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讀書筆記7-浪潮之巔(part2)

讀書筆記7-浪潮之巔(part2)

方向 總結 改變 計算機 成功 一場 大眾 strong 方法

浪潮之巔

——成功的公司各有各的絕招,而失敗的公司倒有不少的共同之處

奔騰的芯(Intel)

  前身:在處理器性能還很平庸的年代,站在科技前沿的計算機公司都是集中在工作站級處理器領域的,而同IBM、DEC和HP等公司相比,英特爾在很長時間裏只能算是一個嬰兒——一個人數少、生意小、生產性能低的微處理器以彌補低端市場的公司。

  機遇:相比於那個年代的龍頭企業,它生產的芯片不是陽春白雪,只要是一個稍富裕的家庭就能夠承擔芯片的價格,而微機的經典之作IBM PC將這一切推向了高潮。

  定位:由於反壟斷的壓力,IBM PC的兼容機廠商在IBM的默許下雨後春筍般在全世界冒了出來,而在計算機的生態鏈中,只有作為操作系統開發商的Microsoft和作為處理器制造商的Intel處於一個不可替代的地位,英特爾的崛起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挑戰:Intel遇到的能算得上對手的恐怕只有摩托羅拉,然而比較這兩家公司在這場鬥爭的結局可以發現,員工才是公司的核心競爭力:

    1)摩托羅拉:

      a)公司員工:一個傳統的公司,公司和員工還是傳統的雇傭關系,大部分員工基本上沒有多少股票期權,這也就意味著公司的業績和員工的利益並不大。

      b)公司領導:CEO仍是父傳子,子傳孫,而領導能力卻一代不如一代。

      c)技術積澱:在技術上比Intel領先數年(一個在工作站級處理器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公司),資金也雄厚數倍。

    2)Intel:

      a)公司員工一個典型的矽谷公司,每個員工的工作強度比前者大很多,平均的股票期權也多很多。

      b)公司領導格羅夫是微機時代最優秀的領導者和管理者,被幾次評為世界上最好的CEO。

      c)技術積澱仿佛仍是一個初入社會的孩童,仍處於處理器行業的底層

    盡管處於技術上的劣勢,但這仍如一場不同時代的軍隊之間的戰爭,就像甲午戰爭中清軍雖有不可能敗於日本的火力和後援,戰爭的結果並不會有任何懸念。另外還有公司內部結構的限制,摩托羅拉可謂是一家巨無霸,微機只不過是它的一個部門的事情罷了,然而這個領域卻關乎Intel的生命。如果時光能夠倒流,讓IBM PC采用摩托羅拉的處理器,而服務器廠家和蘋果交給Intel,那麽二十多年發展下來,結局恐怕仍難以改變。受限於公司的內部,大概就是Intel與IBM分庭抗禮,而摩托羅拉是無法適應於高科技領域那高強度的競爭的。

互聯網的金門大橋(Cisco)

  機遇:思科早期成功的關鍵在於它的兩個創始人在最合適的時機創辦了一個世界上最需要的公司。在那個年代,各大公司都有自己很大的市場,它們想到的是在網絡市場打敗對手,而不是去研制包容各公司網絡產品的路由器。(雖說壟斷的利潤是非常豐厚的,但是歷史告訴我們當幾個實力雄厚的公司都在一個領域的時候,行業壟斷的可能性也就幾乎為零了。)因此,當時沒有公司和思科爭奪多協議路由器的市場,而當互聯網的浪潮到來的時候,思科已經在領域裏領先。

  理念:挖掘員工的創新能力。一個成功公司的早期員工是非常寶貴的財富,因為他們一般是一些非常愛冒險的人,同時對新技術也很敏感,Cisco看到了這一點:如果公司有人願意自己創業,公司又覺得他們做的東西是好東西,就讓他們留在公司內部創業而不需要到外面折騰,自己為其註入資金,而在將來去收購它們中間符合公司發展方向的企業。就在這不斷地分離、並購之中,Cisco充分地發揮了富有創造性的員工的能力,公司得到了長足地發展,而員工也在並購當中大發橫財,使它遙遙領先於其他的企業。

  基因:包容。每個成功的公司往往都有自己獨特的、別人難以照搬的絕招,思科也是如此。正如最初斯坦福願意和研發者共享技術的專利,思科一直保留著這一包容的基因,它一方面對曾經幫助自己的母校給予了豐厚的回饋,另一方面也對那些勇於開拓的內部員工非常寬容、慷慨。然而思科並不擔心他們最終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也是這一最初的基因讓這個公司發展成如今的內部體系。

總結

  1、以上兩家公司都是在外力的推動下領導著時代的浪潮,當然能成為那個幸運兒也需要自身的努力,所謂成在天命,事在人為也有幾分道理。

  2、如今半導體公司苦受反摩爾定律的影響,爭分奪秒地希望能探索到維持以往發展速度的方法,然而半導體芯片的速度提升似乎也漸漸進入了死胡同,可能這個行業的市場所需也將漸漸減小,直到一項新技術的到來像對待朗訊一樣審判這些半導體公司。並不是說投身芯片設計行業是一個錯誤的選擇,至少在我國國內工藝還亟待提升,但是從長遠的來說,由於PC的速度已經讓人滿意而SI半導體本身的限制,以及潛在的新技術的威脅,選擇未來的從業方向需要做出謹慎的選擇。

  3、經過再一次的思考,我想除非在運算速度、功耗方面有巨大的突破,人工智能恐怕還得在近幾十年裏仍僅僅存在於實驗室、資金雄厚的企業當中。我覺得一味地提這個詞的態度抑或是只要不提這個詞就判定一個人不前衛的思想是不謹慎的,一項關鍵技術的革新也需要很多鋪墊性的成果。畢竟人工智能這個詞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就已經被作為課題開始研究了,只不過最近比較火了而已,恐怕是無知的大眾受“阿法狗”的影響太深,但實際上它的實現方法成本太高、使用的局限性太大,就好比剛剛出世的電子管,仍是一個很不穩定的系統,我們誰也不能擔保在近二十年中就能像歷史一樣那麽迅速地就找到了晶體管的解決方案。

  4、投資需要謹慎,選擇行業也同樣需要三思,對於謹慎的人而言,可以選擇那些就算浪潮來臨也無法被替代的行業,當然如果孤註一擲地去做將來可能到來的浪潮時的舵手,也可放下顧慮去新的領域拼搏。

  5、在浪潮之中,創新實際上並不難,因為革命性的變化已經由前沿科學家們引發,而我們這些後來者只需要豐富、改善用戶的每一步體驗就可以了。其實創新並不是很難的課題,每一位客戶事實上也知道自己需要什麽,只不過不知道你能否實現罷了,抑或是你的實現能否滿足他們的需求。

讀書筆記7-浪潮之巔(pa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