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找一幫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找一幫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中間 領域 打通 為什麽 訪問權限 一點 國外 工作 缺少

  想在這個領域裏特別的擅長,走通特別多的細節,達到一種自己滿意的程度。可是回想一下,雖然每次都會繞回來,總的,在這個上邊用的時間還並不是那麽長。也就是說,並不是那麽確定自己可以做的遠。

  這件事我並不排斥。而且還有覺得有趣的部分。就是內容太繁瑣了,我走的路也不容易見到光。出來培訓機構去工作的,大概也並沒有多少時間再去探索,那些框架很嚴重阻礙了人的繼續學習。能撐下來的話就會學會吧,還是沒有太多余力去思考的樣子。所以在這方面的進步,在工作或不在工作,進度都差不多。

  畢竟涉及的面比較廣,做軟件總要懂一些需求,知道它在生活中扮演怎樣的位置。以一個體驗者的角度、而不是開發者的角度去理解。再有就是探索它的底層,硬件、CUP、單片機、二極管,那些存儲設備,輸入輸出設備,傳導設備。

  這樣想的話其實自己也沒落下多少,工作能力有欠缺吧,不過對我來說不算什麽,開始學代碼的時候就發現,很容易用腦袋走通算法,幫別人找毛病的時候都會一眼掃出來問題在哪裏。如果邏輯都走通了,就能比較容易理順思路,工作能力也就是通順的。

  想起之前寫把客戶的訪問權限讓每個服務自己記住,而不是客戶自己記住。當用戶訪問一個網址的時候,不是從在用戶權限裏檢索是否有這個網址,而是從網址服務中檢索是否有這個客戶。不讓客戶帶鑰匙,讓門自己記住客戶的樣子。 對於客戶來說,他是知道哪個門能進哪個門不能進的,所以他進的門正常情況下都是可以進的,這時候再讓客戶自己用一大堆鑰匙開門,這是在做無效判斷。反過來,如果不讓客戶帶鑰匙,讓門記住客戶,當客戶走到門前的時候,門自己檢索是否有這個客戶,這是有效判斷。

  一個沒有必要,稱作無效用。一個有必要。編程裏應該都是有必要的判斷,如果是沒必要的,說明設計有問題。

  這些權限處理,還有好多功能,都是別人做好了的,編程人員往往在學怎麽用那些框架,而不是思考為什麽那樣去做,這是一件讓人提不起興趣的事。

  軟件有它的龐大,裏邊包含了很多對編程處理的思考。從頁面到程序、從程序到數據庫、程序本身,這中間的思考都包囊在框架中。這些東西應該每次做項目的時候自己去做才對,都在用框架的話,就沒有多少人懂真正的邏輯。一些處理怎麽來的,可以做些什麽,具體內部是怎麽實現的,有哪些地方缺少進一步考慮,等等,這些內容才是編程應該做的,才是編程環境裏最應該充滿的。

  每個人依賴框架,以框架為標桿進行邏輯解剖,不管解剖的多麽有道理,本身出發點就不對,應該根據軟件需求、編程過程本身來進行邏輯思考。原始思考的人少了,大環境就缺少向上探索的氛圍,一個人做比較吃力。

  一個人考慮整個項目的流通。貫穿於每一個層面,層面中的每一個小點,對每一個小點進行再分析,優化、整合到整個項目中。周圍環境沒有一個可以相互配合的團隊,每個人對一個項目的一部分進行思考,把整個團隊的思考都加起來,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項目,這時的軟件才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從用框架角度做出來的軟件是一個拼湊,一些縫縫補補。粗糙地組裝在一起。

  沒有那種對事情的精心雕琢感。沒有興趣的磨礪和打造,做出來的只是能用的軟件,一個個編程的人、編程的環境,都顯得太平庸了。有很多人有心去打破,卻並沒有認識到任務的間距,大張旗鼓地去了,並沒有意識到這是一條很長的任務線,需要保存力氣,久悶地持續作戰。

  這條通路周圍人不曾打通過,用的都是國外打通後給的攻略。以別人的攻略為基礎,再進行創造。沒有多少人去做從頭到位的獨自思考,沒有人能熟練地有自己的思路把通道打通。

  我想一個人去做,做到一半覺得好苦悶,需要整理的細節太多,在不同層面上斷斷續續,一點一點地積累。又發現走不動了,不知道為什麽並不想再繼續思考。這本來就是一個團隊的事吧,有人能相互配合一下的話或許事情會很簡單、很帶勁,自己做的話兩只手用不過來的感覺。

  其實我都想象不到有什麽樣的人能和我配合,因為找了很久沒有找到,所以也有點灰心吧。每個人都有生活壓力在那裏,頂著生活壓力去鉆研興趣,而且這個時間並不短,這需要多大的熱情。我是一個擅長組織團隊配置的人,那麽久了,沒有看到可以遇到什麽人。有做得好的,不知道用什麽來說明我能做得同樣的好,只是這樣覺得,這樣自己知道。

  撇撇開這些技術,我欠缺了什麽吧。能做的就是寫寫東西,找一些想法,做一些總結。偶爾鉆研一下技術。從頭到尾都比較期望能有一個帶勁的團隊,找一幫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

  軟件裏邊有很多有趣的探索,我在路上遇到過,隱隱約約總結不出來,就像一些思想世界的探索,發現一些新大陸。

找一幫有趣的人,做一些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