濟活動最根本問題“信息不對稱”出現了邊際的突破,交易成本呈非線性下降。互聯網極大地改變資訊和知識的傳播和溝通,從而深刻地改變人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價值判斷的結構。反轉過來改變了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流程,引致了生產關系的變革。

依托信息技術的互聯網經濟,所謂雲大物移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傳統的行業和企業的邊界變得模糊,資源要素可以跨界流動,使得資本的使用效率非線性地上升,對人力和物質這兩種資本的需求非線性下降。比如共享經濟模式(Airbnb,Uber,滴滴)使得傳統資本品(存量汽車和駕駛員)的使用效率顯著上升,反過來對新增資本投資(新增汽車和駕駛員)的需求下降,未來AI和自動駕駛將徹底代替人的作用。技術分享

二、互聯網行業的奇點來臨

互聯網降低了企業的組織監督管理成本,突破了傳統的行業和企業的邊界,傳統經濟下的規模報酬遞減,在互聯網經濟中規模報酬可以成為遞增,數據越多獲得的回報會成倍。因此企業最優生產的組織規模可以越來越大,沒有天花板。從量變成為了質變,獨角獸公司和倍數級別的技術突破開始在過去1-2年中集中出現。

過去講硬件的“摩爾定律”,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翻一倍,或獲得相同計算能力的價格每隔18個月減一半。過去1-2年間,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互聯網經濟帶來的變革已超過了硬件的“摩爾定律”。類似FANG(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谷歌)和BAT(阿裏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公司,每年40-50%的年復合增長率,你根本看不到天花板,他們更像一頭靈活起舞的大象。技術分享

過去十年,科技股的周期性很強,原因是不穩定,創造與顛覆發生的很快。但是最近1-2年,過去看空科技股的理由現在都逐漸不存在了,巨頭在變得越來越強,效率提升越來越快。這種速度使我們感覺到互聯網正在臨近一個奇點。這將是一次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資源和要素非常迅速地向頂級的公司聚合和集中,強者恒強、贏家通吃的“馬太效應”非常強。

未來是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從用戶的前端到後端,每一段都是對用戶數據的戰爭。互聯網企業獲取用戶的數據鏈越完整,就能越準確地刻畫出用戶的輪廓,從消費習慣、服務體驗到性格、感情等。深藍時代的計算機已經了戰勝了人的邏輯,未來的AI或許將戰勝人的感情能力,AI或許比你更懂你自己。所以,誰掌握了更多的用戶的數據,就意味著誰掌握了未來時代的命脈。這是菜鳥和順豐分成兩個陣營打代理人戰爭的原因。從騰訊,阿裏,到Facebook,Amazon和谷歌等,都不斷在向新的模式轉型,不斷叠代新的業務,一切都源於他們強大的數據源。資源要素和信用在未來都會跟著數據流動,之所以出現“馬太效應”,正是因為大量有價值的數據向互聯網巨頭集中。

三、全球貨幣政策的新格林斯潘之謎

過去三十年,發達經濟體的利率始終在下行。背景是新興市場人口紅利釋放(1980-)和金融深化(1990-)。技術分享

未來,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使得資本的使用效率非線性地上升,對人力和物力這兩種資本的需求非線性下降,將造成了未來人類社會的兩種形態:

第一是由於資本使用效率的非線性提升,收入增速和資本回報率將長期維持低增速,因而低通脹和低利率成為常態化。菲利普斯曲線逐漸平坦化,通脹僅對經濟增速作微弱的膝跳反應,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壓低了長期通脹水平,造成了新的格林斯潘之謎。發達經濟體(主要是中美)的貨幣政策制定將從簡單崇尚有效市場假說的通脹目標制規則向更加復雜的審慎規則轉變。技術分享

第二是收入分配結構將變得兩極化,高科技巨頭極富有,依靠勞動力收入的低產階級將變得收入增長緩慢,中產階級下沈到低產階級,收入分配結構從紡錘型變成一大一小的啞鈴型。少量人力就能創造巨大財富,大量人力從事低收入勞動或享受休閑時光。市場經濟將變成一種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私有制社會的財富分配因此變得更不平均,資本主義走向熵增的不穩定態。技術分享

奇點臨近:互聯網經濟的供給側革命和全球貨幣政策的新格林斯潘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