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bt z

bt z

聯合 新的 module asi 世界 時間戳 das 國內 data

比特幣從2008年開始啟動,到09年創始區塊的出現,甚至一直到10年和11年都只是中本聰自己一個人在運行這套程序。在早期這個極少數人參與到遊戲裏,大家運行一個軟件,這個軟件既是錢包也是挖礦軟件,進行P2P轉賬。

但是當已經有交易所開始上線交易了,比如最早的交易平臺日本Mt.Gox,中國也開始出現了BTCChina。這個時候行業開始發生了變化,因為比特幣有了價格(兌真實貨幣)。

到12年和13年,價格開始上升,尤其是塞浦路斯危機之後,有很多人開始對比特幣感興趣進行投資。這是第一次出現比特幣暴富的故事,這也只是比特幣500塊錢的時候。

在比特幣兌換價格到100美金時是最瘋狂的,因為是從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從一文不值到100美金。

技術分享


中本聰把密碼朋克郵件小組裏的幾個技術:時間戳技術、PoW技術、哈希算法技術、分布式記賬技術……整合在一起,再加上他的區塊鏈的技術,做了一個PoW挖礦的機制,來產生了全球人人都可以參與發行貨幣的密碼技術,比特幣誕生了。

最早,所有人都是礦工,因為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電腦挖礦,好一點兒的顯卡算力強一點,一臺電腦不夠就買四五臺。當交易所開始上線交易,比特幣有了價格,就有人為了獎勵來增加算力,於是開始出現礦工群體,但他們也只是用家用電腦來挖。

隨著比特幣進入第二個階段,從家用電腦進入到GPU顯卡挖礦,一臺電腦開始不夠了。有的人發現,一臺一天運氣好的話能賺50個比特幣,就買了10臺電腦,甚至有人把網吧電腦全包了,交了網費之後使勁挖,因為網吧裏裝的都是好一些的獨立顯卡,打遊戲的顯卡算力更大。當人們組織專門的網吧集中挖礦,算力暴漲進入了第二輪,很多人賺到了很多比特幣,人們覺得比特幣有支撐,於是進入了上漲行情,到了5-10美元的階段。

技術分享


也有人發現可以用GPU裏運算的最核心的晶元,做成一塊板子。只用電腦裏最核心的部位,其他的部分都不用了,做成一個叫做PGA的集成顯卡,於是就進入了比特幣挖礦的第三個階段——FPGA。阿瓦隆的南瓜張,做成了國內第一個FPGA,第二個人是中科院的烤貓。FPGA就是把很多顯卡集成到一個板子上去挖礦。

但是這第三個階段過得很快,南瓜張和烤貓在網上發帖子,說要做一個專門的ASIC的專業礦機來挖比特幣,真正的礦工才迎來了第一波人。用電腦顯卡挖礦算力太低了,因為用電腦運行挖礦,只有一小部分在運算,如果能把這一部分拿出來集成在一個板子上,板子不夠,芯片其實也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於是他們開始做130納米的阿瓦隆和烤貓礦機,開始PK占領市場,在13年造出了110納米的ASIC礦機。


比特幣礦機的進步完美的印證了摩爾定律。第一代礦機從110納米跳到65納米只用了半年時間,65納米到55納米也只用了半年,再半年後是40納米,再4個月後是28納米,再1年不到的時間,16和14納米同期出來了。

我是14年底的時候決定開始挖礦的,到內蒙包頭,最初以雲計算項目立項。

簡單來說,就是礦機托管。有人造機器,有人買機器,有人沒地方放,那放到我這裏給你托管。你要是放到IDC機房非常貴,一度電3塊錢,但是放在我們這裏,只要8毛錢,很便宜。(現在聽著貴,但在當時是很便宜的),於是我們通過礦機托管,賺了第一筆錢。

第一代礦機是烤貓和南瓜張,第二代是翟文傑的龍礦科技,第三代是後來居上的螞蟻礦機。

螞蟻做55納米的時候,正好是幣價比較高的時候,阿瓦隆和烤貓都在競爭研發40納米,放棄了55納米,於是55納米一舉成功。那個礦機叫S1,是螞蟻最好的一代礦機,掙到了不少錢。但也有賣不出去的機器,就以聯合挖礦的形式放出去。

山西的第一個礦場,是趙東他們搞的,李笑來也有投資,對外托管是9毛錢。同期我們也在內蒙建了礦場,這個礦場容納了全世界比特幣接近20%的算力,當時非常壯觀。礦機生產商都忙於生產機器而不是礦場,大規模礦場就內蒙這一家。

龍礦科技的翟文傑,也有機器找地方托管,他當時在東莞和記黃埔的一個空廠子裏,組裝了第一個礦場。但是電費太貴了,1塊2,搞不下去,於是搬到了內蒙來。後來是螞蟻礦機,我和螞蟻聯合挖礦,找了資金支持螞蟻的發展。把螞蟻礦機的剩余產能全部拉到內蒙。

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礦機行業後面拼的是電費。如果能找到更低成本的電費,那利潤就更高。

我們當時的電費成本是3毛多,經過了多邊交易。但這個成本依然是貴的。14年進入15年的時候,比特幣從8000跌到1500元,經歷過一個寒冬期,死了一大批相關的企業。我們意識到挖出來的比特幣不夠抵電費了,於是給大家降電費,從8毛降到6毛5,5毛5,4毛5,4毛……

不能再降的時候,我們開始尋找新的礦場,去了四川。

從雅安開始,開車沿著川藏線一個一個的看水電站。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水電的資源已經豐富到了過剩的程度。西部大開發,開發了過剩的水電,到了夏天用不掉,當蓄的水超過安全水位,電網公司就只能泄洪放水。

我開始找他們買電,但他們說不能賣給你。因為國家有規定,電廠不允許私自賣電。我想幹嘛非要買呢,換個模式談,我不買,我回收,把你水電站的棄能儲存回收。每年泄洪扔掉多少水也就是扔掉了多少電,一計算,發現每個水電站一年要扔掉幾個億人民幣的電,白白扔掉了,非常浪費。你扔掉部分,我提個方案幫你儲存起來,把水能變成新的能源——比特能,於是產生了能源貨幣的概念。

我們精算的結論是,大約3000噸的水電能產生1個比特幣,每度電成本1毛錢。於是就出現了新的盈利模式。當然後來這個數字就漲到1萬噸、2萬噸了,和比特幣掛鉤了。

我自己一個人做不了,就在一個叫礦機封閉會議的微信群裏,把這個模式分享給了大家。

水電站老板們自己也知道以前浪費電能太嚴重,白白扔了很多,但有了比特幣電池的這個概念,幫他們更有效的使用了能源。這裏還有更高效的集裝箱方案,礦機放在集裝箱裏拉到電廠,非常簡易,10天安裝完畢就可以使用,就像一塊放在水電站裏的電池,把水能直接轉化為比特幣存儲。

技術分享 比特幣礦場/圖


現在,全球比特幣算力的75%以上集中在中國,而中國40%全部在我去過這條線上的各家水電站,100家水電站裏放著大大小小的礦機在挖礦。

比特幣價格在1500元橫盤了很久,在那時的卯定,就是和水電在一起。

而比特幣挖礦,也從此就變成了只是一個微信群裏500人的故事。

bt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