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讀《十二個工作的基本》 轉

讀讀《十二個工作的基本》 轉

大學生 包括 失敗 改變命運 以及 邊界 留下 發現 自我

按八小時計算,工作占據了一天清醒時間的一半。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對它有過一點點認真的思考。

雖然,很多人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在升職加薪跳槽中,在與天鬥與地鬥與同事鬥的其樂無窮中,在與朋友的吐槽中,漸漸形成了為什麽工作、如何工作的簡單信條。

但是,這足夠嗎?

每天早上,睜開雙眼,上班,工作,下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麻木工作,思考沈滯,像北京的霧霾,任爾東南西北風,依然濃的化不開。這樣,別說對工作本質的哲思,即便怎麽幹好工作,琢磨這項技藝,恐怕也是少之又少。

如果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審視工作本身,就像站在天臺看車流洶湧,燈光倏忽而過,推薦阿蘭德波頓的《工作頌歌》。相信我,這絕不是單調乏味的“頌歌”。

若是就做好工作本身,精進業務,為職業發展,個人成長打造框架,看後浪出品的,日本人大久保幸夫的這本《12個工作的基本》準沒有錯。它像是一部基本法,告訴你職場律法的邊界在哪裏。

從裝幀設計看,像其他日本人寫的書一樣,簡單直觀,幹凈利落。內容也一樣,有一說一,精幹短小,不像美國人寫的同類型書,東拉西扯,故作風趣。

所謂12個基本,就是指自我管理:包含樂觀力、持續學習力、目標發現力、專業構築力;人際溝通:親和力、反應力、語境理解力、人脈開拓力;團隊協作:委任力、商談力、傳授力、協調力。說實話,12個方面內容非得用“力”來穿成串,有些穿鑿附會,生拉硬扯之嫌,但並不妨礙作者力圖將工作,或者說職業發展各個因素打造成穩定結構的企圖,而且做的不錯。

此書簡介也說了,不是告訴你具體工作細節,而是給出個框架,錨定個起點,指明個方向。

所以,12個方面,以及各自間的聯系讀書即可,把概念解讀、結構框架、思維導圖等所謂“幹貨”放在這裏,我覺得其實沒有必要,且顯得敷衍了事。

還不如摘出來一些有用的信息,結合自己些許思考,呈現出來。就像漫山遍野的花海,讓人心曠神怡,面對美景,與其拍個照片發朋友圈@一下,不如摘下一捧親手送給你。

作者說,他給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做講座,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一開始請以漂流的方式行動,過段時間再切換成登山型。”什麽意思?就是說,擇業時,到底是以興趣為導向,認準一門,不走到底不罷休;還是隨遇而安,慢慢確定職業方向。作者給出的意見是,剛開始像漂流一樣,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迎接每一段激流的挑戰,應接不暇,打怪升級;然後能力提升,自然眼界寬廣,找到一座山峰,一步一腳印,向上攀爬。

想起自己剛畢業那陣,對職業的了解,停留在不知何處聽來七拼八湊、七零八落的信息、身邊七大姑八大姨的七嘴八舌。要知道,即使傳授經驗者身在其中,也不一定對所在行業、職業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再把信息傳達給你,你在加入不必要的想象,便完全是另一個故事了。

除了極少數人,天生知道自己要幹什麽,就像村上春樹筆下那個夢想成為地圖測繪員的家夥。大多數人是不能正確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的。

那些沒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孩子,作為一個工作5年的老司機,我覺得這份忠告很有意義。

在知乎裏回答過一個問題,關於非法學人為什麽司考。我的答案是這樣的:

一定有一部分人參加司考的原因是焦慮。

對未來焦慮,對身無長物焦慮。尤其是文科生,真的是沒有什麽安身立命的本領。而社會上的焦慮讓人沒有時間去判斷一個人的素質。

所以,一紙證書證明了學習的能力和意願。像貼在腦門上的“我行我行我行”。

再說,法律,門檻不太高。核物理一定沒人敢招惹的。

還有就是閑的或隨大流。

那麽問題來了,通過司考到底有沒有用呢?

這本書說,沒用。一紙學歷或者證書,並不能在多大程度上證明你有多優秀,一個普普通通的博士、碩士學位,或者一紙不疼不癢的證書,真的看不出什麽,在職場的視角上,篩選不出什麽。不過個人以為頂尖名校和CPA、CFA的加持,會給他人留下深刻印象,除此之外,大多數此類證書只能錦上添花,絕不會雪中送炭。

想指望一個MBA或不痛不癢的證書來跳槽,更是無稽之談。再說,要是工作一段時間後,還抱著拿這些東西改變命運,登上人生頂峰的願望,未免過於幼稚。

書裏說,年過35歲的人想要跳槽,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具備業界通用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就是說,比如在銀行,有些業務是銀行特有的,有些技能是各金融機構間差不多的。若是想跳槽,第二種業務能力得有,積攢的專業技能也不可或缺,那是定義你幾年來工作的坐標。二是積累作為領導者的紮實經驗和技巧。過了35,在職場裏,可以被稱作“一大把年紀”了,要是還把自己當做生產力工具使喚,未免太過悲涼。所以,除了工作能力之外,必須具備“領導力”,表現在帶團隊、拓展人脈、知人用人等方面。工作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這種本事是多麽重要。

這本書裏,也提到了成為專家與負責管理並不沖突。有人,包括我,曾經認為做人和做事一定程度上是很難相容的。或者說二者居其一就不錯了,把活幹得漂亮和做人做的明白都做到,實屬不易。這種想法就是錯的。實際上,真正的成功者,大多二者能力都具備,只不過有所側重罷了。其實,那些過於強調其一的,恐怕是另一方面實在不行或者不敢嘗試的托詞吧。

在親和力的塑造上,作者舉出了日本首相的例子,田中角榮、小淵惠三。總結起來,大致是:做什麽事,無論演講、會議甚至笑容,大量的準備工作尤為重要;記住別人的名字;主動與人聯系;洞悉別人的意願和想法;沒有架子平易近人。不用多說,聰明的讀者在身邊的領導、上司中,也能發現他們的魅力之所在。不承認不行,有些才能是天生的,我等凡人是如何追趕不上的。但是,上天還給普通人一點活路,其實上面很多方面,可以讓人通過努力和技巧去追趕。結果是一樣的,盡管我們走了些許彎路。怕的是偏離航道。

比如說,萬事萬物皆有準備。不必說一項重大工作、當眾演講、重要面試等,即便穿戴、笑容、寒暄,都可以準備一個良好狀態。雖然很多時候,準備並不會對幹好一件事有什麽直接作用,但是,準備的過程就像是囤積糧食,“家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個積攢自信的過程。

作者提到了日本很多年輕人是“待命族”,就是給安排活就幹,不給安排活就不幹。看來普天之下,故事並沒有什麽不同。生活需要主動,工作也一樣。

在社會精細化分工的大背景下,我們都是社會運轉的小小螺絲釘,面對本質上皆為單調乏味的工作,把自己培養成一個理智、克制的中產階級,幹好自己一攤活就可以了。

其實,這真的就可以了。但是,大多數人不甘心成為被上級呼來喚去的跟班,不甘心成為流水線上的機械臂,希望能向上一步,一品黃山,天高雲淡。“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在最高點乘著葉片往前飛。”雖然,本質上,仍然逃不出階級本身,卻仍然所有人生存於世的目標之所在。

可憐,但不可悲。

如果這樣,只是“待命”、“聽喝”,老板讓幹啥就幹啥是斷然不行的。主動思考,尤其是站在上級的維度去思考,很重要。遺憾的是,很多人選擇性的忽略了這一點。

作者提到了“思維的格式化”,大概意思是學知識,無論是讀書聽課看文章,先打下底兒,形成骨架,再以此為坐標,在往上填血肉,慢慢的把專項知識轉化成自己的一部分。深以為然。之前以為務必博覽群書,讓知識在大腦裏碰撞,事實卻是,不會碰撞,只是遺忘。

所以,找到你認可的作者或觀點,不管是一本書、一篇文章、一個講座,先深入了解、學習、記憶,再通過其他渠道,進一步了解、學習、記憶,甚至不需要自己思考。在這基礎上,在了解其他內容,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就像一個棵樹,根子打好了,自然枝繁葉茂。可大多數人隨處播撒,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自以為知識廣博,真要問起來,依然不知所以。

專業構築力的說法耳目一新。發展專業技能本身並不是什麽新鮮說法,見諸各類雞湯和職場攻略中,但是作者這麽鮮明地提出來,並給出了建議,還是頗為難得。尤其是選擇專業方向上給出意見:

一是已經積累大量經驗的領域。沈沒成本還是得重視的。有時,詩和遠方不如眼前的茍且。這年頭,說大實話的人不被喜歡,忽悠夢想的人大行其道。二是要清楚在公司內部是否存在被估價的可能,在社會上是否存在高需求。就是說,對自己所幹工作有個評估,是否具有通用性、發展性和普遍適用性。三是在相對較短時間能達到一定水平的領域。有的領域需要10年20年的積累,才能達到獨當一面的程度。不要“我等到花兒也謝了”。四是能想象出自己享受該領域工作的模樣。這點作者提的碰到了痛點,有一個活生生的目標。可以是你的上司、導師、領導,可以使半澤直樹,甚至可以是格林斯潘。重要的是,這幅圖景裏,是享受這份工作。

現在教人記筆記的書、文章、公眾號數不勝數,不知道多少人能堅持下來。作者也給出了自己的筆記術;一是開會時攜帶的論點整理單。論點二字是重點。二是手冊大小的筆記本,積累專業知識時,隨手記在本上。三是A4大小的大筆記本,用來將學習理論通過知識圖表化加以整理,或者回顧實踐,變成自己的語言,記下來。

其實所謂筆記術,適合自己,堅持就好。我就兩個本子,一個日常,一個工作。簡單就是力量。

最後,預祝國慶節快樂!

畢竟職場基本法第一條,就是放假是第一生產力。

讀讀《十二個工作的基本》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