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全景式AI免費後,百度生態的拓界

全景式AI免費後,百度生態的拓界

免費AI

2018年,AI落地應用成為行業關鍵詞,當開放共贏基本成為行業共識,百度、騰訊等大廠則更是放出“免費”信號。

從2017年年底,百度宣布人臉識別接口免費開放,一時間打響一場AI“免費戰”,隨後,又加緊開放步伐,陸續公布語音、語義等技術免費。可以看到的是,至今,百度已經免費開放出AI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從感知到認知全線覆蓋。

在最近舉行的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第二季中,百度AI技術生態部總經理喻友平更是公布了這樣一組數據:目前,百度AI基本以QPS的方式計費,喻友平解釋道,QPS代表每秒的請求次數或每秒的請求並發量,1QPS相當於每天86400次調用。以人臉接口為例,百度向認證企業提供每個接口10QPS免費調用量,相當於企業每天可免費調用超過86萬次,可以說很驚人。

在領頭羊的表率之下,騰訊也按捺不住,在幾天前的雲+未來峰會上也宣布AI應用服務全面免費,雲服務降價。

如果把“免費”的定義再放得寬泛一些,我們會發現谷歌和微軟都在今年開放了免費AI課程,智能音箱性價比不斷提高、華為和高通的AI芯片開始進入3000元左右的中端機型……

從百度開始,不管對於企業還是普通開發者,AI能力正在變得越來越易得。

一直以來,AI世界的商業規律都在強調著算法模型的能力和價值。逐漸成長為獨角獸的AI創業企業,資本市場對他們的價值核定大多建立在技術能力之上。

如今兩大巨頭先後提出免費策略,一時讓很多渴望以技術變現的AI創業企業陷入了尷尬境地。同時也有聲音稱,中國AI發展又陷入了移動互聯網免費策略的老模式。

這就帶來了一系列有趣的問題:中國AI應用是否在復制移動互聯網的“免費策略”?企業用戶是否很容易被AI免費吸引?率先提出免費策略的百度是否讓巨頭和創業企業們感到緊張?

免費二字的正反面:AI應用的成本不僅是金錢

相信AI產業的相關從業者,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國AI走上移動互聯網曾經走過的彎路——低價對於產業鏈的壓榨與傷害、對於市場默認規則的擾亂、對於後發企業的弊端都顯而易見。

可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AI的確在,也的確需要復制移動互聯網的免費策略。

對於百度這樣走平臺開放路線的AI巨頭來說,只有開發者和合作夥伴×××,才能逐漸形成滾雪球趨勢,擴大自身的生態效應。因此利用價格優勢來降低AI應用準入門檻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實際上谷歌開發AutoML這類快速開發機器學習的工具、開放TensorFlow、維護開發者社區,也都是在降低AI應用的準入門檻,是另一種形態的“免費策略”。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中國AI的免費又和移動互聯網的免費策略完全不同。

移動互聯網產業的價值衡量幾乎都在流量上,因此免費策略針對的也都是C端用戶。用戶付出錢(大部分時候是時間),企業獲得流量,是一種單純的交換。但AI技術面對的大多是B端用戶,他們選擇某一個技術供應商或技術平臺付出的可不僅僅是金錢,還有人力、時間上的試錯成本。


技術分享圖片


試想一下,同樣是人臉識別技術,一家廠商雖然免費,但只提供基礎算法,需要企業自己動手組配軟硬件,如果企業沒有相關人才,還得另行雇傭或外包。另一家廠商或許會收取費用,但提供的是從模型訓練到硬件耦合的全鏈服務。綜合看來“免費”不一定意味著成本低。

退一步講,在企業急需AI能力獲得增長時,兩家廠商提供的都是免費AI應用服務,可只有AI技術更強、更全面的那家廠商才能最大程度的為企業獲取增長。換句話說,就算同樣是免費應用AI技術,也有性價比高低之分。

短期成本與長期成本:百度用全景式AI能力吸引企業

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這些技術看來,不論百度、騰訊或是科大訊飛這樣的企業,都有各自的可取之處。甚至在很多細分領域中,百度或騰訊的技術可能都不是最領先的。

可企業用戶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購買或免費獲得某一算法接口。而是從底層開始搭建AI能力。這其中包含著雲服務、軟硬件結合、AI開發、數據處理、人才培養等等多種工作。

而目前能提供這些全面的能力的,恐怕只有百度一家。

在第一季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中,百度開放了語音、視頻、AR/VR、機器視覺、NLP等五大類目共十四項全新能力。在最近的第二季百度AI開發者實戰營上,百度又進一步在平臺層上開放了多項能力,至今已經超過100項。


技術分享圖片


可以看出,百度在AI能力開放上是非常細化和垂直場景化的。光在OCR識別一項上,已細分出了從車票到護照二十余種場景。同時這次百度還提出了不少雲+端的整體解決方案、離線解決方案和開發套件等等。都是在幫助那些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面臨不同技術基礎、環境的企業找到適合的AI接入途徑。


技術分享圖片


上文中提到了谷歌AutoML,其實在谷歌之前,百度就已經上線了定制化圖像識別平臺,也就是百度EasyDL的最初版本。EasyDL是百度推出的易用性極強的定制化模型訓練與服務平臺,這次實戰營的發布會上,也隨其它技術一同免費開放。幫助沒有技術基礎的企業和開發者獲得定制化的深度學習能力。

相比單純開放一兩種服務或應用範圍模糊的萬能算法,百度這種開放形式對於企業來說更具實用性。

能做到這種程度的技術開放,一方面來自於百度自身的技術實力,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百度AI生態中的五十余萬開發者和生態合作夥伴。隨著開發者和企業的不斷應用實踐,才能讓技術能力細分落地,越來越“接地氣”。

包括百度提出的深度學習師資培訓、AI開發者中文社區等等,也都是在建立配套設施,以完備的生態能力降低企業應用AI的長期成本。

總體來說,技術廠商的AI免費可以被看做兩種形式,一種是從市場角度出發的免費——降低技術授權費用、降低雲計算等配套服務費用,另一種是從企業角度出發的免費——除了技術費用外,還著重實用性、易用性和成長性。

百度正是從企業角度出發,把強勢的技術底牌穿插到圈層化的AI服務中去,讓AI技術本身、AI技術產品化、AI技術框架等等每一層服務都可以滿足甚至超過企業的需求預期。再通過生態鏈條的打造,讓每一圈層中的AI服務共同生長。最終為打造出了範圍全面並且能力均衡的全景式AI技術服務——而這種技術服務還是大範圍免費的。

百度AI目前的發展成果也印證了一點:企業的確很容易被市場角度AI免費政策吸引,但真正影響決策的還是與企業核心需求所匹配的全景式AI技術服務。

百度的免費,動了誰的奶酪?

那麽,率先提出AI免費策略的百度是否讓其他AI玩家感到緊張了?

目前看來的確如此。

從在雲+峰會上馬化騰多次提起雲計算業務就能看出,騰訊的AI免費就是應對百度,或者其他可能出現的AI免費企業的一種策略。騰訊顯然意識到未來AI技術免費、配套服務收費的可能性,更看到了AI應用對計算資源的需求,所以推出了這種部分AI技術免費、雲服務減價的推銷方式。

不得不說,騰訊對於遊戲的收費方式簡直諳熟於心。像騰訊的人臉核身服務提供25次免費試用,OCR識別技術提供每月1-1000次免費使用。這種推銷方式不就是手遊裏的下載免費、道具試用、首充買皮膚半價嗎?相信騰訊也深知自己在AI技術上的優勢是有限的,所以選擇了搭配銷售雲服務這種方式。


技術分享圖片


相信在未來,但凡是擁有AI技術能力+配套服務能力的AI技術企業,都會選擇這種方式進行自我推銷。或許是售賣雲服務,或許是售賣硬件。在這種可能性之下,更尷尬的或許是科大訊飛這樣的專註於算法技術的企業了。雖然同樣推行免費策略,但科大訊飛的護城河決定了它只能提供部分端點免費,總體服務接口收費的策略,並且強調核心技術的分層收費和測試收費,以此來保護為數不多的現金牛。

術業有專攻,AI產業也一樣是一個分工明晰的產業。雖然隨著技術和產業的階段性發展,不同的分工圈層會呈現出不同的熱度和吸引力。但當產業分工開始正常運行之後,相信分工圈層也會回歸邏輯鏈上應有的模樣。在這個邏輯上看,有著強大AI技術造血能力,同時擁有完善的AI產業圈層、移動業務賦能體系的百度,確實是最有底氣把核心技術和大規模應用端口免費化開放,並且不懼怕以此出現的營收率問題。戰略地緣決定了戰略手段,百度的身位決定了它敢於對外進行更精準和激進的免費策略。

這樣看來,高度貼合應用化的百度,很可能讓同類平臺和算法公司的免費策略產生落地真空化,快速達成市場飽和。那麽百度到底動了誰的奶酪,或許也就不言而喻了。


全景式AI免費後,百度生態的拓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