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浮出霧海的真實:從ET大腦到產業AI

浮出霧海的真實:從ET大腦到產業AI

阿裏雲

最近我們一直在探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麽AI飛速發展,普通人還是覺得距離AI非常遙遠?

實際上,推而廣之這可能不單單是媒體和技術愛好者的疑問。上升到更大的國家與社會經濟層面,對真實可用、能快速見到實效的AI需求已經十分迫切。

從“新一代人工智能”政策出臺,到國家AI創新開放平臺公布首批名單,再到近期工信部發布三年規劃,可以看到政策層面一直在將AI向實用化、產業化、融合化方向推進。換言之,如何讓浮在實驗室與測試數據中的AI技術,走到現實世界和我們的生活當中,顯然已經足夠急迫了。

今天很多媒體都報道了,在剛剛結束的2017雲棲大會·北京峰會上,阿裏雲發布了堪稱迄今為止最全面的阿裏AI版圖。

技術分享圖片

但在阿裏復雜的AI業務、產品和合作生態背後,也許我們能夠發現一個關鍵詞:產業AI。

產業AI到底和其他AI有什麽不同?讓阿裏舉重兵投入的道理何在?在一片技術喧囂和話語迷霧裏,AI走進我們的生活時究竟會是什麽樣子?

今天我們或許可以從一些小故事裏,來回答這些問題。

什麽才是產業AI?

開始故事之前,我們要先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像….廢話….但是沒辦法,真相往往跟我們的想象或多或少有點不同。

顧名思義,產業AI當然是在具體的一個個產業裏發揮作用的AI技術和產品咯。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AI賦能傳統行業。但有點不同的是,我們在討論AI賦能行業,或者所謂“AI+”的時候,往往設想的是以AI為主體,來實現某個領域的固有功能。比如一些AI+教育平臺,就是用AI的語音交互和NLP能力,來實現遠程教育功能。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思考的是用AI替代,而不是用AI結合。它能改善一些情況,卻無法真正提高這個產業本身的效率,降低原始成本,更不能融合在整個產業線之中。

所以真正的產業AI,必須是能夠與傳統產業無縫結合,推助這個產業核心部類向前發展的。這也是阿裏雲從ET大腦到產業AI布局的根本訴求。尤其需要註意的是,深度的產業AI必然指向復雜的行業限制和真實需求,往往比簡單的AI替代論復雜很多。

比如說想讓AI來計算機場的停機坪使用情況,提高停機坪的使用效率。聽起來蠻簡單的一件事,但是一名真正的機場調度員,卻需要考慮航班號、機型、國際國內分類、近機位優先原則、機上狀況、航空公司情況、機場建設狀況、流量狀況、延誤航班對下序航班的影響、天氣狀況等等十幾個因素才能決定飛機停泊的機位。假如AI系統只算了其中一兩個,漏算了某些因素,豈不是耽誤了大事?

所以說,產業的需求往往比我們一般想象中復雜太多,綜合來看,AI想解決產業問題,必須具備四個方面的基礎能力:

1.多維感知能力:真實世界中,數據和信息常常是從幾個方向混雜過來。假如AI只能聽、只能看,或者只能連接數據庫,那麽它就會變成盲人摸象型AI。只能用來炫耀某種能力,卻無法真正投入使用。

2.全局洞察模式:能感知之外還要能分析和歸納,就像上面說的運算停機坪。AI必須綜合各方面信息和實時變化的數據流,隨時做出統領全局的最優解。這就是我們所說人類的大局觀。沒有大局觀的人不能勝任管理,沒有大局觀的AI也是一樣。

3.人機協同體驗:想做產業AI,必須承認的一點是今天的AI絕不可能,也不希望徹底取代人類。必須是人機協同的工作模式,但是人機如何協同,如何在縮減人的工作時間,提高人的工作效率之外,不會浪費大量學習成本和適應成本,也是關鍵問題。

4.持續進化能力:日新月異的工作,必須讓人不斷去適應和學習新的工作方式,對於AI也是一樣,如果產業AI不能進化,那麽工作需求一旦變更AI就變成廢鐵一塊,那確實不要也罷。

為了解決這四個很讓人撓頭的問題,阿裏雲的解決方案是構建了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智能體:ET大腦。

技術分享圖片

在阿裏強大的計算能力、數據優勢加持下,ET大腦可以適應各個行業的感知、洞察、進化需要,滿足不同的智能運算需求。

這背後隱藏著這樣一個現狀:必須有算力、數據、算法三者的有效結合,才能有AI在復雜場景裏展開與原始產業體系合作的可能性,才能達成所謂的場景。阿裏雲能最快布局產業AI,可能原因也在於此。

但是這可能還不夠,產業AI之路,絕不是單純的技術能力可以搞定的。

到底該如何打造產業AI?

如果你身處一個比較傳統的行業,不妨想想,假如為你安排一位超級智能的AI助手,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麽?

很興奮?那麽第二反應呢?大概是感覺學起來很麻煩,不知道到底好用不好用,擔心成本和收益不相符,等等等等。

這是沒有辦法的,人在面對新事物時的先驗反射永遠都是排斥和懷疑。尤其是AI這種先天具有科幻色彩的技術與產品。所以說,實驗室和PPT上的AI是相對容易的,但產業AI卻要更復雜。其復雜程度很多時候不在於單純的技術挑戰,而在於需要復雜且長期的企業合作、談判溝通和對細節的苛求。總之,都是苦差事和累差事。

這幾天與阿裏雲的專家們溝通,聽了不少故事。從這些故事中,可以把阿裏打造產業AI的秘密歸納為三個方面:

一、深入場景的具體需求當中。很多AI技術走進現實時,往往會太重AI太輕現實,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完全低估了產業化進程的難度。

比如阿裏雲在打造ET工業大腦的時候,面對的都是已經二三十年的老機器。這些機器怎麽AI?怎麽能夠不給企業成本壓力,如何讓老工廠的工人懂得使用?可能都是科學家一般不會思考的問題,卻真實阻擋了工廠的AI化。而阿裏雲的解決方案蠻簡單粗暴的:直接派工程師在車間蹲守,一臺臺機器去琢磨和收集數據,貌似這在科技企業中是第一份。據說第一個試點企業最開始也是拒絕嘗試工業大腦的,於是阿裏雲決定免費安裝。結果很快給企業節省了幾千萬的成本,然後企業主動要求付費……可以想見,不深入場景和產業的AI是很難真正進駐產業化的,而這對AI企業的團隊和執行力要求其實遠超想象。

二、以行業從業者為核心思考問題。我們時長忽視的一個問題,是AI技術有時候並不能討人喜歡。看似有道理的技術解決方案,在真實產業場景裏其實是無效的。

比如阿裏雲的AI語音解決方案與法院場景的合作。一般我們理解法院使用語音交互,無非就是對庭審進行記錄,代替書記員的工作。但事實上卻不是這麽回事,直接將庭審對話轉換成文字,夾雜了大量的口語內容,根本是無效記錄,反而加大了書記員工作的難度。阿裏雲智能語音提供的解決方案,是通過AI智能理解文本、抽取邏輯將庭審記錄簡化,這才能真正幫到書記員。

所以說,真正的產業AI必須以從業者為核心去思考問題,這需要對產業深度的理解,以及關鍵領域的產業深度合作。比如剛剛發布的最新ET航空大腦。這個“新大腦”將在首都機場開工。為首都機場300個停機位,每天迎來送往1700架次航班提供智能決策和運算。上文已經說過了這個運算的難度,但ET航空大腦50秒時間就可以排完整個任務,並且全程可視化,受到工作人員的監督和調整。

技術分享圖片

三、運用一切辦法解決問題。最後一種產業化中必須面對的問題,是真實問題往往比實驗與測試中復雜很多。必須要突破技術領域的限制,也不能等待技術成熟,而是選擇運用一切辦法解決問題。比如阿裏雲即將在上海推出的首個AI地鐵售票機,就可以讓用戶用語音交互的方式買地鐵票。但在地鐵這麽嘈雜的環境裏,語音識別實在過於復雜。阿裏雲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加強收音陣列硬件的同時,用機器視覺技術識別人臉和嘴唇,讓售票機聽到兼看到買票者,才能最終解決問題。

這三條途徑,歸根結底是巨大的產業合作任務和工程化工作量。在具備技術基礎的同時,還要求執行企業有強大的溝通能力、工程化能力和個案攻堅能力。

這是一條不好走的路,但是總歸要有人走。

一個發現:產業化路途中的AI新戰場

通過ET大腦的中樞系統匯聚點,以及背後算力、算法、數據上的積累,阿裏迄今為止發布了城市、工業、零售、金融、汽車、家庭等六個場景的“產業AI”方案。這些能力、產品和解決方案,會阿裏雲為出口進入於各行各業。

技術分享圖片

從ET大腦的原點到今天的生態版圖,阿裏的“現實主義AI”,也在AI場景爭奪戰中保持了自己很多層面的優勢。比如:

1.全面的場景,持續進化能力與良性合作習慣。從工業、交通,到環境、航空,ET大腦的布局逐漸向全景化、垂直化雙向發展。帶來的結果很可能是覆蓋了經濟民生關鍵感知端口的AI系統,可以運用這些場景能力通向整體進化。而良好的產業合作步伐,則給升級能力帶來了進一步出口。場景、技術和合作,正在形成阿裏AI的遞增三角關系。

2.可復制,甚至生態復制的AI解決方案。從航空大腦的案例中不難看出,ET大腦的解決方案和能力基礎是具備高度復制化的。當一個領域需要復雜的運算,多種感知數據的結合,並且人工效率始終很低,那麽就可以自發引入ET大腦。這種領域在生活中相當多見。當ET大腦的產業AI解決方案復制到某個量級時,生態性、泛在化的產業AI自發衍生或許將會出現。

3.關鍵領域的直接價值。工業、醫療到交通航空,阿裏的產業AI系統在不斷提高覆蓋面的同時,更為各個關鍵領域帶來了直接的效率提升和成本縮減。由高速的產業合作效率與直觀的價值體現,阿裏AI會在同類企業的競爭中獲得先發優勢。

當產業AI在國家和社會需求的推動下,必然成為下一幕競爭焦點的時候,依靠這些領域的優勢,阿裏AI也許會在新戰場有所收獲。

當然,最重要的是,讓AI能用,有用,普通人樂於去用,是這個技術不會變成另一個泡沫的根本保障。


浮出霧海的真實:從ET大腦到產業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