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陳爽 軟件工程導論week2.1

陳爽 軟件工程導論week2.1

理解 很快 是我 流程 詳細 轉型 操作 結構 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導論week2.1

第一章概論
問題:
1.程序=算法+數據結構
軟件=程序+軟件工程
軟件工程的目標是創造足夠好的軟件,可以從用戶滿意度,可靠性,軟件流程的質量,可維護性等方面判斷,但是我們沒有自己做過大的軟件工程體系的項目,之前做的新聞管理系統,就是十幾條新聞做查詢,增刪改查等數據庫操作,但是真正的新聞管理系統每天需要管理的新聞量達到上千條甚至上百萬條,我們自己做出來的系統能否承受住這樣大數據量的考驗呢?如何從這幾方面衡量標準來改善一下我們已經做過的新聞管理系統軟件呢?
2.學生電腦的系統不同,有的是windows的,有的是ios的,有的是linux的,希望老師也能針對使用不同系統的同學給出不同的建議,可以嗎?剛入大學買的mac,沒有考慮過專業的應用情況,有時候安個軟件很費勁,沒有破解版本,找到破解版本的安裝後存在閃退現象,無形中耽誤了我很多學習時間,如果老師或者助教有使用iOS系統經驗的,我們可以交流一下嗎?

第二章個人技術和流程
問題:
1.怎樣實現把已有的軟件從一個平臺遷移到另一個平臺?
在csdn博客搜索了這個問題後,參讀了一些博客:
http://blog.csdn.net/fuyunliushuizjf/article/details/41648733
http://blog.csdn.net/xifengzui/article/details/19915101
閱讀這些博客後,我知道了這個過程叫做移植,看了openssl 移植到 arm的簡單的移植案例,覺得難度適中,但是遇到更復雜的軟件移植過程,我還是不知道具體怎樣操作,還是沒有找到詳細的解答,希望能得到像構建之法中那樣的對話類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還容易接受,但是百度裏面並沒有這樣的解答,而且這個問題老師的書中也有提到,希望老師可以解答一下。
2.由多個程序寫出的不同模塊,如何定義彼此的接口?
http://blog.csdn.net/qq_30070433/article/details/52336875
在我們定義接口的時候,如果關鍵字interface 前面加一個public關鍵字,就稱這樣的接口是一個public接口,public接口可以被任何一個類實現。如果一個接口不加public修飾。就稱作是友好接口,友好接口可以被 與該接口在同一個包中的類實現。不同程序間的類調用public接口是不是就是實現了接口的定義,不同程序寫出的模塊就可以互相調用了呢?但是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的是否正確,還請老師耐心解答

第十六章IT行業的創新
問題:
1.一個公司維護者有很長歷史的PC桌面版軟件,它每年都能帶來大量的收入,雖然在逐漸減少,但是依然可觀。公司還開發了一個移動端app,它歷史比較短,還沒有開始賺錢,但是用戶上升很快,但是絕對數目還是遠小於PC端。面對這種動量很大,但加速度為負的情況,和動量處始量很小,但是加速度較大的兩種產品,我們應該怎麽選擇投入比呢?
2.對於創新創業者來說,從小作坊做起比較好,成功了就是成功了,失敗了損失規模也很小,但是我想知道小作坊創新成功後,準備怎樣轉型?準備怎樣去適應大規模的生產與投入的資金流動?還是為了保險選擇繼續維持小作坊的盈利情況,不擴大規模?

個人想說的:
這學期的軟件工程導論課程講解方式和上一屆的方式不同,老師讓我們寫博客,其實我剛開始是排斥的,因為我也比較懶,不過第二次寫博客,心態有了變化,看自己的第一篇博客,回想起那時候的心態和想法,覺得博客是我學習上的一種記錄,我不想把自己的博客寫成小說,我喜歡直觀的寫出自己的看法,1、2、3、4..........這樣羅列出來我的學習過程和當時的疑惑(我一般看明白的東西,就不往上面寫了,否則就成了湊問題了),也方便我自己以後看博客,回想我當時的學習狀態回顧當時老師講解的知識,更好的進行復習。等我到了期末的時候,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一定會為自己解決我當時的疑惑,並且大方的評論給那個時候的自己。和很多人的博客比起來,我的博客語言風格可能比較單調,也可能簡陋,但是,這是讓我很舒服的紀錄方式。
我看了周筠助教給我的那個鏈接,清楚記得裏面的“大女主”的一句話:無論是學業,視野,還是親密關系,人生就是不斷地清除自己想要什麽,並堅持下去的過程。
新學期,越努力,越幸運,越幸運越努力。









陳爽 軟件工程導論week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