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好不容易站在了新媒體的風口上,AI媒體就要來了嗎?

好不容易站在了新媒體的風口上,AI媒體就要來了嗎?

媒體大腦

這幾天,中國媒體從業人員們的心情應該興奮又緊張。12月26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新興媒體產業融合發展大會上,阿裏巴巴和新華社一起發布了合作項目——媒體大腦。

技術分享圖片

簡單的看了看媒體大腦的功能——語音文本互相轉換、智能分析視頻內容、人臉核查分析照片……媒體大腦的推出似乎意味著,我們正在從新媒體時代走向AI媒體時代。這些功能既能極大的方便媒體工作,卻也讓媒體人回想起這幾年間陸續轉型和關停的紙媒。但和上次變革不同的是,以往被認為是傳統媒體的新華社,率先獲得了變革的主動權。

颶風過後:新媒體帶來和帶走了什麽?

如果要為中國新媒體的出現設定一個年限,或許應該是“名人博客”開始風靡的那一年。

以娛樂為原動力推廣一種媒介形式往往會非常有效,當人們發現可以通過電視節目和記者發布會以外的地方了解到明星們的點滴時,他們也自然而然的接受了這種從網絡上獲取新聞的方式。

很快,博客變成了微博、SNS社區以及微信公眾號。全民觸網之後,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開始顯露在我們接受咨詢方式之中——人們更願意在互聯網上獲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以傳播、評論的方式參與其中。而社交網絡的出現,讓每個人都獲得了發聲筒,新聞不再在電視、報紙上發生,甚至常常是在互聯網上發酵足夠後,再登上傳統媒介。

技術分享圖片

這時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采編制度和媒介形式就開始顯得落後:當記者們寫好稿、排好版、審核完畢拿去印刷時,人們已經對這條新聞毫無興趣了。即使拿著一份厚厚的報紙,人們也不願費力去在不同版面上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畢竟在手機上,他們喜歡的信息已經排列在×××的地方了。

而傳統媒體的薪資和新媒體,甚至平臺給自媒體的補貼相比,也沒有太大的競爭力。

新媒體有如一陣颶風刮過,在2016年,停刊、倒閉、出走成了傳統媒體不願面對的關鍵詞。但被新媒體影響到的,絕不僅僅是傳統媒體的生意。

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的討論過海量信息會如何影響傳媒產業,當受眾的一切行為都被量化,流量成了傳媒產業的命門,隨之而來的就是各種標題黨、徘徊在警戒線左右的擦邊球內容,甚至還有語焉不詳的假新聞。

而當制造內容的門檻被降低,海量的碎片化信息讓人們很容易流失註意力,而公眾的註意力又成了一種無形的“監督”。我們今天圍觀這個事件,明天又去關心那個明星的八卦。快速的圍觀和散場之間,很難形成對問題的一種持續的監督,最後往往形成兩種結果:一種是問題被解決了,沒有人關註,人們的認知還停留在情況最糟糕的時刻;另一種則是問題幹脆沒有得到解決,責任方只需等待公眾失憶。

給媒介以AI,媒體大腦究竟能做些什麽?

那麽,面對傳統媒體困境、信息質量差和公眾註意力不持續這些問題,AI媒體的出現能解決嗎?

首先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媒體大腦”究竟都能做到些什麽。

目前媒體大腦的功能主要有三種,內容生產協助、流量獲取協助和內容版權保護。

其中采蜜(語音轉文字)、語音合成(文字轉語音)、人臉核查(識別照片,尋找照片中任務相關信息)和更高階2410都屬於內容生產協助方面。幫助媒體人把采訪錄音快速轉化成文字,通過圖像識別尋找信息,再把文字內容快速轉換成語音內容,這些都是比較容易實現的功能。

但被稱為智能媒體生產平臺的2410,介紹中提到,2410要從傳感器設備中識別異常,快速選取報道角度甚至出產內容。簡單來說,如果發生火災了,2410會直接從監控視頻中讀取數據,判斷新聞價值提供給媒體;如果發生了臺風,2410會直接讀取氣象數據,形成稿件。

技術分享圖片

相比以往的各種寫稿機器人,2410多了提前獲取新聞線索這一步,即使寫稿機器人以文本抽取形式創造出的內容都差不多,但能主動獲知新聞線索的2410就比那些X秒寫出XX文章的寫稿機器人不知道高到哪裏去了。

在流量獲取協助上,媒體大腦主要提供的是新聞分發和用戶畫像。通過阿裏提供的數據發現用戶的興趣,再通過新華社自己的客戶端和天貓精靈、UC瀏覽器等多個端口分發出去。當然,這些端口都是推薦算法進行內容的精準分發。

有趣的是,在新聞分發方面媒體大腦似乎已經實現了融媒體概念。移動端、智能音箱、車載系統和智能電視都是媒體大腦的分發渠道(現在我們知道為什麽需要語音合成這一功能了)。雖然現在還不能明確有哪些分發對象,但融媒體帶來的流量力量是不容小覷的,很可能超越今天的公眾號和今日頭條。

重塑權力:媒體大腦能幫助傳統媒體一步跨入AI嗎?

在媒體大腦這件事上,AI對媒體與傳播帶來的變革,遠比AI本身更重要。

在媒體大腦構架下,未來的傳播會是這樣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時刻捕捉著新聞線索,當判斷線索有價值時,一篇有數據、有照片的稿子就已經推到的記者面前,記者只需稍加修改按下發送鍵,這篇稿件就會找到對它感興趣的受眾,出現在他們的手機、電視甚至汽車廣播中。

技術分享圖片

這一由新華社主導的巨大變革,很有可能會幫助傳統媒體越過新媒體困境,直接一步邁入AI媒體之中。目前在媒體大腦的主頁上,采蜜和語音合成這些功能都是開放的,但智能識別新聞線索、新聞分發等功能都是要聯系媒體大腦進行授權申請的。

不管申請條件是資金還是資質,機構化、組織化的傳統媒體都比以個人為單位的自媒體更有優勢。而今日頭條這類資訊推薦平臺辛辛苦苦為個人創作者搭建起的技術能力,很有可能被任何一家機構媒體輕易獲取。或許在未來,依然是人人都有傳播的權力,但能走進AI媒體、更快更有效的進行傳播的,只有少數人。

至於能不能改變“信息質量差”和“公眾註意力”不集中這些問題,也有兩種途徑。第一種是媒體大腦的AI足夠強大,可以清晰的分辨出標題黨和擦邊球,給好內容和差內容以不同的權重,再用足夠好的內容推薦算法持續向受眾推薦他所關心問題的發展走向。第二種則是建立在少數人擁有AI媒體的前提下,受眾的目光被還給機構化媒體,通過對這些媒體的監督來實現對內容質量的監督。

大腦背後的無盡可能

不過從目前看來,媒體大腦的發展還是道阻且長。

想要實現以融媒體形式獲取流量,還是需要廣泛和高效的分發渠道。目前這兩款音箱和一款App是顯然不夠的。最好的辦法自然是以版權保護、新聞線索獲取等等功能的開放來交換媒體入駐,再以內容為籌碼打開更多分發渠道。

這其中需要很多考量,像是媒體大腦的這些功能是不是真的方便、入駐媒體大腦的門檻會不會過高、用戶會不會對音箱聽新聞這種事情不買單……

但對媒體大腦背後的阿裏和新華社來說,這卻是一樁雙贏的合作。阿裏可以輸出的計算能力和傳感數據,新華社不光可以享受先進的人工智能內容生產分發模式,還可以把自己在媒體行業的專家經驗向外輸出,幫助AI更好的服務新聞從業者。

創作者、受眾、分發渠道,三者搭建起的生態圈層越廣闊,就越能給背後的阿裏和新華社帶來更多的反饋和收益。

技術分享圖片

媒體大腦這東西,說大可大、說小也可小。它可以只是成為阿裏和新華社的一個小項目,幫助新華社的記者們用AI更好的寫稿,在天貓精靈上增加一個內容渠道。它也可以成為新媒體之後的又一次媒介革命,再一次改變內容生產、傳播和消費的方式,把新媒體颶風留下的那些斷壁殘垣修補起來,給人們更好、更健康的傳播體驗。

其實某種程度來看,媒體大腦真的像一個人類的大腦,擁有著無盡的可能。這世界上既有愛因斯坦的大腦,可以創造改變世界的理論,同樣也有普通甚至愚蠢的大腦——僅僅是一個器官而已。

至於媒體大腦會成為器官還是改變世界,閉上雙眼,期待吧。


好不容易站在了新媒體的風口上,AI媒體就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