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債券估值套路1(市價法,收盤價)

債券估值套路1(市價法,收盤價)

.sh 頻率 實的 需要 這樣的 成交 後臺系統 什麽 然而

債券這東西,有時候類似於股票,它具有一個公開的市場,有時候個別債券的成交很活躍,一天能成交上百筆,比如170210;有時候又類似於一臺機器,一年也沒幾筆成交,比如大多數中低評級信用債、私募債;因此對於債券這類資產的估值就有學問了:你可以用收盤價來估值,但是那些一年也沒幾筆成交的債券就有可能估飛;你也可以用現金流貼現來估值,但是貼現率不能拍腦袋;實在不行,你還可以用買入時的成本加上票息增值(成本法)來估值,但是需要變現的時候可能有較大偏離。

對於債券的估值方法,可以分為“成本法”和“市價法”兩大類。

技術分享

所謂“市價法”就是用市場認可的價值來對債券進行估值,對於證券來說一般可以選用交易所最新的收盤價

(也就是上個交易日的最近成交價)來確認價值。有朋友會說了,這個好啊!這是真金白銀的成交價啊,這個才是債券最公允的市價!朋友,快醒醒!

上面的話看似不假,然而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債券的交易場所和流動性。

首先,只有在交易所競價系統交易的債券才能取到債券的收盤價(也就是你們平時炒股的那個交易場所),而在什麽上交所固收平臺、深交所大宗、銀行間這些地方成交的債券價格都無法被市場參與機構的前、後臺系統抓取到;其次,有不少債券一兩年可能都沒有成交,最新一個收盤價可能是2年前剛債券剛發出來那會兒的100元(凈價),2年過去了也許債市收益率上了100bp,真要變現可能要98元(凈價)才有人來買;

舉個栗子:如果你持有了一個托管在交易所的城投15任丘債(127298.SH),你會發現它的成交非常清淡,2016年11月25日交易所競價系統有一筆凈價107元的成交後近半年的時間沒有成交,如果用收盤價對這只債券進行估值則其在2016年11月25日至2017年5月18日這段時間裏都是凈價107元,然而在2017年5月19日就因為一筆新的成交一瞬間從107元變成了102.5元!

技術分享

如果一個組合就只持有了這只債券並用收盤價進行估值,則其凈值表現將會因為成交的清淡、交易的不連續、收盤價估值的漏洞而出現大幅波動:

技術分享

而且,對於競價系統債券來說,收盤價有時候還真是可以造假的,比如一只債券在一天的交易時間中在97元錢成交了幾筆總計2000萬,結果在2點59分有人跑進去維護一下價格,花1000元錢買了1手債券成交價100元,最後當天的這個收盤價就變成了100元,你說找誰說理去?

比如下面這位:

技術分享

在某個交易日,這只債券全天的成交基本上都集中在96.8元,成交了近1400萬,然而這只債在當天交易的最後時間(2點59分)被人花了1000元買了1手,成交價97.5元。這樣一來全天基本真實的成交價(也就是實際可以變現的價格)96.8元就被掩蓋了,當天的收盤價被定在了97.5元。

另外,對於非公開發行的債券,你根本取不到它的最新成交價,所以它的凈價收盤價會永遠是100元,如果用收盤價對非公開發行的債券進行估值,則其凈值表現將會類似成本法(這也是某些市價法估值的資管賬戶降低凈值波動的秘TAO方LU)。

再舉個栗子:如果一個組合在2016年8月10日買了一個期限1年的非公開發行公司債16華夏09,這只債券已經於2017年8月5日到期(用它做栗子人畜無害),買入是通過一級市場投標買入的,因此買入價格為100元。如果賬戶用收盤價作為估值方法,則該組合的表現是這樣的:

技術分享

圖中紅色的線就是用市價法-收盤價估出來的組合凈值,看上去熟不熟悉?是不是很像上篇中成本法估值出來的組合凈值?

這個凈值表現是漂亮,但是如果你在2016年12月19日要把這個債券賣掉(當時正好是債災),那麽當時本來這個組合的“市價法”凈值是1.0138元、債券估值100元,一賣出債券可能只能按照99.3元賣出,此時凈值就會變成1.00元。這其中的原因就是收盤價並不能完全反應債券的變現價值。

由此看出,收盤價也不是完全就公允的,需要考慮債券的交易場所和流動性:對於交易所上市和托管的債券可以取到收盤價數據,但是只有那些流動性好的、交易頻率高的的債券用收盤價估值才有參考意義;對於銀行間的債券就沒法取到收盤價數據並用“收盤價估值”;所以這種時候就需要“第三方估值機構”來幫我們估值了。

綜上,對債券的市價法估值方法主要有“收盤價”估值和“第三方估值”兩大類,“第三方估值”又因估值機構不同主要分為“中債估值”和“中證估值”兩類;那麽有小夥伴就喊了:既然如此,那我就都用第三方估值好啦!第三方機構總不能套路我吧?

債券估值套路1(市價法,收盤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