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幾種我背過的設計模式

幾種我背過的設計模式

名稱 rap 兩種 服務 做到 app 類之間的關系 出現 策略

3、單例模式Singleton

單例對象(Singleton)是一種常用的設計模式。在Java應用中,單例對象能保證在一個JVM中,該對象只有一個實例存在。這樣的模式有幾個好處:

1、,對於一些大型的對象創建比較復雜,這是一筆很大的系統開銷。

2、省去了new操作符,降低了系統內存的使用頻率,減輕GC壓力

3、有些類如交易所的核心交易引擎,控制著交易流程,如果該類可以創建多個的話,系統完全亂了。(比如一個軍隊出現了多個司令員同時指揮,肯定會亂成一團),所以只有使用單例模式,才能保證核心交易服務器獨立控制整個流程。

類的適配器模式當希望將一個類轉換成滿足另一個新接口的類時,可以使用類的適配器模式,創建一個新類,繼承原有的類,實現新的接口即可

對象的適配器模式:當希望將一個對象轉換成滿足另一個新接口的對象時,可以創建一個Wrapper類,持有原類的一個實例,在Wrapper類的方法中,調用實例的方法就行。

接口的適配器模式:當不希望實現一個接口中所有的方法時,可以創建一個抽象類Wrapper,實現所有方法,我們寫別的類的時候,繼承抽象類即可。

7、裝飾模式(Decorator)

顧名思義,裝飾模式就是給一個對象增加一些新的功能,而且是動態的,要求裝飾對象和被裝飾對象實現同一個接口,裝飾對象持有被裝飾對象的實例

裝飾器模式的應用場景:

1、需要擴展一個類的功能。

2、動態的為一個對象增加功能,而且還能動態撤銷。(繼承不能做到這一點,繼承的功能是靜態的,不能動態增刪。)

缺點:產生過多相似的對象,不易排錯!

8、代理模式(Proxy)

其實每個模式名稱就表明了該模式的作用,代理模式就是多一個代理類出來,替原對象進行一些操作

代理模式的應用場景:

如果已有的方法在使用的時候需要對原有的方法進行改進,此時有兩種辦法:

1、修改原有的方法來適應。這樣違反了“對擴展開放,對修改關閉”的原則。

2、就是采用一個代理類調用原有的方法,且對產生的結果進行控制。這種方法就是代理模式。

使用代理模式,可以將功能劃分的更加清晰,有助於後期維護!

3、策略模式(strategy)

策略模式定義了一系列算法,並將每個算法封裝起來,使他們可以相互替換,且算法的變化不會影響到使用算法的客戶。需要設計一個接口,為一系列實現類提供統一的方法,多個實現類實現該接口,設計一個抽象類(可有可無,屬於輔助類),提供輔助函數

策略模式的決定權在用戶,系統本身提供不同算法的實現,新增或者刪除算法,對各種算法做封裝。因此,策略模式多用在算法決策系統中,外部用戶只需要決定用哪個算法即可。

觀察者模式(Observer)

包括這個模式在內的接下來的四個模式,都是類和類之間的關系,不涉及到繼承,學的時候應該 記得歸納,記得本文最開始的那個圖。觀察者模式很好理解,類似於郵件訂閱和RSS訂閱,當我們瀏覽一些博客或wiki時,經常會看到RSS圖標,就這的意思是,當你訂閱了該文章,如果後續有更新,會及時通知你。其實,簡單來講就一句話:當一個對象變化時,其它依賴該對象的對象都會收到通知,並且隨著變化!對象之間是一種一對多的關系

幾種我背過的設計模式